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娱乐方式的变迁

农村娱乐方式的变迁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体而言,旧有的农村娱乐文化活动逐步解体, 新的农村娱乐文化活动没有形成体系, 农民娱乐文化正遭受日益边缘化危机。
农村娱乐方式的变迁_农村社会变迁中的文化演进与冲突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年弹指一挥间, 从城市到乡村, 从沿海到西北, 从南国到北疆,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60年, 人民的娱乐方式也发生巨变,农村农民的娱乐方式也伴随着时代发展有了飞跃。

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农村最常见的娱乐是听说书唱戏的,入夜, 人们聚集在空地上, 走南闯北, 卖艺为生的戏班子开唱了, 后来每家每户都安装了与村集体相连的有线小广播, 但是内容比较单调, 还不能自己控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唱片机成为常见的娱乐载体, 半导体收音机也走进千家万户, 收听刘兰芳的 《岳飞传》 《杨家将》 成了晚间人们的消遣方式。 我们村集体购置的一台20英寸的电视机, 成了老百姓的稀罕物,只不过节目乏味, 还老出故障, 渐渐地就废弃了。 80年代初,个别条件好些的家庭, 添置了录音机, 笨重的单卡、 双卡收录机成为当时青年时尚的娱乐方式。 村里还有几家添了电视机, 14英寸的黑白电视和刚刚进入大陆的 《霍元甲》、 《陈真》 等电视剧强烈吸引着孩子与大人。 有时在本村看不了电视, 我还记得和许多伙伴摸黑去几里路外的村子看电视,黑压压的人群围着一台17英寸的黑白, 这就是当时农村大众的一种娱乐方式了。 90年代, 路边的台球案、 录像厅、 卡拉OK厅成了年轻人喜欢光顾的地方, VCD、 DVD、 彩电、 家庭影院也成了大众消费品。 新世纪, 数码相机、 电脑等高科技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精彩的文体节目、 浏览网页或玩游戏等。

一、农村娱乐方式变迁的背景[1]

(一)市场经济影响下传统农村娱乐方式的边缘化

经济是决定一切社会行为的动力之源, 也是解构各种社会文化的催化剂。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以经济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农村休闲文化的发展同样受到冲击。 从经济和社会两大因素的考量出发, 农村休闲活动属于低商业价值高、 文化价值产品[2]。 在这种环境下, 农村休闲文化活动发展越来越处于边缘化地位, 从全国调查的情况看也印证了这种情况。 目前全国还有一部分农村县、 乡没有建立自己的图书馆、 文化馆站, 更别说乡村文化站。 在现有的文化馆、 图书馆中, 有很多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有名无实, 形同虚设。 乡镇文化站的情形更差, 现有乡镇文化站中, 许多地方只有一个位子、 一枚章子、 一块牌子、 一间房子, 很多地方甚至连单独的房子都没有, 文化活动的器材更是少得可怜。 村办的图书室、 文化活动室之类场所无图书、 无活动器械的情况更是普遍, 有的连场所也没有, 甚至连一块牌子都没有[3]。 整体而言,旧有的农村娱乐文化活动逐步解体, 新的农村娱乐文化活动没有形成体系, 农民娱乐文化正遭受日益边缘化危机。

(二)新生代农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方式

据统计, 2013年外出农民工1.5亿多人。 其中 “农二代”大约占60%, 总数约1亿, 而且呈扩大趋势。 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 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 他们虽然仍旧戴着 “农民” 的帽子, 但这顶 “帽子” 下面的人已经不再是10年、20年前的那些人的思想观念和情趣爱好了。在新时代观念和国家宏观政策大环境影响下, 新生代农民通过各种途径学习, 他们一边模仿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 一边根据自身条件、 环境、 地域特色条件开始了自身休闲之旅。 因而, 新时代农村休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是新生代农民自主选择和自主适应的过程。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村休闲方式发展机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城市人口高度集中, 城市环境污染, 街道交通拥挤, 人的生存空间日趋缩小,加上城里人工作和生活紧张, 竞争激烈, 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很希望利用节假日离开城市, 到郊区欣赏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 进行农业观光旅游, 体验农家生活, 回归和感悟大自然, 达到郊外观光旅游、 休闲度假的目的。 [4]而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 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 国家的惠农政策, 对弱势群体关注, 对农民休闲权的重视与关切, 取消农业税, 加大农业投入, 加大农村投入, 改变了农村的旧风貌, 从宏观政策和环境上为农村休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农民根据当前形式和自身条件, 利用农业资源和农业景观, 开展乡村农业经营,吸引城市人来旅游和休闲。通过挖掘乡村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特色, 提供观光、 旅游、 休闲活动的场所, 发展具有浓郁乡村特色活动;组织乡村农业观光游、 民俗文化游、 休闲度假游、 自然生态游、 体育休闲游等具有明显的乡村特性和地方特点的活动; 农村休闲活动成为新的亮点, 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二、我国农村居民娱乐方式变迁及演变特征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 农村居民物质生活贫乏,休闲方式单一; 农村开放以后, 城镇居民的休闲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娱乐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休闲消费结构也不断地升级。经济发展水平、 居民收入等是娱乐方式变化的物质基础。 下面结合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从娱乐方式和娱乐活动角度, 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情况看,我国农村居民从建国到现在的娱乐方式的变动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1949~1982年:农民生活生存型消费特征明显,休闲方式单一化

1982年以前, 我国农民生活水平基本处于贫困阶段, 这个阶段,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0.6以上,处于贫困阶段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费。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2年, 我国农民的消费结构是贫困型消费结构。 这一时期农民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 恩格尔系数比较高, 很多地区的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最初几年, 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和以前相比, 虽然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消费结构仍处于低水平阶段。 当大部分农民为生存而奔波时候, 休闲生活只能看作是时间上的消遣, 而不具备消费功能。 休闲消费只是少数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特权, 休闲消费支出非常少, 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文娱耐用消费品消费上。

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中, 由于生产力低下, 这一时期农民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闲暇时间和休闲生活。 吸毒、 赌博、 妓院舞女被取缔;旧式戏院、 茶馆游乐场被清理。 农民的劳动与闲暇时间受自然季节支配, 于是有了 “农忙” 和“农闲”。 农忙时, 由于劳动的紧张性, 除满足生理必需外,农民闲暇时间很少。 同时, 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将农业和手工业融合在一起。 农民在农闲时节一般都需从事家庭手工业, 以满足日常生活消费需要。 由于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的匮乏, 农民的闲暇活动方式简单低级。 农民大多的闲暇时间主要在家庭中度过, 其活动多限于走亲戚、 串门、 聊天、睡大觉、 室外散步、 下棋、 打牌 (包括扑克、 麻将)、 看戏、看电影、 无事休息、 吹拉弹唱等自娱性休闲活动和传统节日活动如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等以及农民家庭中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如婚、 丧、 嫁、 娶、 长辈生日、 新生儿满月等大事的休闲娱乐活动。

“文革” 期间仅有的休闲方式是看样板戏、 唱语录歌、 跳“忠字舞”,这也成了“文革”时期农民主要的休闲活动。

(二)1983~1999年:农民生活由生存型向温饱型转变, 休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从1983年到1988年,我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已从贫困型上升到温饱型。 这一时期, 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农民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消费质量不断提高。198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01.5元;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10.3元,增长了3倍多。虽然农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83年的59.4%降至1999年的52.65%, 但是农民的整体生活消费尚未摆脱生存型为主的消费模式, 整体来看温饱型生活特征还比较明显。 此时, 我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已开始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农民休闲消费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 休闲已不再是大部分时间的消遣,农民在闲暇时间里的消费增加很多。

这一时期,农民仍延续传统的节庆闲暇的娱乐活动, 主要娱乐活动有闲呆、 看电视、 打牌、 打麻将、 闲聊等方式, 他们的闲暇生活单调、 空虚、 无聊, 闲暇时间利用率低。 由于电视机已广泛进入农户,农民的闲暇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 学习、 看书、 听音乐、 玩乐器进入了农民的闲暇生活。 部分富裕农民也开始热衷于卡拉OK、看电影、收藏、旅游等娱乐方式。

(三) 2000至今: 农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递进, 娱乐方式多元化

新世纪, 我国逐步实行减免农业税、 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惠农举措,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同时, 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使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农民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递进。 农民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 改变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享受需要。 这一时期, 农民的休闲消费支出主要是购买文娱用品如电视机、 收录机、 音响等产品, 其他的支出性休闲消费很少。 农民中自费订阅书报杂志的也不多, 用于文化娱乐费很少, 多数的闲暇活动都是非支出性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休闲活动日趋丰富多彩, 休闲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提高。在休闲生活方面,现代家用电器和休闲文化用品在农村居民家庭中的发展速度很快,这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洗衣机的使用减轻了妇女的一部分家务劳动,电视机作为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工具已广泛进入农户,家庭影院、音响设备等家庭娱乐设施增加了农民在家中消费、 娱乐的机会。电脑等体现现代化生活的传媒工具也开始 “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些现代化的传媒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休息、 娱乐、 学习的方便,也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闲暇生活。体育锻炼、看书、听音乐、玩乐器也成了新一代农民生活的一部分。卡拉OK现在也成了村里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之一。宠物的饲养也随着城里人的到来而流行起来。农民的休闲生活观由前些年单纯的 “为了体力恢复”转变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的积极消遣。

三、农村居民娱乐方式变迁的启示

我国农村居民娱乐方式的变迁, 对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培养农村居民科学、健康、文明的娱乐观

一个人的休闲生活幸福与否、 质量高低。 决定性的因素不是他们是否掌握了娱乐的技能, 而是他们会不会思考在什么时候、 以何种方式来有效地使用这些技能, 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娱乐价值观和娱乐行为的选择判断。 因此, 需要在农村建立培训机制和培训小组, 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娱乐教育, 帮助农村居民树立健康、 科学、 合理的休闲价值观念。 引导他们选择文明健康的娱乐方式, 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事情, 或者说能够陶冶情操的活动, 让他们亲身体验休闲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 来确认休闲的意义和价值。 这样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自觉地主动思考自身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升, 就会对娱乐活动进行理性的选择, 从而在休闲中不断提高各方面技能、实现创造力的迸发。

(二)确立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

农民自身素质, 尤其是文化素质较低, 主体意识不强, 仍然是影响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变迁, 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关键因素。 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 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 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以科学的、 正确的, 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来培育新型农民。第二,以治理理念指导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各项软、硬件设施建设工作, 都要切实体现农民所想、农民所需、农民所急,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增强农民主体意识。

(三)发展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农村居民收入问题是当前 “三农” 问题的核心,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扩大农村居民休闲空间、 提高农村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 因此, 应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首先,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如农资综合补贴、 粮食直补、 农机购置补贴等, 逐步完善农业投入保障制度, 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 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 确保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 其次,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在加快农林牧渔各项产业的发展进程中, 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 推进养殖种植方式的转变,优化品种结构。 再次, 坚持市场导向,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着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扩大部分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 进一步抓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的创建工作,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最后, 建立各级各类的职业培训中心,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视农民娱乐

首先, 农村居民娱乐方式变迁表现在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也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所提出的“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在新中国60年的休闲娱乐文化发展过程中, 我们经历了一个由休闲娱乐文化被窒息、被否定的时代到一个休闲生活化、 休闲娱乐无处不在的时代。今天, 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居民休闲娱乐文化的深入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适当的休闲可以使农民缓解压力, 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重新投入劳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就离不开农民休闲娱乐这一需求。这个问题解决得好, 既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又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农民娱乐方式的发展。

[1]邹循豪: 《农民休闲方式变迁的内容特征及引导机制》,载 《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2]钟晨、孟凡强: 《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外延与建设理念》,载《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3]张继涛: 《新农村休闲文化建设探析》,载《湖北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

[4]范本祁: 《张家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