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错位与复位

错位与复位

时间:2023-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近期,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取走访企业和劳动者、填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听取情况介绍等方式,随机调查了588家企业和2294名求职者。目前邵阳市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为770元,按照每月21.1个工作日,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每小时最低工资约为4.56元。
错位与复位_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思考与探讨_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研究(上卷)

湖南省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刘德胜

2012年2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举行的第32次集体学习上指出:“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和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是长期的,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在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近期,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取走访企业和劳动者、填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听取情况介绍等方式,随机调查了588家企业和2294名求职者。调查表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是当前就业工作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短期内不会改变。与此同时,企业“招工难”的现象正逐步从沿海蔓延到内地,这与内地原本存在的“就业难”交织在一起,出现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从而加剧了就业结构性矛盾,它已成为了当前就业工作所面对的又一大难题。已严重影响到部分就业困难人群的生存和部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成为制约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一、错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成因

1.劳动者就业需求意向和企业招工需求意向“冲突”,是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

调查显示,在企业工作的年限上,劳动者调查对象选择三年以上的占61.5%;而调查企业目前需要招聘的15574个员工中,企业希望招聘员工在本企业工作期限三年以上的仅占34.5%,三年以下的占65.5%。在工资需求上,劳动者调查对象希望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以上的占58.2%。在职业(工种)选择上,调查对象想从事的职业(工种)一栏中,选择管理、技术、技能人员的占77.6%,普工和其他占22.4%,而调查企业目前紧缺职业(工种)中,管理、技术、技能需求只占34.9%、普工和其他占63.1%。

数据表明:新一代劳动者价值观、择业观发生明显变化,在择业过程中,对工资收入、发展前景、工作稳定性的要求较高,更青睐文员、业务、管理等岗位,不愿意从事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差的工种。而企业目前缺的主要是工资需求低、劳动强度稍大且能随着自己生产周期签订短期用工合同的员工。因此,新一代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技能水平与择业期望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使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想找工作的人也找不到想要的工作岗位,加剧了就业结构性矛盾。

2.劳动力供给双方的“信息差”,是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企业准备招聘员工的途径,熟人介绍占26.2%,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街道、社区的占50.9%,其他途径的占21.9%。而调查对象准备求职的途径,通过熟人介绍的占30.3%,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街道、社区的占60.3%,其他途径的占9.4%。从数字看,虽然超过半数准备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街道、社区来求职招人,但通过熟人介绍这种传统求职方式仍占到了20%~30%,这说明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社会保障服务机构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滞后,劳动信息无法共享,提供的信息缺乏时效性和准确性,用工、就业渠道还不是很畅通。目前,全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平台,各乡镇的劳动力信息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不少劳动力盲目流动,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酒楼餐馆还不习惯通过网络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通过调查了解,部分企业在缺工时往往习惯在企业门口或人口集聚区张贴招工海报、发动企业内部职工招来工人等方法招工,或者到一些非法中介场所私雇乱招,招工渠道比较单一。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是企业招工难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部分企业因规模发展,招用工时没能通过正规的就业市场发布用工信息,难以取得劳动者信任感,加之供求信息传递手段落后,渠道不畅,就业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

3.企业工资偏低、用工不规范,是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

(1)加班时间长,工资待遇偏低。目前邵阳市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为770元,按照每月21.1个工作日,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每小时最低工资约为4.56元。尽管许多企业月工资表面上能达到1000元以上,但许多单位每月工作近30个工作日,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换成每小时最低工资实际约3.2元,工作时间长,工资低。调查表明,全市各用工单位支付的工资待遇大多在每月850~950元之间。而留守在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认为,用工单位工资不在1100元以上,根本没有人愿意上班,还不如做小工来得实惠,每天60~100元且用工方大多负责一顿中餐。

(2)企业用工不规范,社会保障缺位。个别小企业不能按时发放工资,时常发生拖欠情况,个别小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使劳动者没有“稳定感”。尽管政府部门要求用人单位要依法为劳动者缴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费,但企业却采取瞒报的办法不缴纳社会保险。对在生产一线岗位上从事体力强度较大的劳动者,有些企业就采取重工伤医疗轻养老失业的办法,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而且大部分企业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缺乏适合员工文化娱乐、休闲放松的场所。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造成部分建筑建材、棉纺、餐饮、涉农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短缺,“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突出。

(3)劳动力技能培训亟需加强。调查数据显示,在企业职工中有65.4%人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而一些企业在调研时反映,政府虽然近年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但培训的要求远远达不到企业所要求的水平,企业仍需进行二次培训。调查中,有66家企业,因求职者技能等级太低,长期招不到工,有181家企业希望政府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从全市企业招工情况来看,招工难的企业多为“待遇低、强度大、管理缺乏人性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规范、待遇好的企业不存在招工难问题。

4.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是导致“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直接原因。“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这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在性别、年龄、素质等方面的错位。调查企业对招聘员工的年龄,要求45岁以下的占85.6%,像针织、餐饮业,都偏向招收年龄在18~30岁的女性,还有一些企业在产业升级换代中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定招用具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熟练工人。而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未转变,只愿意进机关、事业单位,不愿意去企业就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各类技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口大,加剧了用工短缺的供需矛盾。

5.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经济结构失调,是导致“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间接原因

近年来,邵阳市全面实施“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实现富民强市”战略,以资源、劳力、传统工业基础为优势,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承接沿海及周边其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促成了一批投资项目落户邵阳。随着工业园区建设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建企业相继落户并投产,提供了一些优质就业岗位,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型工人进厂务工,客观上造成了企业用工需求的大扩张。但同全国一样,由于经济结构矛盾的存在,一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人,一边是知识密集型的人才找不到工作,造成结构性失业。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逐步到位,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行“两免”政策,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务农效益与打工收入差距缩少,不少农民认为在家也有钱赚,与外出打工的收入相比较基本接近,又能照顾到家庭,外出打工的意愿降低外出、人员减少。

二、复位: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一些思路

政府要根据就业工作重点的变化,认真落实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坚持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不断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就业的投入规模和比例,并逐步使公共财政对就业的年均投入比例分别达到财政支出的3%和GDP的1%的水平城乡统筹。

1.加大就业宣传,转变就业观念

(1)在新闻媒体设立就业政策专栏,连续刊登有关就业再就业的新政策,扩大知晓面。

(2)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协调,及时宣传报道在就业再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成功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典型引路的作用,努力营造“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3)各街道社区要通过在居民集中的地方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单、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宣传,将政策送入千家万户。

2.完善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

(1)完善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三统一”和“六到位”的要求,对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进行充实和完善,为城乡劳动者就近就地得到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提供服务。

(2)是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进一步健全以市、县两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乡镇、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抓紧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掌握当地劳动力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能、务工意愿、就业情况、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

(3)加大就业服务机构的宣传和服务。通过加大宣传和服务,并及时向城乡劳动者和企业提供就业和用工信息服务,改变传统由熟人介绍的就业途径为以就业服务机构为重点途径,其他途径为辅助的现代信息化就业途径。四是合理引导就业。政府通过加强公共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的服务,合理引导城乡劳动力依据自身劳动技能、文化、年龄、专业等综合素质,正确定位自己的就业预期目标,选择适应自身条件的就业岗位。

3.建立培训体系,提高技能素质

(1)政府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力度。政府要研究完善各项培训补贴政策,加大职业培训经费投入,针对各类就业群体不同的特点,结合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大力推行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

(2)加大培训资源整合力度。加快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公共就业培训基地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网络。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落实职业培训鉴定补贴政策,推行就业准入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员工培训、考核、定岗、薪酬确定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畅通技能人才成才通道。

(3)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尽快建立促进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相差政策法规,逐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校企使用机制。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在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以及沟通、协调作用,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促进产需对接。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并建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成立有行业、企业、院校广泛参与的职业培训指导委员会,共同进行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标准制定、教学实施、顶岗实习与就业推荐等。鼓励各类院校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咨询服务等,提高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

(4)强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足额提取和规范使用。政府要研究制定有效措施,督导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切实保障职工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企业一线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各级人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

4.改善用工环境,保障职工权益

调研表明,缺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企业,员工收入相对较高、工作环境较好的企业一般不缺工。

(1)改善用工环境。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改善内部用工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着力解决企业职工饮食、休闲、娱乐、购物、交通、子女教育、医疗等难题,进一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改变招工观念。企业应摒弃不合理的用工年龄要求,将原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视为宝贵财富,不应轻易浪费那些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人力资源,而应以更优厚的待遇,将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留为己用。

(3)合法招工用工。政府在进一步清除劳工进城务工的体制、政策性障碍的同时,企业应给予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要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合理确定工资报酬,并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5.优化经济环境,促进企业发展

政府要在坚持用好已有成功的招商方式的同时,不断创新思维、拓展思路,抓住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在国家没有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给予企业土地、税费、厂房、运输、配套、人才和服务多方面优惠的扶持,并切实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对经营业绩好及信誉良好的中小型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只有企业真正发展了,才会改善企业用工环境,切实提高劳动者工资福利待遇,解除员工后顾之忧。

6.加大创业扶持,鼓励自主创业

(1)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创业培训,让更多有创业愿望的人能更好地寻求创业项目,规避创业风险,促使企业得到稳步发展。

(2)实施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给创业者予以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3)组织由相关职能部门、创业成功人士、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创业帮扶机构,提供创业者后续的政策、技术上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