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即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现了进一步增长,“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增强,但由于与发达地区相比,次发达地区人员素质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基础设施差等原因,仍然无法发挥作用。
次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_次发达地区雾霾治理与经济结构调整研究
首先,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给次发达地区进入市场带来了重重困难。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产品质量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但是,在这几个方面,次发达地区一般来说都处于劣势。从国内市场看,当前除能源、某些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装备外,许多工业制成品均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有些产品生产能力现在就有相当部分的闲置。另外,市场竞争正在由“完全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所有这些都为次发达地区进入市场设置了障碍。从国外市场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与技术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剪刀差越来越大,进入市场将遇到更大的困难。
其次,根据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论”、赫尔希曼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理论,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完全靠市场调节,“回波效应”和“极化效应”有可能使次发达地区经济进一步恶化。因为即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现了进一步增长,“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增强,但由于与发达地区相比,次发达地区人员素质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基础设施差等原因,仍然无法发挥作用。
第三,国家政策倾斜、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等可能将更多地运用于西部不发达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使得国家无太多财力用于次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次发达地区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努力。
总之,次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在当前情况下,既存在有利条件,也存在制约因素,如何利用有利条件克服制约因素,培育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是摆在次发达地区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