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应急资源的配置

应急资源的配置

时间:2023-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6.3.1 优化配置与合理配置在这里,需要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合理配置概念区分开来。合理配置是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优化配置是合理配置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应急管理中需要对应急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使得有限的应急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提高应急的效果。
应急资源的配置_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

应急资源的选址与应急资源的配置是紧密相连的,在进行应急资源的选址时,应该考虑到提供服务的地区发生事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态转化问题,根据不同阶段事故状态的所需资源情况对救助点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一旦应急服务点的地址已经确定,接下来就需要对每个应急服务点分配资源,应急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约束就是成本,正是由于存在成本约束,不可能向每个服务点提供无穷多的资源以应付突发事件。因此应急资源管理的成功与否或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资源的存储布局,还要靠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3.1 优化配置与合理配置

在这里,需要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合理配置概念区分开来。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指的是能够带来高效率的资源使用,其强调的在于“优化”,它既包括系统内部的人、财、物、科技、信息等资源使用和安排的优化,也包括社会范围内人、财、物资源配置的优化。衡量一种资源配置是否优化,其标准主要看资源的使用是否带来了生产的高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符合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有效的资源使用,其着眼点在于“有效”、“有用”。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主要是资源的使用是否符合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既有区别,又是紧密联系的。合理配置是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优化配置是合理配置的最终目标。由于资源的有限性,投入到某种产品生产的资源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的这种资源的减少。因此,人们被迫在多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使用方式中,努力选择较优的一种,以达到社会的最高效率和消费者、企业及社会利益的最大满足,使得有限的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一旦应急资源的地址确定,接下来就要进行资源的配置,需要对每个应急服务中心分配资源。应急管理的第一要素是时间,但是也不可忽视成本和资源的约束,由于突发事件不是必然发生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向每个应急服务中心提供无穷多的资源以应付突发事件。例如,在应急资源点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药品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立刻实施救助,但是药品都具有保质期,如果在保质期内没有发生突发事件,那么这些药品就报废了,也就造成了浪费。因此在应急管理中需要对应急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使得有限的应急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提高应急的效果。这样一方面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节约了应急管理的成本。

6.3.2 静态和动态配置

与应急资源的存储一样,应急资源的配置也有静态和动态两种。突发事件的本身特性决定了在资源配置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一类突发事件向另一类或更深一级的突发事件发展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应急管理中的资源调配必须适应这些关键性的特点,并随着事件进展的阶段结果和所处环境的状态变化,进行资源调配的动态调整,最终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这就是基于动态博弈思想下的资源优化配置。

但是相对于应急资源的布局,应急资源的配置更为灵活。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一旦一个应急服务中心或一个应急资源救助点建立,例如医院、消防点和公安局等应急服务中心选址确定并建立起来以后,这个地点就确定了,不能移动或取消。但是它们中所配置的资源是容易变化的,如每个医院配备多少救护车和医务人员,每个消防队配备多少消防车和消防队员,每个公安局配备多少警车和警务人员,这些资源可以根据每个应急服务中心的服务区域情况和突发事件发生情况,在每个服务点之间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的应急管理效果。

6.3.3 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指明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为了谁和依靠谁。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把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生存发展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公民的危机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尽量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当危机发生后用最有效的措施保护人,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而无论代价有多大,这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最高准则,也是应急管理整个过程和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2. 效率性原则

公共危机的属性决定了效率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生命。效率性原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时间上的效率性至关重要。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必须迅速反应,全面调动资源开展危机救助,缓解各类资源的供需矛盾,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重建社会平衡体系。另一方面,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率不可或缺。从资源角度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一个资源储备、消耗与补充的过程。该过程中所消耗与占用资源带来的各种成本的总和就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成本。因此,只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效、合理、充分地使用资源,不断降低消耗与占用资源所带来的无效成本、机会成本等各项成本,才能满足效率性原则。

3. 可持续原则

公共危机既是风险,又是机遇。公共危机对原有平衡体系的危害与破坏也孕育着改革与发展的良机,是社会进步与自我完善的契机。进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要兼顾长远,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作为代价。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占用与消耗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必须把危机管理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策略有机的整合到国家方方面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

4. 公平性原则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不仅要注重效率,更要重视公平,这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内在本质要求,尤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资源配置时更要如此。公平不是平均,公平要有主次。在应急管理资源优化配置中,要把握整体的平衡,抓主要矛盾,调动一切资源,尽最大努力满足最普遍、最基本、最强烈的资源需求,以主要矛盾的解决来全面缓解次要矛盾,避免各类资源需求矛盾之间的相互激化。要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重视不同环境下不同群体对不同资源的特性需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有选择、有重点、有次序地逐步化解各类次要矛盾,消除局部失衡现象。

5. 管控结合原则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要坚持统一指挥,注重关键资源的控制,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确保对公共危机的控制,决策机构必须集中时间、精力以及有限资源,确保对主流信息、安全人才、安全设施、基础设施、应急救援物资等核心资源的控制,实现其科学优化配置与快速有效调度,保障总体局面的稳定与控制,从而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其他工作环节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与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还要围绕危机事态的发展变化,将以控制为主和以管理为主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统筹结合起来,这是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与日常公共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必然要求。

6. 协调性原则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依照资源属性,对各类资源及其供给和实际需求进行协调的过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各类资源的所有者性质不同,职责不同,价值与利益取向也会有所差异,而且应对公共危机的介入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效的协调必须把个体的、局部的力量聚合成整体的力量,发挥资源整体的最大效用。因此,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必须坚持协调性原则,整合各种资源,并对各级各类资源进行统一指挥、有效协调,发挥整体功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

7. 稳定性原则

社会平衡体系中平衡与稳定是相对的,必须明确区分和正确对待发展中的适度失衡与失稳。一方面,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如果一味地追求稳定与平衡则违背了客观发展规律,易丧失发展与完善的机会; 另一方面,并非环境发生变化或一出现失衡或失稳就意味着公共危机已经出现,必须判断该变化是否已经冲击到组织整体的基本目标,并严重影响其发展。否则,对公共危机的过度反应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容易导致其他不利于发展的失衡或失稳,甚至激化矛盾。

8. 开放性原则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不仅取决于现有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取决于对所需资源的协调获取能力。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一方面在努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还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提高资源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要寻求外部资源协助,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其他范围的公共危机,及时提供支援与帮助,以期达到预防与控制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要将内部资源外移,以便在不同区域和范围内得到整合与共享; 还要将外部资源内移,增强所需的关键资源的可得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