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重农轻商是封建帝国的长期国策,但历史的呈现不是简单均一的。如南宋时期,对外贸易的关税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各种朝贡产品的生产和对外贸易成为支撑南宋偏安生存的重要基础。明代闭关锁国,北方中央政权的大量军粮、军需品以及皇家的生活用品,多取自江南。嘉靖万历后,奢靡之风盛行,更促成了消费品的生产和贸易。清代多次治理黄河和大运河,也是为了保证南北水运的通畅。鸦片战争后,中国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进一步推动了江苏尤其是苏南和沿运河地区的农村快速地向多业并举的类型转变。因此江苏村落遗产的产业形态十分丰富,太湖周围村落的村民,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是渔民,是手工业者,太湖“三白”、橘子、果脯、粉丝、年糕等都是他们生产且广受人们喜爱的地方特产。体现在村落布局上,聚落不仅和农田相依相伴,也和鱼塘、桑林、蚕房、作坊、码头、船坞、商铺、粮仓、盐仓、加工场地等相容相依。
作为农耕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耕读传家是农家的生存与发展准则,耕可致富,读可荣身,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农或兼业。江苏历来崇文重教,宋代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开宋以降地方州县办学模式。
有“太湖第一古村”之誉的苏州东山陆巷村,典型地反映着许多江苏历史村镇“渔樵耕读、科举显世、经商繁盛”的发展历程。除了连捷解元、会元、探花的“山中宰相”王鏊,还出过大量的进士、举人,有“进士摇篮”的美誉。无锡礼社村,一个小小的村落,就走出了中国两位大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薛暮桥。常州焦溪村历史上先后办有舜山学所、鹤峰书院,明代以来出过4位进士,村民至今笃信“家有万金,不如藏书一卷”。无锡严家桥村平均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教授级高级知识分子,也是第一位锡剧剧作家严廷初的成长地。江苏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不仅体现在人文环境上,也体现在牌楼、民居、楹联、木雕砖刻等物质遗产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