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北省少年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河北省少年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3-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先后到河北省妇联、河北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进行走访,掌握少年儿童发展的相关基础性数据。可见,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少先队组织知识教育尚需加强。
河北省少年儿童状况调研报告_2015~2016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严晓萍 王伟燕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从小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笔者对河北省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为进一步做好河北省少年儿童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和践行路径。

一、调研方法

调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调查摸底阶段。先后到河北省妇联、河北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进行走访,掌握少年儿童发展的相关基础性数据。第二阶段为座谈阶段。两个调研小组,通过实地走访和约谈的方式,分别到邢台、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地的城乡中小学校进行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第三阶段为问卷调查阶段。分别对少年儿童、少年儿童家长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详细的问卷调查,涉及少年儿童自身状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家庭教育等方面。问卷调查针对不同群体,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250份,回收问卷2223份,回收有效率98.8%。第四阶段为问卷数据分析及撰写报告阶段。问卷数据分析运用SPSS19.0,所分析数据结果真实、有效,为报告的撰写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河北省少年儿童状况调查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1.调查样本的地区分布较合理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中,从上学所在地看,在城市的占37.4%,在县城的占28.5%,在农村的占34.1%。

2.调查样本中女孩占比略多于男孩

从调查问卷的性别数据看,男孩占45.1%,女孩占54.9%。

3.本地生源为主,外地生源逾两成

从来源地看,本市的占77.7%,本省其他市的占17.1%,外省市的占5.2%。

4.非独生子女比例多于独生子女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对象中,独生子女比例为42.2%,非独生子女比例为57.8%,其中有哥哥或姐姐的占32.7%,有弟弟或妹妹的占25.1%。

5.部分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占比较高

在被调查的小学中,流动人口子女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少则1%,多的占到80%,经济越发达、城镇化率越高的城市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所占比例越高。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大谈小学,城市子女和附近村民子女占比例较少,近80%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交往的对象多是自己的老乡和其他打工者,在校期间和城里的孩子交往较少,所以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方面很难向市民转化。宫尹小学外来务工学生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0%以上。其中,大部分外来务工家长从事着摆小摊、摊煎饼、开小饭馆、建筑工人等基层劳动行业。因此,学生家庭经济和文化情况参差不齐,学生的家庭教育良莠不齐,家长对学生的期待值差异较大。这些学校流动人口子女较多,他们会遇到和本地孩子不同的问题,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和本地孩子在同一学校就读,但他们面临融入和其他问题,对待流动人口子女老师也有不同的态度,还需要对流动人口子女城市融入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二)少年儿童发展状况

1.少年儿童核心价值观受多元因素影响

对影响少年儿童核心价值观的因素调查数据显示,媒体信息影响占27.7%,家庭教育的缺失占26.4%,还有理论和现实的反差因素占17.4%,自身弱点占16%。对培养少年儿童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的调查数据显示,少年儿童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受多方面的影响,社会环境26.7%,活动引导示范25.3%,家庭教育24.2%,学校教育23.8%都很重要,其中社会环境影响和少先队活动引导对培养少年儿童的核心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2.少年儿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有待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是重要途径

关于“少年儿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的调查显示,“了解”的占41.7%,“知道一些”的占49.1%,“不了解”的占9.2%,可见,少年儿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不高,还需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问及少年儿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时,选择“老师讲的”占41.6%,选择“看书学习”的占31.3%,选择“从电视网络学习”的占23.3%,选择“家人讲的”或“同学讲的”分别占1.6%、1.1%。可见,通过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少年儿童进行知识传导更重要。

3.少年儿童对少先队基本知识掌握不尽如人意

少年儿童对少先队基本知识掌握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回答对少先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正确率分别为74.5%和67.8%,分别有9.5%和15.3%的少年儿童答错或不知道少先队创立者,分别有17.7%和14.7%的少年儿童答错或不知道少先队的领导者。问及“是否知道队礼的含义”,少年儿童回答数据显示,78.7%的人知道,还有21.3%的人不知道。可见,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少先队组织知识教育尚需加强。

4.作业太多没时间玩是少年儿童不快乐的主因

关于“少年儿童是否感觉快乐”的调查显示,只有45.6%的人认为自己是快乐的,41.8%的人有时候快乐有时候不快乐,还有12.6%的人认为自己不快乐。问及不快乐的原因时,少年儿童反映,“作业太多”占36.1%,“没时间玩”占32.9%,“家长管我很严”占21.1%,“课外班太多”“课外没有小伙伴陪我玩”“与他人相处难”等原因共占9.9%。

5.名额有限是少年儿童不能参加少先队活动的主因

少先队活动并非每位少年儿童都能参加。关于“老师有没有不让你参加少先队活动”的调查数据显示,66.7%的人都能参加,24.2%的人会遇到“有时候不让参加”的情况,9%的人遇到“从来都不让参加”的情况。问及“不让参加少先队活动”的原因时,“名额有限”占62.9%、“家长不让参加”占9.7%,“老师不喜欢我”“老师喜欢谁就让谁参加”“我自己不愿意参加”“学习不好”“其他原因”分别占到7.4%、3.5%、7.8%、2.5%、6.1%。

6.少年儿童对网络工具的使用比例较高,但使用时间不长

调查数据显示,少年儿童平时使用手机、电脑或者iPad等工具上网的比例达76.3%,不用的占23.7%,可见,受电子产品和互联网普及的影响,少年儿童用电子产品上网的比例也很高。每周上网用时调查数据显示,每周上网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占64.9%,2—3小时的占18.3%,3小时以上的占16.8%,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少年儿童上网的时长比较合理。

(三)家庭对少年儿童成长影响情况

1.大部分家长与孩子沟通较好,但家长陪伴孩子状况不乐观

从教育方式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对孩子以耐心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的占80.7%,对孩子严厉,打骂的家长也有14.7%,还有4.6%的家长对孩子听之任之,管不了,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家长认为和孩子沟通很顺畅,孩子有什么都和父母说的占37.1%,大部分时候会和父母交流的占59.9%,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的占3%。从家长角度认为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接受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能接受的占42.6%,父母与孩子相互商量的占27.3%,孩子很不耐烦,听不进去的占22.8%,不接受父母教育的占7.3%。问及父母是否陪伴孩子时,大部分家长能和孩子一起游玩和读书。家长能陪孩子一起读书的比例最高占65.5%,回答“不会陪孩子读书,没时间”的占21.7%,“不会,对读书没兴趣,孩子自己读就好了”的也占12.7%。问及家长是否能带孩子出去游玩时,能经常带孩子出去游玩的家长占35.1%,偶尔能带孩子出去的占47.8%,因为工作忙、怕花钱、孩子上课外班没时间玩的也有17.1%。

2.家庭教育不足,少年儿童独立能力较差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家长缺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知识,另一方面社会安全环境差,使家长们不敢放手。问及孩子的独立性如何时,家长回答孩子独立做事能力很强的只占28.5%,能力一般的占多数62.2%,较弱和很差的占9.3%。问及家长对孩子独立性培养的态度和方法知晓程度时,虽然有60.9%的家长很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只有近1/3的孩子独立性强,更何况还有近40%的家长不太注重和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在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欠缺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5.7%的家长回答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回答不知道的占14.9%,知道不多的占39.5%。孩子独立性不强不仅是家长的意识和培养方法的不足,也有社会原因,反映在家长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方面,就是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在接送孩子上学方面,63.6%的家长认为,必须接送,担心孩子安全,有5.3%认为是孩子独立性不强。不用接送孩子上学的原因,有19.5%认为孩子有伴,11.6%认为孩子独立性很强。

3.家长对少年儿童学习期望较高

问及是否给孩子报辅导班时,有30.9%的家长认为其他孩子都报,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有23.5%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去学习,就给他报了;有近一半45.5%是孩子自己想学习,主动要求报班。在孩子学习问题上,一半多家长态度很积极。给孩子报的兴趣班的调查数据显示,首先琴、棋、书、画、音乐、舞蹈类艺术类特长班,占35.3%,其次就是与学校课程相关的学习辅导班,占32.8%。课外自己辅导和认为孩子应该有更多娱乐时间,而不给孩子报辅导班的占10.5%。

4.家长对学校开展少先队活动支持程度高

从家长对学校开展的少先队活动是否赞同情况看,多数家长认为少先队活动能增加孩子知识,拓展孩子能力占82%,持支持态度。但也有部分家长不赞同,认为耽误孩子学习的占1.7%,认为在不耽误孩子学习的情况下可以的占16.3%。从家长对学校组织校外活动的调查数据看,有78.6%的家长赞同,认为可以锻炼孩子社会实践能力、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有16.2%的家长认为在保证孩子外出安全前提下赞同。不太赞同的占少数,原因是认为少先队活动是形式上的,对孩子没有太多帮助,有的是担心安全问题,有的是认为把课堂学习搞好就行了,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活动上。

5.家长眼中大部分少年儿童是快乐的,但不如自己小时候快乐

问及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与家长哪代人更快乐时,调查数据显示,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快乐,学习没那么累占54.7%,也有28.1%的家长认为孩子和家长在小时候都快乐,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快乐。还有15.8%的家长认为孩子更快乐,学习生活条件好,不用为任何事发愁。更有1.4%的家长认为,都不快乐,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苦恼,家长小时候学习生活条件不如现在,现在孩子学习负担重。有的家长把学习累不累作为快乐与否的评价标准,有的把物质生活条件作为评价标准,还有把二者结合一起来评价。家长认为孩子不快乐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负担重,比例占50.1%。

三、少年儿童及家庭存在的问题

(一)少年儿童理想信念尚不定位

部分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缺乏责任感。爱国却不愿谈政治,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思想。认为政治与生活是完全脱节的东西,学政治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民族精神淡漠,对中国革命建设历史、英雄、模范人物知之甚少,对现代影视偶像盲目崇拜与追逐,崇拜高官、老板,价值观念错位。

(二)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多

小心眼、自私、任性、狂妄、霸道等性格问题和不善交际、自我封闭、紧张焦虑、忧郁消沉等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现在的未成年人普遍感到不快乐,关键是自由支配时间少,教育内容多,课业负担重,缺少安全、和谐、民主、多彩的家庭氛围,对少年儿童丰富的感情世界、独立自信的心理和自觉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不够。未成年人心理压力较大,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外界的要求、期待、规定或威胁让他们疲惫不堪。外出活动,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少,吃过东西的包装袋、易拉罐随手乱扔;在学校,学习和做事上帮助他人也不多。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反抗,严重者离家出走,与家长、别人、社会缺乏沟通。另外,现在家庭生活好了,钱多了,勤俭朴素的传统美德也消失了。

(三)学校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尚需加强

很多小学教师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压力,成绩和名次成了衡量学生是否努力、智力高低、是否成才的最终标准。在学校生活中,教师更多的是抓学习、促成绩,忽略对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四)家庭对少年儿童自主教育存在缺失

家长陪伴孩子时间少。一是一起外出游玩机会少,尤其是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二是父母对孩子读书陪伴少。许多父母缺乏读书习惯。孩子独立性差,父母溺爱,缺乏相关知识,社会环境差。孩子自制自理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好,享乐主义,厌学。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忽视其他能力培养,如自己动手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好习惯、好品德等。家庭与学校教育在理念上难以保持一致性,有很多时候学校的做法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如在参加体验活动时,外出扫墓,许多家长对学校组织学生徒步去有很大的意见,怕累、怕不安全。学校与家长需要及时沟通。很多少年儿童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孩子生活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与家长不敢放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孩子快乐减少,学习负担重,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关。

(五)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与融入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石家庄桥西区外国语小学情况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市里居民的子弟、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以及外籍子弟,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受歧视现象。石家庄宫尹小学是由宫家庄与尹村两个村里的孩子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组成,村里的学生凭借家里拆迁安置的条件,心理上存在一定的优越感。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生自理、自立能力相对较强,受教育政策的限制,会担心小学毕业后的去向,心理存在一定的落差。石家庄大谈小学大部分的孩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卫生习惯,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学校教育的引导

1.加强传统教育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让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还要加强少年儿童勤劳自强教育、诚信教育、团结协作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培育出自强、自立、有责任、懂团结的好少年、好儿童。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校都要成立心理咨询室,解决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心理障碍,帮助少年儿童及时放下心理包袱,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学校还要探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教会少年儿童如何进行正确人际交往、如何健康消费、如何面对挫折。

3.对流动人口人员子女教育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

对学生构成情况比较复杂的学校,应根据少年儿童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进行分层教育,对不同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样有助于解决少年儿童问题,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造成对某些少年儿童的歧视。

(二)争取社会教育的支持

1.培育专业少年儿童作品创作队伍

重视各种媒体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多开办有益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专栏和节目,鼓励专业的少年儿童作品创作队伍建设,多出版有关少年儿童的作品、节目、图书,丰富少年儿童文化生活,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2.建立少年儿童校外实践活动基地

寓教于乐,政府有责任为少年儿童成长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场所,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工厂、农村,福利院之类的公共场所等与学校联合,建立少年儿童学习、实践基地,培养少年儿童动手、动脑和关爱别人的好品德。

3.建立少年儿童社区活动场所

以社区为平台,根据本社区人口数量,进行文体场所数量分布的检查和规划,重视社区图书室,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建设,使少年儿童在社区有安全、方便的活动场地。动员社会力量,在交通、用车、志愿者等方面对学生外出参观、学习活动提供便利和安全保障。

4.社工、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

利用社区小屋之类的场所,大学生、爱心人士都可以在学生活动时或节假日为无家长陪伴的少年儿童提供帮助,组织他们一起学习、劳动,带他们出去游玩,弥补家庭、学校人手不足的问题。

(三)增强家庭教育的能力

1.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培训,利用讲座、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水平,改变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独立能力的思维模式,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引导更多的家长重视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成才观,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素质和对少先队组织的认识、对少先队活动的支持。让家长帮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锻炼。

2.推进学校、家长、学生三方互动

为增加父母和少年儿童沟通,陪伴少年儿童成长的机会,学校可以布置少年儿童和父母定期一起活动的作业,可以是旅游、参观、读书、一起劳动的照片、影像等,到学校展示,增加家长、学校、少年儿童互动,家长做好榜样,培养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性格。

作者单位:严晓萍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王伟燕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