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生活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历史的概念,是哲学、社会学的重要范畴。所谓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在一定的价值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指 “如何生活”,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方面。
一、人类生活方式的演变脉络
生活方式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政治、法律等宏观环境和劳动条件、收入状况、消费水平、教育程度等微观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变革是由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王雅林依照生产方式的变革将人类从远古至今生活方式的演变脉络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远古社会生活方式。在远古时期人类主要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等生产劳动。生产力极端低下,主要依靠体力,必须过着群居生活,从而形成以个体对氏族部落绝对依赖为主要特征的生活方式。这一时期生活时间基本都用来生产以维持生存,所以生活方式就是生产方式。人类在这个时期的生活方式是蒙昧的、野蛮的。
农业社会生活方式。人类逐渐学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并学会栽培农作物、饲养家畜,劳动对象由不稳定性的动物变为具有稳定性的农作物,劳动的基本单位由氏族部落缩小为家庭,在生产劳动中人的体力支出仍占主导地位,受生产能力和交通所限,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封闭的、稳定的和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
工业社会生活方式。工业革命使生产工具发生了质的转变,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体力劳动,劳动对象由自然生长物转向加工制造物。同时,适应于机器化生产的企业代替家庭成为这一时期基本的劳动单位。一方面,机械化生产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从生产到家务劳动机械化的实现,创造了大量的闲暇时间,生产时间与生活时间具有了明显的区别。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扩大了人们交往的地域范围,开放的、丰富的、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取代了封闭的、单一的、停滞的农业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
信息社会生活方式。信息社会 (贝尔称为 “后工业社会”,托夫勒称为 “第三次浪潮”)是一个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信息技术与知识的社会。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信息、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继而转化成多种以电脑为 “核心”的新兴产业。在劳动生产中,脑力劳动的支出越来越多。工业社会中以企业为基本劳动单位的工厂制度逐渐衰落,互联网为异地协作、异国协作的劳动方式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信息化条件下,个人对生产时间与生活时间的安排将更加灵活。与信息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更加开放、多元的生活方式。
二、现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特征
与几十年前相比,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丰富了、城市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开阔、信息越来越畅通,这些都必然导致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依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本文从劳动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四个方面来考察我国人民现代生活方式的特征。
劳动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主要体现为职业活动,处于现代人生活中的核心位置,对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具有制约作用。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方式。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劳动由传统的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化,把人们从直接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劳动过程的管理者,体力支出大幅减少的同时,对劳动者所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依赖计算机和通讯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由传统的固态要素组合向信息要素组合转化,生产程序和过程大大减化甚至完全缩减,出现所谓 “虚拟工厂”“虚拟经营”“虚拟管理”等新的经济组织和运行方式。
消费方式是整个生活方式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当时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生产方式落后导致消费资料匮乏,人们对物质生活消费没有过高的奢望,“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型消费理念支配着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消费生活明显改善。消费理念从生存需要为主转向精神需要为主,从对使用价值的消费转向对时尚价值的消费,从传统的储存式消费转向超前消费。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相适应,消费工具也发生了革命,如信用卡、电视购物、超级商场、网络购物等,消费不再受时间、空间与真实货币的限制。
闲暇方式是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劳动时间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建国之初,物质生活的贫困决定了人们闲暇生活的单调乏味而整齐划一。从我国五天工作周制、“黄金周”和传统节假日的实行开始,我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现在享受 “闲”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读书、听音乐会、看电影、旅游、歌舞厅、健身房、农家乐、各种主题公园等,“休闲”已经成为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社会交往方式就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传统农业社会维持着一种相对稳定和彼此隔离的群体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特征。信息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期,现代科技革命提供的大容量、高速度的现代化通讯和交通工具冲破了地域和空间的阻碍,“地球村”已经实现。交往中介由真实的物理空间转向信息化为主的虚拟空间。交往手段、形式更加多元,如电子邮件、网络聊天、BBS留言,等等。
从以上我国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革命和城市化背景下,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整体上呈现出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三、现代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管理的挑战
(一)生活方式全球化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将自己的价值观、生活理念依靠互联网这样的现代信息传播工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中,这种影响被有些专家学者称为 “示范效应”或 “支配效应”,如穿牛仔、吃快餐、喝可乐、过洋节、仪式西化、语言中时不时用一两个外语单词等已成为时尚。这种崇洋心理,有可能使我们的生活方式由于 “西方化”而失去民族性,使我们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民族文化和宗教面临严峻挑战。
(二)生活方式多元化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生活方式多元化对管理者的挑战主要体现在:首先,外来文化的入侵、空间流动的加快、言论自由、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扩大,各种有悖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和异端势力有可能趁虚而入,造成社会混乱;其次,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利益分化和多样化,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化,如何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人群生活方式的需求,对社会管理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生活方式信息化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远程教育、网络办公、电子政务、远程医疗会议、网络购物、网络聊天等,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依赖网络。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如何帮助信息 “盲区”的弱势群体实现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化;其次,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随意性等特性所带来的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等网络安全问题;最后,网络信息的公开性、透明性和互动性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构成了挑战。
(四)城市化生活方式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城市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乡村人口的文明素质得以普遍提高。但这种高度集中、高速流动、快节奏的城市化生活特征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是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其次是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问题,尤其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城市边缘地区已经成为城市藏污纳垢的死角和犯罪的高发区,对社会治安构成危害。流动人口中占主力军的农民工数量持续增长,社会管理要面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的生活安置等社会问题;车辆数量的快速增长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城市就业等都是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四、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健康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管理面临生活方式的诸多挑战,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和矛盾,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靠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制度,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才能解决。
(一)创新文化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这既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需要,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构建民族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所以,现阶段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管理体制就显得至为重要。首先,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资源的重组,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三是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转变职能理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四是着力构建经营性产业与公益性事业两套管理体系,明确政府对产业的职责是提供政策环境、资金支持和有效地资源配置,政府的重心应放在对事业的直接支持上。
(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价值观支配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说到底,一个人选择 “如何生活”的问题,就是追求什么价值观的问题。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了国民的共同理念,凝聚了民族的力量,对人们崇尚科学、讲究文明,传承中华美德产生了重要影响,能使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共同的选择。所以,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有意识的推广主流价值观,不仅是在全社会形成和谐生活方式的思想保障,还可以极大地减少国家管理成本和治理成本。
(三)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社区建设
尽管城市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城市化进程中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没有在制度上根本解决 “人”的问题。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外来人口融入社会的问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所有制有所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 “单位人”融入社会,成为自由的 “社会人”。社会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流动性,而传统的以单位制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力量薄弱、灵活性差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与社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经验表明,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人最终要变成 “社区人”,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和重要载体。目前,在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趋势下,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加强群众自治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其次,科学划分社区,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非营利性机构,这些机构不仅能承担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最后,要做好外来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解决他们基本的需要,如吃、住、子女上学等问题。在加强外来人口登记工作的同时让他们融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
(四)创新思想教育机制,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全社会提倡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发挥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相同的物质条件,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说明文化素质是影响一个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是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其次,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倡导科学消费的理念。高级的消费并不是以商品所表现出的交换价值来衡量的,也不是以一国或一人奢侈品的消费量来衡量的。高级的消费不仅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进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五)利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
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已成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首先,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净化网络运行环境,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其次,加强虚拟社会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网络犯罪活动,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后,将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运用于社会管理创新中,实现社会信息综合系统,构建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雅琳.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方心清.现代生活方式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邓伟志主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田丰.消费、生活方式和社会分层.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1)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