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无论走到哪里,你一定能看到,在环绕村落清澈的河水边,或是在奇岩峭壁的山路上,都建有亭榭。有一位游历巡礼韩国的外国摄影家曾经说过,在寻找摄影景点时,只要是你觉得合适的地方,毫无例外都会有亭榭。
可见,亭榭的价值并不在建筑的本身,而在于建有亭榭的地方。借用近来的流行语,亭榭是生态建筑。
不只是八角亭,韩国人自古对建房地点特殊性的重视更甚于房屋本身,称这种空间为“基地”。他们在寻找建造亭榭的地点时所倾注的精力,远多于建筑设计本身。从宫殿到小小家居,再到寺庙、墓地和埋葬地点,基地的概念对韩国人来说就像是宗教那样的意识形态。
读《三国遗事》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事实,古代新罗人与其说是为建寺院而选择基地,不如说是因为有了基地才建寺院。石窟庵(位于庆州市郊外的佛教遗迹)建在庆州的山间原野,建在一眼就能看到大海的和谐神秘之地这个事实,便证明了这一点。
把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特性发挥到极致,重于强调建筑本身的物质性,八角亭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八角亭已经彻底摒弃了墙壁的概念,而墙壁用来区分内外,可谓是建筑之本。
八角亭没有墙壁,只有分为八面的空间概念。八个角上的柱子之间有着八幅画一般的风景。但凡画都有画框,说起来八角亭所起的作用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刺绣画框。大自然因此从单纯的自然状态变幻为被八根柱子分成段的一件艺术品。建造八角亭的人们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就已经领会了摄影角度这种摄影艺术的创造性手法。
日本人把大自然拽进自家庭院,创造了庭园艺术;而韩国人则走出家门,创造了直接把大自然作为艺术品的八角亭风景美学。
坐在八角亭里,大自然本身就成了屏风,成了庭院。如同不能搬走亭榭周围的风景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这是一幅完整的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