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和关键过程。危险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需要重点考虑的危险,提供划分应急预案编制优先级别的依据,而且也为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危险分析包括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
1.危险识别
要调查所有的危险并进行详细的分析是不可能的。危险识别的目的是将辖区内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因素识别出来,作为下一步危险分析的对象。危险识别应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工业和运输、商贸、公共设施等的具体情况,总结本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识别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危险识别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从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和社会安全事件类四个方面来分析,详见表6-3。
表6-3 政府辖区内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续表
2.脆弱性分析
脆弱性分析要确定的是,一旦发生危险事故,辖区内的哪些地方容易受到破坏。脆弱性分析结果可以提供下列信息:①受事故或灾害严重影响的区域,以及该区域的影响因素,如地形、交通、风向等;②预计位于脆弱带中的人口数量和类型,如居民、职员,医院、学校、疗养院、托儿所中的敏感人群;③可能遭受的财产破坏,包括基础设施(如水、食物、电、医疗)和运输线路;④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3.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根据脆弱性分析的结果,评估事故或灾害发生时,对辖区造成破坏(或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导致的实际破坏(或伤害)程度。通常可能会选择对最坏的情况进行分析。
风险分析可以提供下列信息:①发生事故和环境异常(如洪涝)的可能性,或同时发生多种紧急事故的可能性;②对人造成的伤害类型(急性、延时或慢性的)和相关的高危人群;③对财产造成的破坏类型(暂时、可修复或永久的);④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类型(可恢复或永久的)。要做到准确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太现实的,一般不必过多地将精力续集表中到对事故或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上,可以用相对性的词汇(如低、中、高)来描述发生事故或灾害的可能性,但关键是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评估。但风险评估结果是否合理,与评估的方法密不可分。危险分析评估方法较多,各有特点和适用对象,可参考表6-4来选用。
表6-4 常用危险评价方法比较[1]
续表
其中,有些定量方法如事故树分析法可确定危险发生事故的概率值,但多数方法不能确定事故发生概率值,因此,实际常采用危险分级的方法来确定。根据危险转变为事故的可能性,将危险划分为表中按A、B、C……分等级六个等级,详见表6-5。
表6-5 危险概率分级[2]
实际分析中,可根据危险源的危险性大小,结合表6-5的分级来确定危险触发事故的可能性大小。此外,对于危险事件后果的分析,通常采用分级方法来确定。可根据实际损害情况来确定危险严重度等级,如表6-6所示。
表6-6 危险严重程度分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