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西方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导方法的比较

中西方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导方法的比较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中国的就业指导目标是追求职业的“实用性”,追求人尽其才,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中国的就业指导目标与其说是一种目标的追求,不如说是在完成生活的任务。(四)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不同西方国家在就业指导人员的构成上体现出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相较而言,中国则体现出的是岗位化和职务化的特点。
中西方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导方法的比较_当代大学生择业及就业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中西方目前就业指导理念的差别可以概括为“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前者强调的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多的宣传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实现人生的理想;后者更强调直接给大学生提供就业的岗位,在人尽其才的同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充分就业。这样的指导理念的差异,使得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就业指导的方式、观念、内容和目标上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一)就业指导方式的不同

西方在就业指导的方式上更强调大学毕业生突出其个性,多采用的是商讨和互动的方式。在西方就业指导产生之初,心理测验等手段在广泛应用的同时显示出一定的效度与信度,人们难免会对心理测验的方法产生“崇拜心理”,这使得就业指导的相关人员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时的姿态显得非常专业且权威,他们会通过诊断、建议、说服甚至决策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来进行择业和就业方面的规划,这样的方式无疑会对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时的个性化产生一定阻碍。随着人本主义的出现和对人性的强调加强,西方把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等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就业指导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从原先强调实现人职匹配转变成了促进个性化的健康发展,就业指导的工作也从以前简单地提出建议、意见和决策等转变成了帮助大学生充分体现个性,追求完美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催化剂”。指导者和被指导者的角色地位得到修正,使得双方能够建立一种平等、互动、交流的模式,更充分地体现被指导者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了如今西方所强调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而中国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与西方初期的指导模式非常相似,就业指导者在做指导工作时往往占据着主体地位,以权威人士或领导者的身份出现,被指导者更多的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对指导者提出的意见、决策甚至是命令都表现得非常顺从。这样的指导方式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时个性的缺失,使其择业与就业的倾向性表现出大众化、单一且集中的特点,很少能够顾及大学毕业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心理意愿,这样将其自己的就业观念、想法和职业理想交到指导者的手中,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偏失甚至于更为极端的扭曲。

(二)就业指导观念的不同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在就业指导的观念方面更推崇的是可持续指导观念。在西方国家,无论是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还是生涯辅导,都是以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职业选择和指导被认为是一个持续性的行为,会在人的一生中体现出来,而不是只有毕业时才需要关注的单一性的事件。西方的就业指导观念把择业与就业和学生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寻求更合理、更人性化、更个性化的安排和方法,重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个人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强调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这正体现出了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西方就业指导的内容会更加科学、系统和丰富,大学生个人在被指导的同时也能更多地体现其主体地位,体现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更好地选择自己满意的岗位和职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比较晚,尽管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果,但相比起西方国家来说,依然体现出功利主义的指导观。我国的观念中,更多地把就业指导视为一种生存手段和谋生工具,比起体现学生个性,实惠、实用和见效快成为其唯一的目标和追求。这造成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倾向与就业观念上的偏失,期望过高,希望一步登天。这种功利性的观念更强调大学生毕业这一短暂阶段的就业需要,是一时之需,往往会忽略其长远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前途,造成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时个性缺失、倾向单一,最终会形成某些岗位的激烈竞争和某些岗位的空置,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降低成功率,不利于其就业和个人未来职业前景的发展。

(三)就业指导目标的不同

在就业指导目标上,西方国家更看重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生的完美。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职业作为谋生工具和手段的功能正在弱化,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享受更完美的人生成为人们新的追求。随着人们追求的逐渐改变,西方的就业指导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帮助人们找到一份能够养家糊口、保障个人生活的工作,转变为如今的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个性、实现理想、实现人生追求。而中国的就业指导目标是追求职业的“实用性”,追求人尽其才,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中国的就业指导目标与其说是一种目标的追求,不如说是在完成生活的任务。20世纪初期,我国的就业指导宗旨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使求人者得人,求事者得事。就业指导主要就是辅助学生了解现有职业、正确填写择业志愿,向毕业生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市场需求信息,最终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其个性、意愿、兴趣都要服从就业的需要。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就业指导还体现了一些功利性,把就业指导单纯的定义为择业与就业期间的指导,认为就业指导是一种短期的引导和指导,实现充分就业就是实现了就业指导的目标,造成很多高校片面追求一次性就业率的提高,忽略大学毕业生个人的发展情况和未来职业的前途。

(四)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不同

西方国家在就业指导人员的构成上体现出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相较而言,中国则体现出的是岗位化和职务化的特点。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甚至成立了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就业指导者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都得到了确认并且还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许多大学都设有就业指导的专业,规定了专业的内容、课程,甚至是整体的体现等。西方的就业指导是建立在一个科学且理性的基础上的,对就业指导者的培训十分严格,并且要求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明,这些都促使西方的就业指导更加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业指导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能够更好地通过其人格、能力和学识去帮助学生,其方法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在我国,就业指导发展还未能形成一种特定的职业,也谈不上专业化和职业化。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岗位都是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兼任,流动性和随意性比较大。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就业指导者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都比较差。此外,相对于西方职业化的就业指导人员结构,中国的就业指导者往往是通过任命的方式指定的,缺乏职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方法,往往以领导者或权威人士的姿态出现,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很大程度上凭借的是自己的主观经验,其影响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强制性,学生在接受指导的时候只能表现出一种顺从和倾听的姿态。其指导缺乏针对性,很多时候会造成对大学生就业的错误性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