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苏农地的历史经营

江苏农地的历史经营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江苏的先民,大部分属周人界定的“泽农”和“平地之农”。江苏先民生存在水网密布地区,因此江苏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水乡特征。此外,据《尚书·禹贡》记载,“淮夷玭珠暨鱼”,即早在夏、商、周时期,今江苏徐州一带给朝廷上贡的特产就是珍珠和鱼。据有文献记载以来的不完全统计,从汉代到清代,江苏严重的水灾多达130余次。
江苏农地的历史经营_乡愁的记忆——江苏村落遗产特色和价值研究

中国是农耕古国,远在三千多年前,周人已经将全国各地的农民依据地形地物区分为三种类型,即泽农、山农和平地之农(1)。当时江苏的先民,大部分属周人界定的“泽农”和“平地之农”。

江苏先民生存在水网密布地区,因此江苏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水乡特征。据苏州草鞋山遗址考古挖掘资料,在距今约7000~5800年的马家浜文化中,发现了中国首例古稻田,这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水田遗址(2)。在徐州新沂三里墩的周初遗址中曾出土大量河蚌,南京江宁湖熟曾出土过厚达1米的螺蛳壳堆积物,苏州吴江梅堰遗址出土了捕鱼用的鱼镖和通体雕刻鱼形图案的骨匕。此外,据《尚书·禹贡》记载,“淮夷玭珠暨鱼”,即早在夏、商、周时期,今江苏徐州一带给朝廷上贡的特产就是珍珠和鱼。

水乡泽国生存环境的另一面是水患频繁。从高处涌来的水,如引导宣泄不当,就会祸及百姓安危生计。“飓风激潮潮怒来,高如云山声似雷。沿海人家数千里,鸡犬草木同时死。”清代泰州诗人吴嘉纪的《海潮叹》就生动记录了里下河区域洪灾的惨景(3)。据有文献记载以来的不完全统计,从汉代到清代,江苏严重的水灾多达130余次(4)

江苏先民在与水长年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江河湖海水流变化的规律,在沿海、沿江“围堤成田”、沿湖“围湖成田”,渐把泽田变良田。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里下河流域的“锅底洼”地区,兴化、宝应、高邮一带的百姓在疏浚水道、堆积淤泥过程中,发明了“垛田”的土地利用方式(后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江苏先民变水“害”为水“利”的典型例证。

据史料记载,江苏先民经营的农田,除垛田这种较为特殊的类型外,较为普遍的是以下六种:

(1)柜田

据《钦定康济录》之《农桑诀》记载:“柜田筑土护田,似围而小。其面俱置瀽穴,顺置田段,便于耕莳。若遇水荒,田制既小,坚筑高峻,外水难入,内水则车之易涸。浅没处宜种黄穋稻,此稻自种至收,不过六十日,能避水溢之患。”(5)(图1-3)

图1-3 柜田

(2)架田(即葑田)

据《农桑诀》记载:“架犹筏也。亦名葑田。考之农书云:若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筏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丘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没。自初种以至收刈,不过六七十日。夫架田附葑泥而种,既无旱暵之灾,复有速收之效。水乡无地者宜效之。”(6)(图1-4)

图1-4 架田

(3)沙田

据《农桑诀》记载:“沙田谓沙淤之田也。今通州等处皆有之。而民间率视为弃地。若江淮间有此田则为腴地矣。盖此田大率近水,其地常润泽可保丰熟。四围宜种芦苇,内则普为塍岸。可种稻秫。稍高者可种棉花桑麻,或中贯湖沟,旱则便溉;或傍绕大港,涝则泄水。所以无水旱之虞。但沙涨无时,未可以为常也。”(7)(图1-5)

图1-5 沙田

(4)涂田

据《钦定康济录》之《劝农书》记载:“涂田者,见于濒海之地。潮水往来淤泥常积,上有咸草丛生,此须挑沟筑岸,或树立桩橛以抵潮汛。其田形中间高两边下。不及数十丈即为一小沟,数百丈即为一中沟,数千丈即为一大沟,以注雨潦。为之甜水沟。初种水稗,斥卤既尽,可种粱稻。所谓泻斥卤兮生稻粱即此是也。此因潮涨而成,与淤田无异者也。”(8)(图1-6)

图1-6 涂田

(5)荡田

据《三吴水考》记载:“东南水利以江湖为巨区。其有坍涨不一,要在随宜修治。今官豪富室每遇涨滩辄图承佃。甚者割江湖之界限,兴筑堤岸,垦成丘亩,名曰荡田。报官给帖,遂为己产。报者什一,漏者什五。升科甚微,获利甚厚。妨坏水利,恒必由之。”(9)(图1-7)

图1-7 荡田

(6)圩田

据《历代名臣奏议》记载,圩田也作围田(图1-8),“环湖之地常有水患,而沿海之地每有旱灾,如之何而可以种艺耶?古人遂因其地之高下,井之而为田。其环湖之地则于江之南北为纵浦以通于江,又于浦之东西为横塘以接其势,而棋布之,有圩田之象焉。其塘浦阔者三十余丈,狭者不下二十余丈,深者二三丈,浅者不下一丈。且苏州除太湖之外,江之南北别无水源,而古人使塘深阔若此者盖欲取土以为堤岸,高厚足以御其湍悍之流。故塘浦因而阔深,水亦因之而流耳”。对此,范仲淹论述得更加清晰简洁:“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潦不及,为农美利。”(10)

图1-8 圩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