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格重建与社会管理

人格重建与社会管理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把公民的人格重建纳入社会管理的大范畴下思考和审视,有助于增强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社会管理工作必须重视公民的人格重建与心理健康。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人格重建与社会管理_多元学科视角下的社会管理读本

许定国

一、人格重建的重要性

人格 (personality)是个体特有的心理结构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人格即自我,从文化学和心理学角度把握,人格重建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从青春期开始到青春期结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生显著变化,人格突变、重建和产生新质,称为青春期的人格重建。二是指个体成年之后,面对社会转型的新变化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应,通过再社会化,排除不良心理,完善健全人格,努力与主流社会相适应。本文所指的人格重建取其后者。人格重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公民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培育和谐人格,矫正病态人格,克服一部分群体存在的人格障碍,运用人格力量,增强公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意识。

在社会管理工作实现重大转变的新形势下,必须重视公民的人格重建。这是因为:

(一)公民的人格重建是社会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重视我国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格完善,对于社会管理工作能够产生巨大的积极效应。健全的人格是一种积极力量,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会有一种内在的自发的生产性需要和自我发展需要,对自我、对社会都会是一种建设性力量。把公民的人格重建纳入社会管理的大范畴下思考和审视,有助于增强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个体完善人格、重塑自我,有助于缓解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因此,社会管理工作必须重视公民的人格重建与心理健康。做好社会管理工作,要在强化党和政府对社会发展的领导和管理责任的同时,在文化与精神层面培育公民健康的心理、追求和谐秩序、幸福生活的人格。社会管理工作只有更加关注公民的内心和人格,才能更加人性化,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反之,缺乏人性化的社会管理,无疑会无的放矢,流于形式,脱离实际。

(二)重视流动人口的人格重建和心理问题,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激发社会活力

流动人口主要指进城打工的农民。流动人口为社会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现有的户籍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制,将流动人口排斥在城市体系之外。生活、工作上的巨大压力,精神文化生活的严重缺乏,夫妻长期分居、夫妻子女分隔两地、常年打工在外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恶劣的生活条件都使得流动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又称人格异常或病态人格,是一种介于正常人格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人格适应缺陷,是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环境的一种心理状态。存在人格障碍的群体性格多内向孤僻,往往过分自卑,心理长期处于失落状态之中,情绪波动大,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会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人格障碍常常存在弱势群体当中。生存的压力和微薄的收入常常会使这部分群体产生极大的挫折感和剥夺感,当遭遇多种危机和打击时,他们往往不善于排遣,由此产生人格障碍。这种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开展社会管理工作需要我们关注和把握好流动人口的人格特征,对症下药,分层次、分群体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关注流动人口的人格重建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从内心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克服人格障碍。培育人格健全的主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效应,有助于最大限度的化解消极因素,增加和谐因素,调动流动人口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

(三)重视特殊人群的人格重建有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巩固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特殊人群主要是指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人员、闲散青少年、精神病人、家庭解体、经营失败、下岗等特殊群体。近年来,特殊人群犯罪所导致的恶性案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特殊人群犯罪既反映出这部分群体法治意识的淡漠,更反映出特殊人群中的某些个体在困境之中心理的扭曲和变态畸形的人格。重视特殊人群的人格重建,是各级政府、城乡社区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一项全新职能。胡锦涛同志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重视特殊人群的人格重建,有助于根除他们潜在的反社会型人格,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社会管理工作的阻力,有助于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运用人格重建理论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以往的社会管理工作大多偏重于管理人的行为,防范多于管理,对人的内心关注的很不够。很多问题出现之后,往往依靠强制性的力量去解决,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恰恰说明了以往的社会管理工作对公民的人格重建和心理问题重视的还很不够,运用人格重建理论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管理导向——关注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要重视流动人口与特殊人群的人格重建。这两类群体属于我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要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扶助。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和完善弱势群体关爱和救助办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低收入群体拥有基本的收入。要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待遇,合理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使他们在困境中不会产生悲观厌世、绝望无助的不良心理,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解决好弱势群体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和基本文化权益。有效调动弱势群体依靠自身力量改善生活的积极性。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1]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就是如何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到制度设计、方法创新、具体执行中。因此,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要坚持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从管理手段上,改变传统的以正面说教为主的方法,采取正面灌输与旁敲侧击相结合、严格监管与帮困解难并重等手段,实现由单一防范型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的转变;从工作方法上,实现由严格监管为主向管理、教育、服务并重的转变。

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建立社区心理辅导机构。要根据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人格特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心理辅导志愿服务,使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心理有正常的宣泄渠道,让他们获得社会尊重。在社区建立心理疏导体系和危机干预中心。提倡邻里交流,互帮互助,建立社区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人群中存在的心理孤僻、异常人士定期走访,构建关爱圈,尽可能消除他们的疏离感和无助感,帮助他们克服人格障碍,在就业、婚恋、子女教育、经济等方面多加关心和照顾,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建立社区心理发现和干预机构,开展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心理引导。将社区心理发现和干预机构作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社会型心理辅导机构开展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中的人格障碍者进行帮助和救治。经常加强对人格障碍患者的交流与帮助,有助于消除他们的反社会型心理,根除他们潜在萌生出的反社会型人格。

(二)文化导向——培育团结和睦、诚信友爱的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团结和睦、诚信友爱的文化氛围。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在全社会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引导全体公民做到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在影视创作、文学艺术创作要多加关注农民工、下岗失业、待就业群体、大学毕业生无业低收入群体,重新回归社会的刑满释放人员,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宽容、包容的理念,对弱势群体、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不歧视、不排斥,培育社会成员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诚信友爱的精神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培育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从人格重建角度着眼,要帮助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树立积极乐观、战胜困难的人格。提高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全人格。在社会管理中,通过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心理辅导和服务功能,引导弱势群体做好自我调适,提高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正确对待自身面临的生活困难和相关的社会问题,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和化解能力。要帮助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克服人格障碍。有人格障碍的人往往与现实环境割裂,对现实环境极不适应。由于性格越来越内向,他们不善于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或同事表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出现严重的人际不适应。社会管理要鼓励群众的积极参与。通过社会关爱,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主动融入社会。建立起互动互助、相互关心、真诚可靠的人际关系网,有助于克服个体的人格障碍,消除人际不适。

(三)传媒导向——大力宣传和弘扬和谐人格

媒体要大力宣传和谐人格。和谐人格是指人格内部结构及人格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主要有三层含义:其一,对于个体内部而言,是个体人格内部结构的和谐,主要指构成人格的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等要素处于完整、平衡状态,并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即价值、信仰、行为方式、思维、情感等和谐和个体调控机制的完善;其二,对于个体及其外部关系而言,是指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三,对于群体人格而言,是群体及个体人格与社会、历史、文化互动过程中的和谐。[2]就公民人格重建而言,公民要首先与自我和谐,才能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和谐人格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要做到思想和谐、情绪和谐、精神和谐、人际和谐,在为人处事中努力追求工作和谐、家庭和谐、生活和谐。培养和谐人格,就要既重视强势群体的人格重建问题,也要重视弱势群体的人格重建问题。二者同等重要,不能认为人成功了、有钱了其人格就没有任何问题。也不能认为人格重建只是弱势群体的事情,人长期处于贫寒、困难状态人格才会产生问题。这两种观点都是有害的。培育和谐人格不分高低贵贱,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就是要培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需要的心理素质和文化心态,学会在新型社会管理体系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社会管理视野下提高国民人格素养,实现人格重建。

(四)教育导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逆商磨练

在人格教育中引入逆商培养。逆商 (Adversity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AQ)全称逆境、厄运商数。是指面对逆境承受压力的能力,或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也可理解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建议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会学生识别异常心理,克服潜在的和已有的人格障碍。学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何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尤其要提高学生的逆商,在实践中教会学生应对困难和挑战,战胜挫折和失败,与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做到平而不燥、胜而不骄、败而不馁、锲而不舍。培养学生具有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格特征,即人格的外倾性,教育学生有爱心和同情心,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要以学生的兴趣、需求、性格及气质为切入点,科学设置人格教育逆商培育课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挫折和逆境。把逆商教育列入素质教育实施计划。通过让学生写逆境行为反应日记、进行拓展训练等了解学生面对逆境、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过程、行为措施,然后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遭遇的具体情况给予个别指导,提高学生对逆境的觉察能力、控制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视困难为历练,学会分析困难的关键、选择解决困难的最佳方案,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树立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人格。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

[1] 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新华网,2011-2-22

[2] 杨秀莲.和谐社会的人格范型:和谐人格.光明日报,2007年12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