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6个历史文化名村均位于太湖东、西山二岛上。东、西山二岛的古村落,不同于人们印象中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地区,而是身处山与湖之间,东西山二岛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造就了它们共同的特点。它们尽管依傍太湖,但却与太湖的水面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它们背依青山,土地稀缺,但却从未考虑将聚落建在山上;它们尽管身处明清江南发达的商业背景下,产业形态却迥异于当时江南地区常见的商业与手工业模式;它们地处世外,从这里走出去的村民却影响了明清时代中国的商业运转(图3-1、图3-2)。
图3-1 东西山在太湖流域的地理区位与苏州城的位置关系(底图来源:http://218.1.102.99.8100/indexCloud.html)
图3-2 洞庭东西山六村分布(底图来源:《江苏省地图集》)
太湖东西山人依靠山与湖谋生,以“山浪人”自称。“山浪人”在苏州人中非常有特点,他们口音特别,说话很“硬”,他们善于开拓,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环境中,跻身明清时代的十大商帮,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产业,并且远走经商。从两座小岛走出去的商人,与徽商、晋商等竞争。最后在动荡与变革时期,洞庭商人又将资本投入开埠后的上海,跻身金融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
尽管身在外地,常年不归,但他们仍心系乡土,维系着家族的利益与公共事业。经商富裕的“山浪人”对教育、对文化始终怀有崇敬的态度。东西山开办小学普遍较早,早在明代陆巷王氏就在家族祠堂中开办家塾,教育子弟。东山在民国时即有书院、小学、中学;西山的小学,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横山人罗饴出资在东村等地创办了10所“求忠小学堂”。
东西山古村落的村民重视宗族的传统,有组织地建设与维护公共设施;他们依靠湖与山赋予的自然资源,智慧地利用着这一寸土地;深藏于太湖,却有可与苏州城中媲美的精细和雅致;东西山独具特色的古村落,体现了太湖岛屿独特地理环境下“山浪人”的开拓精神与乡土情结,反映出太湖这一方水土孕育出来的深厚人文底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