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与设计思路

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与设计思路

时间:2023-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判断哪些要素影响农合组织的生命系统发展水平,首先要在第二章文献综述、所用理论的研究和第三章农合组织生命系统8大层次和20个关键子系统的分析以及生命系统理论模型、农合组织二级分系统构建的基础上,结合对米勒生命系统特征的研究来推导出农合组织的生命系统发展影响要素。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也说明了生命系统的这一特征。
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与设计思路_中国西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生命系统发展研究

要判断哪些要素影响农合组织的生命系统发展水平,首先要在第二章文献综述、所用理论的研究和第三章农合组织生命系统8大层次和20个关键子系统的分析以及生命系统理论模型、农合组织二级分系统构建的基础上,结合对米勒生命系统特征的研究来推导出农合组织的生命系统发展影响要素。

米勒的生命系统理论给出了系统的一般定义,同时还指出了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即层次性和分化性、开放性和封闭性、自稳定性和波动性。农合组织是一个典型的生命系统,从理论上推导,它必定具备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因此,在以上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来分析农合组织的影响要素。

一、层次性和分化性

由于共同的宇宙起源存在一个进化过程,使得不太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功能分化产生一个更为复杂的生命形式,这一进化过程称为分化过程。

生命系统的8个层次就是由分化过程进化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组成高层系统的子系统的各成分较之生命系统层次中的低层系统越来越复杂,且具有某些低层系统所不具有的特征,这有序的8个层次代表了生命进化过程。

作为分化的结果,生命交叉层次的共性可能是存在的,这就导致生命系统8个层次上都存在的20个关键子系统。

生命系统的层次性解释了更高层次系统的差异,其分化性则解释了生命系统中存在什么过程及如何工作的。层次性和分化性配合默契地描述了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存在什么过程及如何工作的,它们形成生命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

结合协同学理论的分析,农合组织结构的上下层单元间不应该是垂直组织结构中那样一种事先固定下来的简单的从属关系。完成某一任务并不是上层单元决策、下层单元执行的过程,而是相互协同工作的过程。每个单元都享有充分的自治权,自行根据协同工作准则和接收到的其他单元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决策; 再者,同层次的单元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关系,而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并通过频繁地相互发送信息进行反馈,协同工作,使组织整体效果大于各独立单元效果之和。

因此,影响农合组织生命系统层次性和分化性这一重要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结构是否科学、组织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团结协作程度、信息共享程度等。

二、开放性和封闭性

生命系统均存在一个既处理物质/能量又处理信息的边界器,由于边界器在系统内部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定的边界,从而使系统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环境变化对生命系统的影响被边界器的适应性功能所隔离和缓冲,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系统是不受环境影响的封闭系统。事实上,生命系统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生命系统是相对开放的,同时又是相对封闭的。

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农合组织是具有自身目的与主动性的、积极的、“活的”适应性主体,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主体在持续不断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中”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农合组织为能有效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可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各个层次的组织组合起来形成动态联盟,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建立动态联盟的过程中,除了保持各组织的各自独立性,同时,要促进组织间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以确保农合组织的开放性。相对开放性和相对封闭性的要求适应于农合组织生命体系框架的各个层次。

因此,影响农合组织生命系统开放性和封闭性这一重要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法规、流通环境、产学研合作体系、组织获取和占有各类资源 (人、财、物) 水平、生产加工销售水平、与其他组织合作程度等。

三、自稳定性和波动性

米勒认为,当一个系统中的对立变量处于平衡时,那么该系统相对这些变量是平衡的。这一平衡保持在动态运行过程中并不稳定,一个细微的失调可能导致平衡状态的破坏,到底是破坏稳定还是保持稳定,取决于系统变量的变化范围是否处于稳定的范围之内。当系统变量处于这个范围内,无需对变量偏差进行调整,如自组织理论所阐述的系统,可以通过自我组织、自行组织去形成、完善或改变自己的结构、模式、功能和属性。但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成为病态的系统,必须进行调整。生命系统就是通过保持子系统间的有序平衡来维持变量的稳定性。不仅其子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系统与环境之间也保持着稳定状态,这些稳定状态阻止了环境变化对系统的破坏。也就是说,生命系统具有一定的自稳定性(熊斌等,2002)。

农合组织也具有自稳定性和波动性。它的形成过程反映了生命系统自稳定机制和波动机制的辩证关系。这种特性要求农合组织要及时对经营环境做出反应,以免产生病态的制造系统。因此有必要建立重组响应机制,当经营环境的变化将产生重组信号,当重组信号较弱时,重组响应机制确保农合组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一旦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重组信号的增强度大于一定的值,重组响应机制可激活各类单元,使之发生相互关系的变动,经一定的自组织过程实现重组优化; 当新的组织结构与环境实现较好的协同时,系统重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也说明了生命系统的这一特征。复杂适应性系统是指系统的各个主体都具有各自能够主动与其他主体和环境相互适应的能力。任何系统的发展都有动力的推动,农合组织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也不例外。农合组织系统是一个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系统,而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强调主体的主动性以及它与环境的反复的相互作用,正是组织环境协同进化的动因。霍兰教授在提出复杂适应系统概念之初,就借鉴经济学中主体的概念,将构成复杂系统的大量的具有主动性的元素称为主体。在这个概念之中,正是强调了主体的主动性,才体现出主体的智能性。主体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它不仅能够被动地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而且它本身具有能够预测环境的机制,在环境变化之前就会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判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变化,其进化是盲目的,没有目标的。与生物进化相比,组织进化的方向确定,是有目标的。组织作为市场的主体,从创立伊始就具有了生命。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其生命力强弱也不同一样,主要表现在组织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其适应能力的强和弱。同为组织、同处于一个市场环境中竞争,为何成败生死竟有天壤之别? 这就须归结于一点,这一组织是否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因此,影响农合组织生命系统自稳定性和波动性这一重要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的预警机制、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