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意识形态与社会管理

意识形态与社会管理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薛金慧意识形态问题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社会管理总体上与社会发展是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加强,并日益深入人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意识形态与社会管理_多元学科视角下的社会管理读本

薛金慧

意识形态问题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加强意识形态的社会管理是政治性、战略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社会管理总体上与社会发展是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加强,并日益深入人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但也必须看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体制创新、人们思想观念多样性,特别是全球化等带来的诸多冲击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范围和部分群体中还存在着社会心理认同的缺失和信仰危机。在这样复杂形势下,如何切实加强意识形态的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着重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一、意识形态及其社会管理

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有的一种现象。从一般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哲学范畴。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既是人们确定世界的意义及对现实世界态度的思想观念体系,又是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和政治愿望的理论反映。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领域,总是由那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而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总是要维护和发展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任何阶级社会都有它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总是凭借政权的力量强制性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体现其利益的意志和观念,使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从而对整个社会和文化起教育、引导和规范作用,以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中国共产党从夺权到执政使得作为政党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获得统治地位。从根源上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统治地位,除政权因素外,关键还在于,从历史选择的角度看,它是唯一能够拯救中国的指导思想;从理论自身的品质看,它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从社会性质看,社会主义的特性决定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可以说,这是顺应历史发展需求得出的必然结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正确地揭示了我国的历史和现状,从本质上正确地把握了我国社会总体发展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取得了胜利,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我们看到,几十年来之所以成就辉煌,原因在于我们党一贯注重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历来重视意识形态的社会管理,善于通过积极而科学的方法对人们的思想实施有效管理,能够纠正各种与社会所倡导的正确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思想观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引导和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并将此项管理作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以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地位,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这种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后发展生产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从1957年开始,指导我国意识形态管理的理论逐渐转变为阶级斗争理论,毛泽东当时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加之个人崇拜渐趋严重导致党和国家权力运行失去有效监督,以领袖人物的讲话和指示统管一切是这一阶段意识形态管理的重要特征。其结果是意识形态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上存在着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过分夸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在具体管理方式上,以大批评和搞运动等作为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基本手段,致使思想文化、政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此,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领袖意志及旧观念管理意识形态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管理需求。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力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阴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具体的做法是依靠法律手段,实行依法行政,法治管理;加强舆论宣传,完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新阶段,以党的建设为核心,提出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管理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主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是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的社会管理格局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日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全方位变迁,由此引发社会思想文化的重大变化。主要是思想文化取向的一元性逐渐被多样性所替代,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和主导的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在意识形态领域,除马克思主义外,既有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西方资产阶级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碰撞和交锋,各种观念流行和激荡,新旧社会意识不断冲突,消解和弱化着主流意识形态。

从肯定的角度讲,多样性社会思潮的涌现,满足着不同层次人们的多种文化需求,表明了社会思想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往深的推究,各种非主流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和成分,很多是传统文化糟粕中的旧意识形态成分,以及现代文化中腐朽、消极的文化垃圾,更有甚者直接是西方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各种文化互相碰撞、互相竞争、互相交融的背景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以及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滋生与蔓延,已经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严峻挑战。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凭借其经济、科技强势采用各种手段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扩张,竭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和价值观念,对我国实施 “西化”“分化”图谋。这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产生重大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既相互渗透融合又相互斗争。这就构成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现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长期并存。那么,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的现状和意识形态一元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基本矛盾。

当前社会多样性意识形态的产生,一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多种所有制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社会基本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导致阶层分化,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意识应运而生。二是由于当前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加之全球化的影响,一些政治文化随着经济交往而进入和传播,成为多样性的思想意识的一部分。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在某些方面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未得到公平的分享,引发了不少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教育、医疗等。由此导致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抵触情绪。在目前中国社会转型期,如何坚持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加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在主流与非主流并存中寻找契合点,协调不同阶级阶层利益,为社会主义建设凝聚力量,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

三、当前加强意识形态社会管理的对策建议

如何用一元统领多样,如何加强意识形态的社会管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群众、深入人心,用大众社会心理认同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大众化的理论,是我党在新形势下遇到的新课题,需要加强研究,创新管理,不断实践,为探索更好的意识形态社会管理方式提供借鉴。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建设,核心是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立足 “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当前,要增强理论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就要紧密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从不同层次、类别、行业的对象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的理论教育,切实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与群众脱节的问题,克服口号式、说教式、注解式的理论宣传,做到内容实实在在,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形式丰富多彩,群众乐于接受,使理论工作真正发挥出强大威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群众中深深扎根。

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地位,不是追求“整齐划一”的形而上学观点,也不是搞话语霸权,而是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是要在坚持一元的前提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加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管理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新时期加强意识形态管理,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即指导思想 “一元化”。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人们对真理选择的层次性决定的。其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外的各种思想观念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正视国内思想多元的现状,在坚持指导思想 “一元化”前提下提倡多样性。一方面吸收这些思想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加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管理,提倡其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部分,遏制糟粕,不断防止和消除冲突与对抗,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维护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

(三)加强舆论宣传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

舆论宣传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它的工作状况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认同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舆论宣传工作的首位,使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敢于主动出击,在影响与被影响、渗透与反渗透中掌握主动权。再次,加大舆论引导力度,一要加强正面宣传的力度,二要坚持把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认真关注群众需求,积极回应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完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创新舆情分析与研判机制,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四)加大力度,培养合格的素质过硬的意识形态宣传队伍

思想性强、本领过硬的意识形态宣传队伍,是进行意识形态管理的必备要素。首先是通过短期培训或其他形式,培养一批政治坚定、思想敏锐、基本功扎实的宣传队伍。其次是提供多种平台,让理论骨干多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意识形态的现状,分析实际存在的难点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最后,探索和开展形式多样、载体丰富的理论宣讲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五)完善制度,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意识形态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是意识形态的社会管理更加符合规律性,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当前,提高意识形态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首先是要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特点,使意识形态的社会管理不断增添新内容、创新新形式,不断与时俱进。其次,是要完善意识形态的目标管理、运作过程、宏观调控和信息反馈制度。最后是要从源头上进行管理,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有效解决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切入点,切实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优化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和社会氛围。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