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讲唱山歌无问题句句不离双关语

讲唱山歌无问题句句不离双关语

时间:2023-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讲唱山歌无问题,随时随地应付你;潮州老蟹多膏料,句句不离双关语。这首歌正是客家山歌十分讲究修辞手法又富于文采的说明。这是客家山歌的重要特点之一。松口是客家中心区梅县的一个乡镇,以出山歌而著名,被誉为“山歌之乡”。这首山歌就是用第三、四两句歌词构成一个双关语。
讲唱山歌无问题句句不离双关语_广东客家山歌

三、讲唱山歌无问题句句不离双关语

客家山歌数量十分丰富,近几十年来收集到的山歌词有一万多首,已整理出版的有两三千首。山歌词语言生动活泼,咏事状物、表达感情的手段多种多样,感人至深。它上承《诗经》十五国风传统,下贴人民生活,又接受南朝吴歌的影响,经过长期的流变、发展,逐渐形成了直叙、起兴、比喻、双关、歇后、顶针、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段,而且它讲究合辙押韵,方言土语自然入歌,因此文采斐然,意味隽永,独具特色。

讲唱山歌无问题,

随时随地应付你;

潮州老蟹多膏料,

句句不离双关语。

这首歌正是客家山歌十分讲究修辞手法又富于文采的说明。它本身就包含了一个双关语:“老蟹多膏料”,实指自己是个老行家,肚内有料。

直叙 就是对事物、对感情,直接铺陈,直接抒怀,不作太多修饰。虽然如此,只要遣词造句生动,构思奇巧,也能取得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瞎眼狗来死孤没(绝种),

贼古(贼)唔吠吠亲哥;

figure_0041_0001(把我)亲哥吠呀走,

一勺沸水死过(较)多。

这首山歌描写一个女子在等她的情人时狗吠起来时的情态。狗吠,她既喜又怕,喜的是情人来了,怕的是被家人或邻居知道,更怕情人被惊走,就骂狗“死孤没”,不去吠贼却来吠亲哥,说如果把她亲哥吠走,要把一勺开水浇过去烫死它。歌词只是把当时的情景直接地表现出来,没有做什么修饰,却描绘得有声有色,鲜明生动,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所以,直叙的特点就是直接、具体。

起兴 简单地说,叫“兴”,就是先说别的事物,再引出要说的本意,或“借物发端”,或“以景引情”。一般以第一句作为起兴句,有时也可以用第一、二两句来起兴。

“借物发端”式的,其起兴句一般与本歌内容无直接关系,只起引发歌唱和确定韵脚的作用。如:

龙眼开花坠倒枝,

阿哥想妹妹吂(读“盲”,不或未)知;

拿起饭碗来装饭,

想到阿妹又饱哩。

“以景引情”式的,亦即触景生情,有借题发挥的作用,其起兴句和本歌内容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

深山竹子黑乌乌,

唔曾嫁到好丈夫;

唔曾共桌食过饭,

唔曾意愿睡一晡(夜)。

由于主人公的心情不好,看到山上的竹子都是黑乌乌的,并从而引发她诉说自己的不幸。

下面是以第一、二两句作为起兴的山歌:

水打禾头(稻子)花花开,

禾心肚里榜(抽)禾胎;

四门六亲看光转(都看遍),

心肝figure_0043_0001肉唔曾来。

看了以上例子,可知起兴的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借题发挥,用曲折的手法表现事物的本质,以加强山歌的意趣。

比喻 就是平时说的打比方。用了比喻词,语言就不会显得平淡而是生动起来,所描绘的事物和所要表达的感情也就会更形象、更深刻。比喻可以有各种方式。

对门老妹白飘飘,

又唔矮来又唔高;

牙齿好比高山雪,

发嫲(头发)相似牡丹花。

这首山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牙齿”和“发嫲”是主体,“高山雪”和“牡丹花”是喻体,“好比”和“相似”是比喻词。主体、喻体、比喻词三者全部出现,是完整的比喻手法模式。但常有各种变通办法,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第一句的“老妹”是主体,“白飘飘”是起喻体作用的形容词,省略了比喻词。这首歌词是正面的、直接的比喻,特点是鲜明、形象。

哥是绿叶妹是花,

哥是绫罗妹是纱;

哥是高山石崖水,

妹是山中嫩细茶。

这首山歌用的也是正面的、直接的比喻。不同的是,它为主体(“哥”和“妹”)用了三组不同的喻体来反复比喻,这就加深了“哥”和“妹”是非常般配的、不可分开的意蕴。其中六个“是”字,起比喻词的作用。

双扇大门单扇开,

踏出踏入望郎来;

脚踏竹头望生笋,

手攀花树望花开。

这首山歌也是用反复比喻的手法,但不像上一首那样用具体的事物作比,而是借意来比。第三、四两句都是为了加强第二句“望郎来”的期盼而设的比拟。

燕子含泥壁上企(站),

两人相好结夫妻;

莫学苦瓜心里苦,

爱学腊蔗(甘蔗)甜到尾。

这也是借意的比拟,比喻两人结为夫妻要甜蜜幸福而不要忧愁痛苦。

一朵红花在水中,

想去探花水又深;

因为探花跌落水,

纵然浸死也甘心。

这首山歌将喻体“一朵红花”人格化,作为主体(所爱慕的人)的比拟和替代而隐去了主体,也没有比喻词。这种比喻,较之正面的、直接的比喻,另有一番情趣。

着(穿)袜唔知脚底暖,

脱袜正知(才知道)脚底凉;

有娘唔知娘好宝,

无娘正知挨凄凉。

这首山歌用“着袜”和“脱袜”正反两方面的比喻,来突现“娘好宝”这一主题。这种比喻比较深刻。

双关 双关一般是利用谐音字或词同时表述两种不同的事物,一语双关;有时一词多义,则成为谐意双关。客家山歌的双关词十分丰富,山歌手对双关手法的运用,也很得心应手。这是客家山歌的重要特点之一。下面是一首有名的运用双关语的山歌:

河唇(河边)洗衫刘三妹,

请问阿哥哪里来?

自古山歌从口(谐“松口”)出,

哪有一条船撑来?

传说一个秀才用船装了一船歌书,要来和刘三妹对歌。刘三妹唱了上面这首山歌,一下子就把那秀才给噎住、震住了,使他无法回答,只好落荒而逃。松口是客家中心区梅县的一个乡镇,以出山歌而著名,被誉为“山歌之乡”。按客家话语音,“从”、“松”二字同音,“从口”和“松口”是谐音双关,第三、四两句歌词,既是说山歌是从口里唱出来的,不是你从船上撑来的,又是说松口是出山歌的歌乡,哪用得着你用船把山歌装来呢?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妹子生得好人才,

好似牡丹花正开;

手攀绿竹想对想,

钓竿落水望鱼来。

这里的“想对想”和“望鱼来”都是双关语。客家人把竹子或甘蔗的一节叫做“一想”,想念的“想”也是这个字、这个音,所以,“想对想”既指竹子的节,也指人的思念,是双关词。在客家话中“鱼”和“你”同音,所以,表面说的是“望鱼来”,实际内涵却是“望你来”,一语双关。这两处是利用一音多义的情况而设的双关。

有的山歌,一句词包含一个双关,如上面所引的两首,有的则由两句词构成一个双关。

赤脚落河知深浅,

哪有连妹唔真心;

灯草拿来两头点,

虽然各向共条心。

这首山歌就是用第三、四两句歌词构成一个双关语。灯草也叫灯芯,“芯”谐人心的“心”,所以说“虽然各向共条心”。还有的山歌是一首歌完成一个双关语。

上岗唔得(艰辛)半岗企(站),

手攀茶树拗茶枝;

拗到茶枝呑落肚,

几多挂虑妹唔知。

这首山歌用茶树枝的“挂虑”谐意人相思的“挂虑”,整首歌就以这一双关意思来表达,而以最后一句来点题。下面一首又有一些不同。

一夹花生两个仁,

夹心夹胆(形容情投意合)figure_0049_0001两人;

夹心夹胆figure_0049_0002两个,

figure_0049_0003两个无别人。

这首山歌以花生的“仁”与“人”谐音双关,第二句就已点明主题,第三、四两句则是反复申述,把“figure_0049_0004两人”的意思一再强调,以加深印象。

客家山歌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表达意思比较婉转、含蓄,还带几分俏皮,寓意深长,耐人寻味。

歇后 歇后的修辞手法,由歇后语而来。歇后语有点像谜语,一句话分两个部分,前一半叫假托语,类似谜面,后一半叫目的语,类似谜底,如“灯笼点火(假托语)肚里明(目的语)”。通常说歇后语,一般只说出假托语,不说目的语,让听的人去意会。而唱山歌运用歇后手法时,则要求将假托语和目的语都唱出来。运用歇后手法的山歌词,常常包含有双关的成分,所以它的特点,就和运用双关手法的山歌十分相似:特别含蓄、幽默、俏皮、活跃,意趣盎然。两种山歌词,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洛洛托托(不牢靠)断撇情,

怨得当初吂老神(没留神);

园中苦荬打(结)吊菜(茄子),

水上摊席就难眠(谐“难明”)。

这最后一句就是一条歇后语:“水上摊席——难眠”,“难眠”又是双关语,实指“难明”。整首山歌的意思是:只怨当初没留神,这不牢靠的情缘一下子就断了,就像苦荬菜上结茄子那样,叫人难以明白。

拆撇(拆掉)神庙做茶亭,

figure_0050_0001废(谐“费”)了几多神;

柑子拿来割(刻)佛像,

紧(越)看紧真(像)紧桔人。

这首山歌有两条歇后语,每两句词构成一条歇后语。第一、二句“拆庙做茶亭——废神”,“废神”谐音转化为“费神”。第三、四句:“柑子割佛像——桔人”,“桔人”谐音转化为“激人”,是气人、恼人之意。

八股落甑蒸(谐“真”)斯文,

洋毡遮卵盖一春(谐“村”);

碟子种葱园分(谐“缘分”)浅,

檀香落炉暗中焚(谐“浑”)。

上面歌词中的“甑”,是蒸饭的器具,“卵”和“春”是客家人对“蛋”的称谓。这首山歌,每一句都是一条歇后语,而且每一条歇后语都包含有双关词,安排十分巧妙。前两句说的是一位姑娘:其品貌“真斯文”,“盖(过)一村(人)”;后两句说的是自己:可惜“缘分(太)浅”,只好“暗中浑(暗暗地恋她)”。

顶针 后句承接前句句尾词,作为自己的句首词,前后顶对,首尾相连,是为顶针。如:

新结(砌)塘头(塘边)种苦瓜,

苦瓜行藤打(开)野花;

野花咁(这样)靓(漂亮)没子结,

同妹相好没共家。

这第一、二、三句的首尾就是顶针。也有在句子中间顶针的,如“乌云遮月月唔明,雾里看花花唔真”。在客家山歌的对歌和斗歌活动中,被广泛运用的“尾驳尾”山歌形式,就采用顶针的艺术手法,但承接的办法不同,不是一句一句地承接,而是一首一首地承接,所承接的也不是一个词而是一句话(歌词),如:

(男)约figure_0052_0001唱歌figure_0052_0002就来,

放开喉咙打呵嗨;

figure_0052_0003小生先带板,

阿妹旦角好登台。

(女)阿妹旦角好登台,

无耐妹子无口才;

秋晡(昨天)食哩油炒饭,

声麻声失唱唔来。

(男)声麻声失唱唔来,

兜(端)凳上棚唔使梯(不必推辞);

你个头弦唔起板,

figure_0053_0001笛子样般(怎样)吹。

这样一首一首地唱下去,中间可以变韵,也可以变换歌唱内容的类别(范围),可以唱得很热烈,意趣横生。

对偶 就是对仗,是用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歌词结成对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内容的艺术手法。客家山歌的对偶和诗词的对偶,在性质上是相同的,但山歌不必,也难以做到像诗词那样的严格要求,例如对用字的平仄声安排,和用字(词)不能重复的原则,山歌都可以灵活处理。因为山歌从生活中来,歌词多口语化,过分讲究声律的安排和用字(词)的限制,势必影响山歌的特性。客家山歌的对偶有多种样式。

画眉出笼飞山坡,

鲤鱼脱网游大河;

打开封建铁枷锁,

妇女高唱自由歌。

鲤鱼千年在井中,

哪得泥鳅变成龙;

有缘千里来相会,

无缘对面不相逢。

上面第一首第一、二两句对偶,第二首第三、四两句对偶,而且第四句以相反的意思和第三句结对。

会唱山歌歌驳(接驳)歌,

会织绫罗梭驳梭;

会裁会剪绸驳缎,

会弹会唱出来和。

这首山歌有两副对偶句:第一、二两句为第一对偶句,第三、四两句为第二对偶句,而两对对偶句又统一在一个主题之内:邀人出来对歌。

敬神爱敬远方神,

一番烧香一番灵;

连妹爱连远方妹,

一番相见一番亲。

这是由两个复句组成的对偶。第一、二两句组成第一复句,第三、四两句组成第二复句,两个复句形成对偶,组成一首山歌。

排比 就是由三句以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歌词,来表述一个主题意思的艺术手法。下面几首就是运用排比手法的山歌:

星子细细满天光,

胡椒细细辣过姜,

妹子细细会打扮,

热死(倾倒)几多少年郎。

石砌檐头唔使砖,

重瓮老酒唔会酸,

纸剪红花唔会谢,

心愿交情唔会断。

火烟上天云对云,

毫子花边银对银,

腊蔗同竹想对想,

后土对墓坟对坟。

上面第一首,先用三句排比句表示妹子漂亮、人品好,最后第四句点明主题:“热死几多少年郎。”第二首,四句歌词的格式完全相同,是排比句,通过排比,突出第四句的主题意思。第三首,“毫子”是指旧时1角、2角的银辅币;“花边”是指旧时的银元;“想”是指甘蔗和竹子的一节,也指人的思念、想念,是双关语;“后土”即土地神,有人在坟墓的后方竖一块上刻“后土”字样的小石碑,作为守护该方墓地的土地神位,所以歌词中说“后土对墓坟对坟”,“坟”是双关词,谐音“浑”,是爱恋的意思。第三首和第二首,有相同的地方,即它们的四句歌词,格式完全相同,但也有很不相同的地方,第三首夹用了歇后和双关手法,并且以物状人,以物的“云对云”、“银对银”,引出人的“想对想”、“浑对浑”,而用第三、四两句歌词来点明主题意思:青年男女的爱恋和思念之情。

上面介绍了客家山歌歌词的几种修辞手法。因为客家山歌源于生活,故其内容、构思、表现的方式方法,无不从生活出发,按照实际情况,灵活编排,灵活运用。有的山歌用一种修辞手法,有的用两种或多种修辞手法,都能得心应手,自然得体。上面所引很多歌词,都能说明这一点。再看下例:

秤砣落地斤打斤,

秤杆挂壁打单身;

盘古手里蒸缸酒,

千载无娘等到今。

这首山歌用了五种修辞手法:第一,起兴——第一句。第二,对偶——第一、二句。第三,比喻——第一、二句,有秤无砣,比喻“打单身”;又,第三、四句,以盘古时蒸的一缸酒,到如今还未蒸好,来暗喻“无娘(还未找到姑娘)”。第四,双关——第四句,“娘”,既指“酒娘”,也指“姑娘”;“无娘”与“打单身”对应。第五,歇后——第二句,“秤杆挂壁——打单身”。

合辙押韵 客家山歌很重视合辙押韵,由于歌词押韵,唱起来容易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用韵的一般要求是第一、二、四句押韵,即这三句歌词的末一字用同韵的平声字,第三句用其他韵的仄声字,这样处理,既统一又有变化,不显呆板。也有例外,例如四句歌词的末一字平仄倒置,或四句通押,但都较为少见。用韵的另一原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即第一、第三句可以不押韵,第二、第四两句要押韵。客家山歌是用客家话唱的,所以歌词押韵也要以客家话的语音为准。例如上面举出的男女对唱的“尾驳尾”山歌(三段),押韵的字是“来”、“嗨”、“台”、“才”、“吹”、“梯”六个字,按客家话语音都属“怀来”韵,“梯”和“推”同音、同韵,一语双关,唱来意趣盎然。而按普通话语音,这六个字却分属三个韵,“来”、“嗨”、“台”、“才”属于“怀来”韵,“梯”属于“一七”韵,“吹”属于“灰堆”韵。用普通话来唱,这套“尾驳尾”山歌既不押韵,也没了双关语,索然无味;既然没有了双关语,那么,“兜凳上棚唔使梯”这句话就显得很突兀,不知所云。方言土语自然入歌,这是客家山歌一大特点,如果将这些方言土语通通改成规范汉语,那就不成为客家山歌了。晚清诗人黄遵宪由于对客家山歌了解深透,所以他说:“山歌每以方言设喻,或以作韵,苟不谙土俗,即不知其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