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经济区域可以有多种划分方法,如单因素分类法、部门因素分类法、地理因素分类法、综合因素分类法等。我国比较常用的是综合因素分类法,即以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地域分工、经济结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渊源等因素,作为划分经济区域的依据。如对我国经济区域的三分法和七分法,“九五”规划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
发达地区、次发达 (较发达) 地区、不发达 (欠发达) 地区是本书对我国经济区域的一种分类方法,主要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划分依据。之所以将经济区域按照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进行重新划分,是因为传统三分法里的中部地区已无法涵盖本书试图探索的区域。
次发达地区可以定义为: 经济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已不同程度地具备,经济发展的潜力比较大,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等主要经济指标与不发达地区相比较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次发达地区包括三分法中我国中部经济带的大多数省区、东部经济带中的尚不够发达的地区和西部经济带中已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地区。如按七分法则包括中部地区五省和其他经济带的部分地区。
本书所指的次发达地区还有以下几方面的规定性: 一是次发达地区的参照对象是我国的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而不是其他国家的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 二是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使单从经济方面考察,也不是各个方面都次发达,往往存在着经济发展的特有潜力和独特优势。
根据以上对次发达地区的界定,把我国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43元分别上调和下调25%,作为界定次发达地区的上下限,则其上限为9428元,下限为5657元。则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5657~9428元之间的省区,我们界定为次发达地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5657元之下的为不发达地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9428元以上的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01)整理得到三大经济带各省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情况(如表4-1所示)。
表4-1 各省区国内生产总值
续表
注: 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01) 整理。
以上三大经济带的划分仅以各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划分依据,没有考虑各省内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的唐山、石家庄、秦皇岛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4379元、12157元和11500元,均高于次发达地区的上限,但是河北省邢台、衡水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155元和7854元,使得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因此,我们仍将其作为经济次发达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