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特色与社会管理

中国特色与社会管理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格局,该书从多元学科视角下,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进行详细的探究,为现阶段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的社会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读本。所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格局是政府职能转换的必然结果。
中国特色与社会管理_多元学科视角下的社会管理读本

胡映雪

一、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我国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形势总的是好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转型,这种变化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集中表现为,过去那种高度一元化的社会管理模式的解体。

建国初期,在经济上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管理方面也是一种高度一元化的社会管理模式,政府几乎全面垄断经济社会资源,无所不管、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是一个 “全能国家”,承担了全部社会管理的责任。而单位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主要载体,代替政府履行了社会管理职能。单位除了进行日常的生产经营,还要负责职工的生活事务,比如一些单位设有自己的幼儿园、学校、医院、供电和供水部门,甚至对职工的婚丧嫁娶都纳入管理事项,一个人从出生就和某个单位开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遇到陌生人,我们首先习惯问对方在哪个单位高就,如果执法人员在纠察违章行为,首先也会问是哪个单位的,单位是随人一生的标签,每个人都得属于一个单位。如果没有单位,就被称为 “无业游民”,这样的称呼包含着一种歧视和贬义。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府职能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正在从一个 “全能国家”转变为“有限政府”,公民也开始从 “单位人”变成了 “社会人”,正是由于从 “全能国家”向 “有限政府”转变,我国社会也从一个整体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由于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中也涌现了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如城市贫困问题、社会两极分化问题、老龄化问题、犯罪行为增多等。此外,社会大转型导致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如行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互联网管理等;同时引发了众多新的社会问题,如信访问题、“三无”农民、城市地摊、物业纠纷以及网络沉迷等。处理这些新的社会事务和解决这些新的社会问题,都需要有新的解决办法。这些都对现有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

在政府控制一切资源和活动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大包大揽:90年代初开始经济体制转轨后,政府把资源调配的职能重新交还给市场,政府不再无所不包、无所不管,但同时又走的太远,失误地把社会管理方面的责任也推给市场,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以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经过几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政府在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和政府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了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对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扩大了覆盖面;在教育领域内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并建立了贫困生助学贷款制度;在医疗领域内,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服务型政府,并且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格局,该书从多元学科视角下,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进行详细的探究,为现阶段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的社会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读本。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格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实践证明,经济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方式作相应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社会问题愈加复杂,如果不转变社会管理方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因此,我国社会管理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格局是党探索社会建设规律的积极成果

改革开放前期,党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基本方针是 “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1993年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转变政府经济部门的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针对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三位一体”拓展为 “四位一体”,提出 “社会建设”的新概念,并把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并列,这是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2]

(三)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格局是政府职能转换的必然结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包揽一切社会事务,而需要充分调动各种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等社会管理主体积极性,有效发挥多元化社会主体的社会管理功能。转变政府职能一直是我国改革的重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转换的目的,随着政府职能越来越偏向公共服务,政府退出的那部分空间需要新的主体来治理,这就催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格局。所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格局是政府职能转换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七个方面。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社会管理的基础、关键和目的。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是改善社会管理的基础;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关键;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3]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方面:

(一)保障人民权利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政府的权力也来源于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社会管理也必须以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属。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保障人民权利不仅包括保障人民政治方面的权力,更加要求我国的社会管理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二)维护社会秩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群众利益就无法得以维护,社会行为难以规范,社会公正也难以彰显。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也带来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旧的社会秩序将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秩序尚未完全确立,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但约束、监督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规范系统还不完善;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但适应这种复杂性的社会管理技术还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但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等等。[4]因此,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建设与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三)协调社会利益

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尤其是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着体制和结构的双重转型。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在我国同时进行,在这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中,既给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和发展的动力。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所没有遇到过的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利益取向,社会整体难以达成共识。随着人口的流动性持续增强,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虚拟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做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如何协调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需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四)引导社区自治

社区自治的实质,是构建新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它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所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社区是构成社会结构体系最基本的细胞,只有一个个 “细胞”得到充分的发展,整个城市才能呈现出足够的活力,社会管理才会更加现代化。在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格局中,引导社区自治,是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实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社区自治给社会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通过社区发展实现社会进步,最终实现社会现代化。

(五)管理社会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出现了众多的社会组织,即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社团组织。这些社会组织起到了政府起不到、也不应起到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就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引导其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六)解决社会危机

任何一个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必然要面临众多社会风险和危机。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杜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杜会危机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给我们党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当前突出的社会风险,更多是源于由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一些矛盾问题和不满情绪极易被无限放大,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破坏力,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严重冲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解决社会危机的新途径新办法,从源头上化解社会危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是衡量和检验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必须具备以下基础:

(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国各项建设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格局中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坚持党委主导,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人民团体、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多方参与,提高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党的执政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中的许多内容直接关系到党的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关系到民主、民权、民生这些重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首先是理念的建设,即我们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所以,其核心是要通过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社会管理是最能体现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三)坚持依法管理

坚持依法管理、规范有序,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的全过程,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通过法律调节、规范社会关系和行为。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保护、维护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不坚持依法管理,就无法协调利益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就无法实现社会公正。没有社会公正,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就难以化解。只有坚持依法管理,才能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处理社会问题,才能保持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强调政府依法实施社会管理,在全社会倡导公民依法参与管理的理念,促进公正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进而推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健全完善。

(四)坚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需要全社会有良好的舆论氛围,健全对舆论引导,尤其是健全对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引导,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因其视野宽、快捷高效的特点,已经是社会大众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网上舆情时常影响社会动态,甚至极小的一个网络事件都能演变为惊天动地的大事。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健全舆论引导机制一方面说出了我国网络管理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网络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对设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至关重要。

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特殊重要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建立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

[1] 杜晓,等.社会转型冲击传统管理模式—社会建设瓶颈急需突破.法制日报,2010年07月02日

[2] 专家称中国式社会管理内涵日臻成熟 非一蹴而就.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28/c_121128939.htm.2011年02月28日

[3] 夏学銮.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创新.人民论坛,2011(10)

[4]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人民日报,2011年02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