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及分布现状
由于具有高低悬殊的地理格局、变化多样的气候条件和极其频繁的人类活动,我国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相关研究表明(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1990) ,我国每年流失土壤超过50×108t,占世界总流失量600 × 108 t的1/12;每年入海的泥沙量约20 × 108t,亦占世界陆地入海泥沙量240×108t的1/12。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侵蚀普查数据,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92 × 104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18%。其中,水蚀面积为161.22 × 104km2;风蚀面积为195.70 × 104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4.8%。
按侵蚀强度分,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的面积分别为163.84 × 104km2、 80.86 × 104km2、 42.23 × 104km2、 32.42 × 104km2和37.57 × 104km2。各等级土壤侵蚀面积比例,如图1.1所示。
图1.1 全国水土流失强度分级面积比例
从土壤侵蚀强度等级构成看,轻度侵蚀面积最大,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5.9%;中度侵蚀面积次之,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7%;两项合计占68.6%。水土流失强度分级累计面积如表1.2所示。
表1.2 全国水土流失分级面积累计统计表
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土流失分布看,我国水蚀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和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风蚀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和西藏五省(自治区)。
从各流域的水土流失分布看,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松辽河、珠江、太湖七大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36.42 × 104 km2,占全国水蚀总面积的74.8%;风蚀面积为15.84 × 104 km2,占全国风蚀总面积的8.1%。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最大;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次之,但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最大,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居七大流域之首,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流域。
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经济区域的水土流失分布看,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96.65 × 104 km2,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3.1%,占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44.1%。全国水蚀、风蚀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风蚀面积占全国风蚀面积的近80%。其他几个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相对较小,流失面积占本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分别是27.6%、 22.4%、 11.8%。
(二)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
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侵蚀强度高。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92 × 104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18%,除上海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全国其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发生。我国每年土壤流失总量约为50 × 108 t,水土流失强度超过2500 t/ (km2· a)的侵蚀面积为193.08 × 104 km2,超过5000 t/ (km2· a)的侵蚀面积为112.22 × 104 km2,黄土高原的侵蚀强度最高,达15000~23000 t/ ( km2· a) 。水蚀区平均侵蚀强度约为3800 t/(km2· a) ,侵蚀强度远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土壤容许流失量:西北黄土高原区为1000t/ (km2· a) ,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为200~500t/ (km2 · a) ,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为500 t/ (km2·a)]。水土流失区土壤流失速率远远高于土壤形成的速度(形成1cm的土壤,西南土石山区需要2500~8500年,西北黄土高原区需要100~400年,东北黑土区平均需要400年左右,而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平均达0.3~1 cm,流失速度是成土速度的120~400倍)。与国外水土流失严重的几个国家[印度、 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其平均水土流失模数分别为2800 t/ (km2·a) 、 967t/ (km2·a)、 937t/ (km2·a)、 321t/ (km2·a)]相比,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县集中。在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国家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中,考察组专家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利用各级侵蚀强度面积的加权平均数即水土流失严重指数的方法,评定了全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县。结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县共745个,占参与分析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33.8%。这些水土流失严重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75.57%,其中,水蚀占全国水蚀面积的58.66%,风蚀占全国风蚀面积的89.50%。水土流失严重县的轻度、中度侵蚀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2/3左右,强度侵蚀面积超过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4/5,最为突出的是全国极强度和剧烈侵蚀的面积几乎全部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县。水蚀严重县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和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风蚀严重县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其中湖南省的水土流失严重县有四个,分别为麻阳苗族自治县、沅陵县、花垣县、凤凰县。水土流失严重县水土流失强度较大,面积较广,对土地生产力影响较严重,产生水土流失危害的可能性较大。
三是近年来全国水蚀面积减少,强度降低,而风蚀呈加速增长的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全国水蚀面积减少了18.20×104km2,减少了10.1%,各级强度的面积均呈下降趋势;风蚀面积增加8.09×104km2,增加了4.3%,并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各级强度的面积均呈增加趋势。
四是水土流失区域差异明显,西部地区仍然是最严重的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15年间,全国水土流失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目前水土流失面积为296.65 × 104 km2,占全国总水土流失面积的83.1%;而且水土流失面积呈现扩大趋势,15年间水蚀面积增长了0.9%,风蚀面积增加了4.9%。东部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好转, 目前水土流失面积相对较小,强度较轻,水土流失面积为9.11 × 104 km2; 15年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6.2%,强度明显下降,其中水蚀面积减少33.9%,风蚀面积减少65.7%。中部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有所好转, 目前水土流失面积为43.39 × 104 km2,占全国总水土流失面积的12.2%; 15年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9.92 × 104 km2,减少了22.9%,强度有所下降,其中水蚀面积减少22.7%,风蚀面积减少28.0%。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由22.58 × 104 km2减少到17.68 × 104 km2,减少了21.7%,其中水蚀面积减少,而风蚀面积增加。
五是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县中,有国家级贫困县338个,占贫困县的57.1%;有一类和二类革命老区县264个,占老区县的32.2%;有少数民族县242个,占少数民族县的43.8%。
六是大规模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每年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在900 km2左右,至21世纪初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200 km2,且土壤侵蚀强度大,危害严重。据调查,湖南的衡阳、株洲、娄底等市,1991年以来,因城镇开发、交通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等原因,新增水土流失面积约1200 km2。
(三)我省水土流失情况简介
湖南省水利普查数据显示,21世纪初我省水土流失面积32288.31 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2%。按侵蚀强度分,轻度流失面积为19614.92 km2,占流失面积的60.7%;中度流失8686.66 km2,占26.9%;强度流失2515.35 km2,占7.8%;极强度流失1019.46 km2,占3.2%;剧烈流失451.92 km2,占1.4%。
我省的土壤侵蚀类型复杂多样,按其侵蚀方式,可分为面状侵蚀、沟状侵蚀、滑坡、崩塌、崩岗、泥石流等以及由采矿、采石、取土、修路、开发区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工程侵蚀。我省常见的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布特征见表1.3。我省主要的水土流失类型见图1.2所示。
表1.3 湖南省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布特征表
图1.2 湖南省主要水土流失类型
根据我省土壤侵蚀形态、特征和程度的差异,参照地质、地貌和土壤类型,《湖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将全省划分为六个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分别为:
1.湘西、湘西北武陵山地黄壤、黄红壤强度侵蚀区
该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全部以及怀化市的沅陵、辰溪、溆浦、麻阳、芷江、新晃和常德市的石门、桃源共20个县(市、区)。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澧水流域以及沅水支流酉水、溆水、辰水、舞水和沅一麻红岩丘陵盆地,其中澧水流域的桑植、永定、武陵源、慈利、石门和沅水流域的永顺、龙山、溆浦、沅陵、麻阳、辰溪、凤凰、保靖、芷江、芦溪共15个县(市、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该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有以下方面:①暴雨多,年降雨量大,坡地表土冲刷十分强烈;②植被破坏严重;③粮食生产不稳定,陡坡垦种问题仍然严重;④油桐、油茶等经济林经营方式落后,林地表土流失十分严重。
2.湘中丘陵红壤、红土母质强度侵蚀区
面状侵蚀
沟状侵蚀
滑坡
崩塌
崩岗
该区包括衡阳、湘潭、娄底三市所辖全部,以及长沙市的长沙、望城、宁乡和城郊五区,益阳市的桃江、安化县,株洲市的株洲县和城郊四区,邵阳市的邵阳、邵东、新邵、隆回县和城郊三区共计42个县(市、区)。本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湘江中下游各支流水系,在资水中上游也有成片分布。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是:①花岗岩分布广泛,沟蚀、崩岗发育,危害严重;②红岩、红土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土壤面蚀、沟蚀严重;③部分山区贫困县陡坡垦殖仍是水土流失的症结所在;④城镇开发、矿产资源开采、交通建设等人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3.湘东山地、丘陵红壤、黄壤中度侵蚀区
该区包括岳阳市以及所辖岳阳、临湘、平江、汨罗,长沙市的浏阳和株洲市所辖醴陵、攸县、茶陵、炎陵以及郴州市的安仁县等县(市、区)。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植被稀少的丘陵和山地,以及浏阳、平江、茶陵、彼县、醴陵等县市境内的矿区。尤其是平江县境内群众乱挖滥采长石、黄金矿,醴陵市境内群众滥采瓷泥矿,茶陵县境内群众滥采锡砂矿、铁矿石等,在这些区域造成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此外,汨罗江、新墙河等流域的花岗岩地区,崩岗、沟蚀也十分发育。
4.湘南山地、丘陵红壤、黄红壤中度侵蚀区
本区包括郴州市的苏仙、北湖区和所辖的资兴、永兴、桂阳、嘉禾、临武、宜章、汝城、桂东以及永州市所辖新田、宁远、蓝山等共13个县(市、区)。该区土壤侵蚀形态以疏林、残林、经济林地中度侵蚀为主,约占土壤侵蚀面积的90%。在花岗岩地区和石灰岩丘陵红土区,崩岗、沟蚀也十分发育。此外,本区又是我省矿产资源丰富、采掘业十分发达的地区,人们由于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忽视了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在不少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后果,进一步加剧了本区水土流失的程度。
5.湘西南山地、丘陵红壤、黄红壤轻度侵蚀区
本区包括永州市所属芝山、冷水滩、祁阳、东安、道县、双牌、江永、江华,邵阳市所属城步、新宁、洞口、绥宁、武冈,怀化市所属通道、靖州、会同、黔阳、洪江、中方等19个县(市、区)。本区水土流失以林地鳞片状侵蚀为主,约占流失面积的96%,其次是炼山造林、林粮间作和陡坡垦殖造成的水土流失。总体而言,本区水土流失没有上述各区严重。
6.湘北环湖丘陵、岗地轻度侵蚀区
本区包括常德市所属鼎城、武陵区、临澧、津市、澧县、安乡、汉寿和益阳市所属赫山、资阳、沅江、南县及岳阳市所属华容、湘阴等共13个县(市、区),还包括13个国有农场。本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境内地势低平,平原辽阔,东、南、西三面浅丘环绕,海拔在50~200 m之间,是全省地势最低的区域。境内成土母质以河、湖沉积物和第四纪红土为主,区内耕作用地坡度多在10度以下,且大多改成了梯土和采取了带垦等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相对较轻,仅在较高的丘岗疏林地和荒坡地中有块状分布的轻度面蚀出现。该区是全省水土流失最轻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