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韩国文学作品中的水车磨坊是怎样的?

韩国文学作品中的水车磨坊是怎样的?

时间:2023-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吃小麦的人必须先做小麦面粉。他们是村庄的中心。正如马克思所说,机械化始于水车磨坊为磨小麦而获得动力,磨坊成为所有产业化中枢——工厂的原型。然而,对韩国人而言,水车磨坊既不是财富的象征,也不是机械工业的先驱。出现在韩国文学作品中的水车磨坊,可以说是一个位于人迹罕至的僻静处,被人们用来幽会的地方。水车磨坊在韩国成为爱情的幽会场所,而在西方却演变成为现代工业的工厂,也许它正是这两种文化的分水岭。
幻想之轮_水车_韩国人的手,韩国人的心

我们在议论臼和磨时已经谈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因制作面粉方法和态度的不同而扩大。汉字“粉”是“米”字旁加“分”字构成。由此人们可以知道,面粉与大米有很深的关系。然而,具有代表性的面粉可以说不是大米粉,而是小麦粉。除了特殊情况之外,大米无须做成面粉也能做熟了吃,它拥有着与其他面粉食物对立的特征。

小麦必须制成面粉,否则不能食用。小麦与小麦面粉互不能分,说到面粉就会想起小麦,而不是大米。有人曾以学生为对象进行过“说到粉你会想到什么”的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850人中有548人回答“小麦粉”,人数最多。接下去依次是水泥、砂糖,大米粉甚至没有进入前15位。

如果说韩国、日本等亚洲文化属于大米文化圈,那么欧美就属于吃面包的小麦文化圈。于是,人们大概就知道了,在利用动力和机械化方面,吃大米的亚洲人为什么会落后于吃面包的西方人。吃小麦的人必须先做小麦面粉。他们远比亚洲人更多地感受到动力和机械化的必要性,亚洲人只要脱去稻壳便能把大米做熟了吃。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机器发展史可以通过面粉和磨坊的历史来探究,现在在英国还用磨坊(mill)一词来表示工场和工厂(1)

西方在中世纪曾经颁布过禁令,由领主和教会垄断磨小麦面粉的制粉场,老百姓不得拥有磨。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事实想象,西方制粉场的概念与我们有着多大的差异。

即使在近代,水车磨坊主的财富与权势也大到我们所不能想象的程度。他们是村庄的中心。正如马克思所说,机械化始于水车磨坊为磨小麦而获得动力,磨坊成为所有产业化中枢——工厂的原型。

然而,对韩国人而言,水车磨坊既不是财富的象征,也不是机械工业的先驱。出现在韩国文学作品中的水车磨坊,可以说是一个位于人迹罕至的僻静处,被人们用来幽会的地方。

典型例子就是在《身边花开时》中许生员(生员为国家公务员待遇中的九品官)与姑娘私通款曲时的水车磨坊。这磨坊远离村庄,远离人家,就像被人排挤一样,同无人造访的废屋没有两样。现在,只有在远离人家的观光地还有水车在转动。但实际上,水车自古就一直转动在远离村庄的地方,如果不是摆宴和其他特别的日子,也不会有那么多东西需要专门到磨坊去磨。

水车磨坊在韩国成为爱情的幽会场所,而在西方却演变成为现代工业的工厂,也许它正是这两种文化的分水岭。

————————————————————

(1) 马克思曾经对磨的流变有过详尽的论述,这段话出自他为写作《资本论》而写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330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原文表述不准确。——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