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福利经济学理论[1]基础
福利经济学以社会福利为研究对象,研究福利的评价标准,进而强调企业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福利经济学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才能共同生存和发展下去,社会福利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是每个企业和个人应尽的义务。庇古指出,外部效应问题是市场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如果政府始终恪守传统的“守夜人”职责,它将始终构成市场有效运行的一种威胁。庇古建议,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结果,国家必须越出传统上规定的边界,利用国家拥有的征税权力,对那些制造外部影响的企业和个人征收一个相当于私人与社会边际成本差额的税收或给予同等数量的补贴,具体视外部效应的性质(有利还是有害)而定,使企业和个人自动地按照效率标准提供最优产量。借助国家的干预,市场秩序又得以重建。福利经济学外部理论认为,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将导致资源最优利用的偏差,造成环境污染、资源过度使用等问题。这些外部效应就是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1.4.2 制度经济学理论[2]基础
制度经济学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重视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诸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其中尤以制度因素为甚,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因此,他们以制度作为视角,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斯(Coase)在制度分析中引入边际分析方法,建立起边际交易成本概念,为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开辟了新领域。诺斯(North)曾经说,有了“交易成本”这个发现,我们才找到了解释制度存在和制度变迁的方式,才使我们可以解释整个经济在体制上的变化。比如,我们运用“交易成本”概念可以理解制度为什么会存在,制度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人们为什么以及怎样采用更经济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和交换活动等。现实情况中,部分国际组织也制定了社会责任守则。如《世界人权宣言》及《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制定了SA8000社会责任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对工作环境和工人所关心的问题提出要求,内容涉及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管理体系等方面。这个体系强调企业和组织的社会责任,倡导的是劳工权益监督标准化。
1.4.3 环境经济学理论[3]基础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在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环境污染激起强烈的社会抗议,引起许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者重新考虑传统经济定义的局限性,从而把环境和生态科学的内容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知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一是扩展了环境科学的内容,使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分析这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二是实现经济科学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为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现实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的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由于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缺损以及对于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社会贴现率与私人贴现率不一致。由于产权制度缺损导致如河流、林地和草场等环境资源使用上产生“公用地的悲剧”,而私人贴现率与社会贴现率的不一致,又会导致在资源利用过程中,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长远的影响。
人类和社会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只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发展才能持续下去。环境经济学对资源和环境的计量方法,以及某些理论观点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计量等产生重要影响。
1.4.4 企业社会责任观基础
企业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职工、债权人、消费者、社区和公益性几个方面。第一,对广大股东利益的维护不容忽视。第二,对职工的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是首要责任,同时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升迁机会、接受教育机会,以及参与企业管理的民主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第三,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由于债权人通常无权介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甚至对其一无所知,于是债权人的利益也无从得到保障。因此,企业应该依据合同约定和法律法规对其负有相应的义务,这种义务也是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第四,对消费者的责任。消费者有三方面的权利:安全的权利、知情的权利、自由选择的权利。第五,对所在社区的社会责任。企业与社区建立和谐的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社区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与社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好的社区环境和高素质的人群是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总之,企业积极承担社区责任,为企业提高良好信誉,为社会和谐、进步和发展尽一份力量。第六,公益性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向社会公益性单位诸如医院、福利院、贫困地区提供捐赠等。
1.4.5 可持续发展理论[4]基础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实现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掌握运用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企业应该协调发展,更要求和谐发展。在近年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我国众多企业可以说获得了相当的超额利润,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但是,在这些“辉煌”的背后,不少企业将自身的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忽略了在环境保护、劳工福利等方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用国家的资源创造着自己的利润。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学和会计学的统一,通过采用会计所特有的计量方法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活动,促使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因此,中国企业只有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构建起基本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理论的提出,是人类的进步,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赖以生存和成立的理论支柱。
科学发展观以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为背景,是指在城乡、区域、社会、人类与自然以及国内外等宏观领域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在宏观指导思想上明确怎样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而社会责任会计则是指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领域中,明确企业在自身的经济活动中应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指导企业在其盈利行为中应怎样具体地对待个体的人和自己所处的社会,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可以说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
1.4.6 利益相关者理论[5]基础
1984年,弗里曼(Freeman)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这些正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1.4.7 社会学理论[6]基础
社会学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个体,而且是一个社会关系集合体。企业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企业只有以这些社会关系为基础,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其经济目标。必须谋求与社会利益相协调一致,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因此,社会学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之一。
1.4.8 会计学原理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分支之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原理和方法沿用了会计学的核算原理和方法,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披露等会计基本程序,以及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告等会计方法,还有由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组成的会计基本假设和由真实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相关性原则等会计原则构成的会计规则体系。因此,会计学原理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
[1]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产业变动论》、《财政学研究》中提出了“经济福利”的概念,主张国民收入均等化,建立了效用基数论等。
[2] 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科斯(Coase)的《企业之性质》,他的贡献在于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中,并指出企业和市场在经济交往中的不同作用。
[3] 环境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一门经济学科,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其目的是使经济活动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环境是资源,是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
[4]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开展讲座。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一部轰动世界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展开讨论。
[5] 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在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中找到理论根基。弗里曼等提出,“企业是所有相关利益方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契约的主体可以是管理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他们都向企业提供了特殊资源,当然应有相应平等谈判的权利。
[6] 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家思想的结晶。从孔德的实证主义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从严复的《群学肄言》到孙立平的《断裂》三部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走过了近200年的历史。在这200年中,众多社会学家为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思想,其中有些还形成了独特的门派。这些思想被后人编撰,形成了社会学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