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环境审查报告》执笔人保罗·雷维利诺
□ 文 记者/张光秦
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出台的新标准,让北京面临“蓝天巨减”的挑战。
虽然联合国环境署非常赞赏北京的努力,但是其环境审查报告应该提醒人们认识到,只有长期规划和长期实施各项措施,才会使空气质量治理取得明显的成效。
保罗·雷维利诺主持过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环境评估。10月26日,他在北京成为报道奥运会记者关注的焦点。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当天的第七届世界体育与环境大会上正式发布《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环境审查报告》,而雷维利诺则是执笔人。
在空气污染一章中,报告含蓄批评多年来大陆当局秘而不宣的空气质量沿用旧标准测算问题。作者将北京空气质量测量数据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一一对照,以图表形式将北京空气污染物大比率超标状况呈现于前。同时,该报告全面采用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空气质量的新标准,这使沿用较低的2000年标准且全面超标的北京空气,直接面临“蓝天”数量剧减的挑战。
针对环境审查报告的编写过程,我们专访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顾问雷维利诺先生。
凤凰周刊:为什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这份报告称作是第一份独立的审查报告?
雷维利诺:因为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一次为奥运会编写专门的环境报告。环境规划署之前都是通过《合作谅解备忘录》与奥运主办国合作的。我们虽然跟中国政府在2005年签署了同样的备忘录,但后来我们觉得需要更多的关于北京奥运筹备工作的信息,于是决定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与主办国合作:以独立审查报告的形式帮助外界,特别是中国以外的人,更好地了解北京奥运会的环境问题。其次,这是第一份获国际奥组委认可的审查报告,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从独立基金那里筹钱完成的环境报告。
凤凰周刊:您提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因为需要关于北京奥运的更多信息而着手做这份报告的,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北京奥组委没有为外界提供足够的信息?
雷维利诺:我不能说北京奥组委提供的信息不够。但是与近年举办冬奥会的温哥华、都灵相比是有差距的。温哥华、都灵这两个城市在筹备过程中都定期公布非常详尽,包含大量数据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报告。但是在过去的6年里,北京并没能做到定期公布内容比较翔实、包含足够数据的报告。因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有必要帮助外界了解一些北京之前一直没有向外公布的数据。
凤凰周刊:您提到这份报告得到了国际奥组会认可,能解释一下国际奥组委和这份报告的关系吗?
雷维利诺:国际奥委会和这份报告没有什么正式的关系,但国际奥组委主席雅克·罗格对这份报告的内容进行了认证。
凤凰周刊:您在报告摘要中提到“北京的‘绿色奥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错过了一些机会”,能具体解释一下您指的问题和错过的机会是哪些吗?
雷维利诺:报告不仅公布奥运主办国所取得的成绩,更关心奥运会能留给整个国家的绿色遗产。虽然在奥运会的很多方面,北京奥组委制订了指南来鼓励可持续发展方案,但是,它的许多要求并不是强制性的或可强制执行的。
涉及环境的最终决策,如在交通、建设、住宿和餐饮等领域中,都是在自愿原则下由参与奥运会的相关行动者自己制定的。作为环境署,我们更倾向于主办国能制定强制性的环保规定。因为根据经验,取决于善意和信任、以自愿为原则的做法通常缺乏约束力,为牺牲环境可持续性而走捷径留下许多余地,特别是在面临工期和预算超支压力的时候。
另外,在“温室气体的抵消排放”问题上,我们和北京奥组委的态度存在距离。尽管北京奥运申办报告中承诺将尽力减少能源使用,从而减少奥运会期间和之后的温室气体排放。但是在行动中,北京奥组委一直缺乏一项具体举措,来抵消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额外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体育组织来说,碳抵消已经是很普遍的做法了。比如,都灵第20届冬季奥运会组织委员会设计的《都灵气候遗产项目》(HECTOR)和2006年国际足联世界杯的绿色目标方案。我们非常遗憾北京错过了承诺把碳抵消引入绿色奥运的最佳时机。
凤凰周刊:请您介绍一下整个北京奥运环境审查报告的制作过程。
雷维利诺: 今年1月底的时候,我作为报告的作者开始正式启动这个项目。我依次进行了数据搜集、实地考察、数据交叉核实、数据分析的工作。我在北京呆了6~7周的时间,采访了北京市政府和中国国家部委的官员、北京奥组委的环境事务官员。我在奥组委和北京政府官员的陪同下去了运动场馆工地、污水处理厂、社区,日程排得很满。我的一项工作重点是从不同的政府官员那里获得足够多的官方数据。
我们的工作流程可以简化为北京提供数据,环境署通过不同方式来核实数据。绿色和平组织、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国际养护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协助审阅了我的报告,并帮助纠正了报告的一些错误。
其次,我们借助环境署设在泰国曼谷的环境研究中心为我制订测算标准和进行数据可信度分析。环境署的亚洲总部设在泰国曼谷,那里保存有历年来联合国对亚洲各重要城市进行的环境监控数据。与此同时,过去的6个月我们还每天搜集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世界各大媒体关于北京奥运环境问题的报道。这也成为我们核实数据的一种方式。
凤凰周刊:您是怎样检验数据的可信度的?
雷维利诺:在实地调查中,我通过观察污水处理装置,参观实验室、监测中心,直接向中方负责收集数据的技术人员提问来了解情况。但我并没有对空气、水进行取样化验。一则这并不是联合国环境署的职责;二则我们没有时间和途径直接采集样本。我们能做的只是检验北京官方数据的可信度。通过我们的数据核查,我们认为北京提供的官方测算数据基本上是可靠的。
凤凰周刊:空气质量在您的报告中所占篇幅相对较多,请问这是为什么?
雷维利诺:北京空气质量问题最令人忧虑已经不再是秘密了,所以我们在报告中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但我认为报告是平衡的,它既肯定了北京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的成果,也指出北京空气质量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改善空气质量不是朝夕可就的事情,甚至花上几年时间也不可能完成。因此,虽然环境署非常赞赏北京的努力,但是我们认为报告应该提醒人们认识到,只有长期规划和长期实施各项措施才会使空气质量治理取得明显的成效。
北京大气吸入颗粒物(PM10)的含量仍在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水平线之上,空气质量应该是奥运会组织者、运动员、观察员以及北京市民最关注的问题。环境署希望北京关于治理空气质量的大多数措施在奥运会结束之后仍然造福北京市民,有关当局采取的与奥运会有关的措施能长期实施。
凤凰周刊:作为环境专家,您认为北京的空气污染会影响运动员的发挥吗?
雷维利诺:我只能说,空气质量改善是一个需要中长期计划的事情。空气质量治理非常复杂,涉及非常多的环节。我们看到北京奥组委正在向正确的方向努力,但是目前的成果还不够。或许明年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后,环境署会进行第二次北京奥运环境审查。我将期待看到那时的结果。
□ 编辑 陈萌沧 □ 美编 庞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