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娱乐方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娱乐方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中国的中心文化是现代都市文化, 农村文化始终处于这一中心的边缘。(三)娱乐方式变化的国家逻辑与民间叙事农村娱乐方式的变化,离不开生活其中的人,即农民自身,他们是 “处于活生生的、 现实生活中的人, 人的思想、 人的心理、 人的行为的形成, 与其生存、 生活其中的社会整体进程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共同演化出一幕独具特色的、 中国式的农民现代化”[4]。
农村娱乐方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_农村社会变迁中的文化演进与冲突

农村娱乐休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好农村娱乐方式的“温饱问题”至关重要。

一、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体制方面

1.投入体制。 总量不足、 重投轻管、 各自为主。 农村文化公共投入在配置上不尽合理, 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中西部地区县以下几乎没有对文化人才的投入, 也几乎没有保证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经费,绝大多数是只管建设, 不管运转,存在明显的重投轻管的特点。

2.组织体制。 主要表现为部门分割、 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 农村文化建设责任分属多个行政主体 (部门)。 在县一级, 县广电局负责电视广播, 县文化局负责群众文化, 县体育局负责群众体育活动, 县委宣传部负责群众文化宣传工作。 在乡一级,党委有党委组织的文化活动, 教育办 (所) 有教育办(所) 组织的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内容重复率高, 组织形式简单, 政出多门, 领导网络不健全, 分类不明确, 边界不清, 谁都组织管理农村文化, 谁都不负全责, 谁都没有同其他部门协同起来做统一的规划与投入, 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原本有限的农村文化资源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

3.评价体制。 重形式轻效果、 轻后期管理与评估。 绩效评价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它对农村文化建设起着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作用。 但调查表明,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评估工作机制不全, 评价标准存在着 “形式主义倾向”,评价的标准就是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多少本藏书、 多少盘光碟、 多少台电视、 有无正式的规章制度等等, 很少涉及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文化设施的使用率等指标。 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的评估一般都是一次性评估, 缺乏一个事后的反馈监控机制, 一些已建成的农村文化设施很难得到有效使用。[1]

(二)结构方面

1.农村文化在城乡结构上的边缘性和滞后性。 与城市文化相比, 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自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以家庭消费文化为核心的 “私性文化” 有了长足发展, 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 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逐渐式微。[2]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努力下,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有所改变,但在整体上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是城市盲目的追随者和模仿者, 但农村却在追随和模仿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从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选择偏好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民对文化活动以及文化设施的偏好具有明显的模仿现代都市文化的痕迹。 调查发现, 农民使用频率最高的也都是电视、 广播、书、报纸、 杂志等现代媒体, 普及率较高的也是各种现代文化传播工具, 但在文化内容的供给方面, 仍然大大滞后于城市。 当代中国的中心文化是现代都市文化, 农村文化始终处于这一中心的边缘。

2.农村文化在层次结构上的差异性。 农民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根据年龄、文化程度、 宗教信仰等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次级群体, 形成不同的群体亚文化。 群体亚文化既是层次分化的原因, 又是层次分化的结果。 因此, 农村文化体现在层次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不同层次、 归属不同亚文化群体的农民具有相同和相近的文化消费取向, 一般不会融入其他亚文化群体的文化交往圈子。

二、农村娱乐方式面临的困境

(一)娱乐方式变化的大众化与低俗化

新兴娱乐方式之所以不能得到众多农村居民的喜爱,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较高的 “门槛” ——需要一定的知识、 技能才能熟练操作。 另一原因是网络、 电视等媒体上的内容不仅远离农村实际, 远离农民的生活, 而且也出现了低俗化的倾向, 与农民生活中所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相符合。 现代农村中的娱乐方式呈现低俗化的趋势,过去村民聊天内容大都与自己的生产、 生活密切相关,如谁家的庄稼长得好, 谁家的牲口吃了哪块地的麦苗, 谁家娶媳妇待客 (摆酒席) 荤菜多, 如此等等。现在, 一些道听途说来的黄色笑话、 网络暴力事件等内容, 也逐渐成为成人聊天的主要内容, 甚至有时连妇女、 孩子也不加以回避。 一方面,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从农村居民生活、 生产角度来看, 由于他们对互联网的不熟悉, 使得其对网络信息辨识能力、 网络安全意识严重不足, 尤其是网上的黄色、 暴力、博彩等内容, 挑战着村民们的伦理底线。 另一方面玩牌变成赌博。 玩牌不再是一种消磨时光、 调剂生活的方式, 而是在利益欲望的驱动下, 逐渐演变成了赌博。 更有甚者, 大人在赌博的时候,允许小孩子们围观,甚至家长还会亲自教孩子如何玩。[3]

(二)现代化的娱乐方式难以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农村娱乐方式日渐丰富, 另一方面是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 例如,20年前, 很多农户家里还没有电视机,10年前, 电视普及率近100%,如今几乎每家都有二十几寸的彩电, 电视频道越来越多, 清晰度越来越高, 就连数字电视、 网络电脑等新型娱乐产品也逐渐走进了农民的家庭生活之中。 个别居民家里甚至装上了宽带, 率先一步过上了网络化娱乐生活。从理论上讲,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应当越来越满足。 但事与愿违, 人们似乎仍然留恋于过去的、传统的娱乐方式,电脑、网络等新型娱乐媒体和方式,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替代传统娱乐方式的地步。 老年人仍然喜欢聚到一起聊天, 不管冬天还是夏天, 总会在找到合适他们聊天的地方, 每次聊天都会持续2~3小时, 也就是从吃完饭休息一会儿后就去固定的地点“集合”,到快吃饭的时候或者家人来叫的时候离去。除非家里有什么事情像是来客人、有人生病等情况,他们才会打破这种有“规律”的生活。

(三)娱乐方式变化的国家逻辑与民间叙事

农村娱乐方式的变化,离不开生活其中的人,即农民自身,他们是 “处于活生生的、 现实生活中的人, 人的思想、 人的心理、 人的行为的形成, 与其生存、 生活其中的社会整体进程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共同演化出一幕独具特色的、 中国式的农民现代化”[4]。娱乐方式的变化,只是这场现代化运动中的一个方面, 同样受到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影响和来自民间主体生活的需求。

从国家层面上看, 农村文化娱乐方式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农村建设伴行, 也是新农村建设这一国家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 主要是借助于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娱乐方式, 以“文化扶贫” 的方式重构农村文化娱乐方式。 从民间角度上看,农村文化娱乐方式的变化与农村居民精神生活需求有关, 并随着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改变, 这一改变遵循着农村传统文化娱乐生活的基本套路。因此, 从国家 ——民间视角切入到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变化的问题中来, 遵循国家逻辑和民间叙事互动共生的基本原则, 是理解和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基本思路。

(四)偏远地区农村娱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原有娱乐方式的地位不可动摇。 农村中原有的娱乐方式无非就是看电视、 聊天、 打牌、 打麻将等。 看戏主要集中于老年人和少数中年人,而电视、 打牌这种原有的娱乐方式却是整个村庄中大多数人的娱乐方式。

2.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难以实现。 农村老年人口主要有三大需求, 即养老保障需求、 医疗保障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精神文化需求在农村老年人生活中处于生命需求的最高层次。 农村的大部分家庭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物质方面的需求基本满足, 而精神方面的需求则成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 但农村中老年人的娱乐休闲生活明显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而老年人也无法从他们现有的娱乐方式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现有的娱乐方式更多是出于无聊的选择。

三、促进农村娱乐方式发展的意义

农村居民娱乐休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进器。[5]休闲娱乐是一种人类行为, 它发生在个人的自由时间里, 并在个人内心本能喜爱的心态驱动下平和而宁静地进行着。[6]休闲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最有名的休闲学专家杰弗瑞·戈比教授指出: 休闲不仅可以促进人自身素质的提升, 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 与劳动、 创造结合起来的休闲还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休闲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虽然农民的休闲方式各具特色, 但是农民休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生活于其中的新农民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一)休闲娱乐可以促进农民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一方面, 休闲娱乐可以满足农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给农民更多的满足和愉悦。 农民可以通过与人聊天、 锻炼身体等休闲活动来消除疲劳,使因生产或家务劳动而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 劳动所消耗掉的体力、 脑力得到补偿, 使农民身心获得平衡, 而这种身心平衡是农民自我实现的基础。 农民依个人意愿选择休闲活动,更易获得有意义的体验和生活自由, 更利于农民的自我满足与自我实现。 另一方面, 休闲娱乐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激发农民个体发展完善的热情与活力。 农民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 有利于农民提高身体素质; 农民在闲暇时间里从事的旅游休闲、 艺术欣赏等, 不仅让农民可以得到娱乐和休息, 还可以净化自我心境和提升自我情操, 发展丰富多彩的兴趣。 读书充电可以让农民学习各种知识, 接受继续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并能发展他们的技能, 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易激发他们去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二)休闲娱乐促进新农村人际和谐

亲朋好友、 邻里间的聊天漫谈、 玩笑逗乐等闲聊型休闲,或是农民在自由的时空下进行社会交往, 不仅有利于农民释放心理压力, 保障自身身心健康, 实现农民自我的和谐。 而且有利于彼此加强沟通,缓解人际矛盾, 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我国当代休闲学专家马惠娣指出:休闲使人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 使人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伦理秩序, 自觉维护社会系统中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 有利于自身又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8]参加乡村农民运动会、集体旅游等公共休闲活动, 有助于培养农民的集体合作观念和行为活动方式, 增强农民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 使农民群体更团结、 更具凝聚力。 另外, 参加文明健康的休闲活动, 不仅充实了农民的闲暇生活, 减少了农民因闲暇无所事事而引发的吵架斗殴等矛盾发生的机率,而且有利于维护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休闲娱乐推动新农村全面进步

适当的休闲能缓解压力, 使农民获得身心愉悦, 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重新投入工作, 并且闲暇时间的学习能提升农民的素质。这些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不仅能消除农村不和谐因素, 化解社会矛盾, 而且是保障农村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进步起着重大的作用。 休闲本身作为一个产业,能够促进消费、 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盘活经济, 繁荣市场。 与休闲相关的各类生产活动如旅游、 购物、 娱乐业等正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休闲经济发展得好, 能够带动整个社会良性运行。 我国农村人口多, 要是农民休闲参与经济创造, 休闲经济发展空间将会更大, 有效拉动内需, 从而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1]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7期。

[2]吴理财: 《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载《人民论坛》2006年第14期。

[3]张浩: 《农村居民娱乐方式的调查与研究》, 载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

[4]张浩: 《主体视角下农村青年社会流动问题与对策》,载 《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10期。

[5]张敏、包佳道:《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中的农民休闲》, 载 《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6]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7]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 康筝、 田松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8]马惠娣: 《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第1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