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发达国家,由政府成立基金会,以基金资助的方式对精品出版物予以扶持,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在我国,基金资助的实践探索才刚刚开始。2007年,为适应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公益性出版事业,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科学领域基金制管理的成功经验,以中央财政预算拨款为主,设立了国家出版基金,对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马列专著、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盲文出版物、“三农”读物、少儿科普读物等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时代精神,真正能够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精品出版物给予支持。国家出版基金正式运行五年来,在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下,推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文化精品,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引领方向、促进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
(一)基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趋规范
与一般财政专项资金不同的是,出版基金具有稳定性强、结余留用、专设机构、管理严格规范等特点,有助于建立政府对出版业投入的长效机制。从管理体制来说,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等部门联合成立的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负责审定国家出版基金管理规章制度、资助项目及资助金额,决定与国家出版基金管理有关的其他重大事项等;经中央编制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基金办”),负责基金管理日常工作;省部级主管部门负责对所属出版社的基金项目申报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形成了从基金委、基金办、省部级主管部门一直到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体制,初步实现了对国家出版基金的规范管理。从运行机制来说,国家出版基金自设立以来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出版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暂行办法》、《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逐步建立起客观公正的专家评审机制、严格规范的项目监管机制、奖罚分明的绩效考评机制和合理明晰的经费使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所有资助项目按照规定的程序运作。
1.评审程序公开透明,确保项目遴选客观公正
国家出版基金实行自愿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审、基金委审批的立项制度,经过五年探索完善,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规范的评审程序。这套程序包括主管部门初核、基金办复核、专家评审,评审后公示、公告,基金委最终审定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按规定的程序公开透明地运行,评审过程还接受财政部、审计署和中纪委监察部驻总署纪检组监察局的全程监督。在工作程序上,基金改变了“当年立项、当年拨款”的方式,实行“上年评审立项、当年及时拨款”;在评审方式上,在坚持按照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实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采取申报单位和评审专家“双向匿名”和重大项目现场答辩的操作办法;在专家管理上,在不断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的同时,严格执行专家随机抽取分组、回避、保密以及诚信档案管理制度,保证了评审程序公平、评审结果客观公正。实践证明,这样的程序比较严谨规范,能够较好地保证立项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认可。
2.实施全程绩效管理,确保项目进度和成果质量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打造出版精品,国家出版基金率先引入了现代绩效管理理念,于2012年4月出台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建立起贯穿项目立项、年检、结项和成果使用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对所有资助项目逐项进行绩效考评。根据《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对考评结果为“优秀”的项目给予通报表扬,给予相关项目单位增加下年度申报项目名额的奖励;对考评结果为“不合格”的项目,取消项目单位申报下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资格。这种奖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加强项目单位在强化项目进度管理、成果质量管理和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项目质量。
3.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活动及书展,逐步扩大使用效益和社会影响
在成果管理方面,基金办与《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媒体合作,定期推出国家出版基金专版,形成了常态化的成果推介机制。特别是2012年深圳第八届文博会开设的“国家出版基金成果展”专区,集中展示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108个项目3000册图书,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同年7月举办的香港国际书展上,国家出版基金成果展也取得了较好成效,特别是通过举行座谈会以及把参展图书全部赠送给香港公共图书馆和香港大学图书馆等活动,使更多华人了解国家出版基金所代表的国家文化形象,扩大了基金的社会影响。
(二)资助项目立项和成果质量逐步提升
截至2012年年底,国家出版基金共组织了五次年度专家评审,遴选资助了903个项目,已有400多个项目推出了成果。这些项目大体有四个特点:
1.资助数量逐年递增,规模结构趋于合理
从各年资助项目看,资助数量连年递增,2012年正常评审资助205项,基金规模也从2008年的每年2亿元增加到3亿元。从903个已资助项目看,资助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111个,占12.3%; 100万~300万元的项目179个,占20%; 100万元以下的项目613个,占67.7%,这个比例每年在逐步上升,体现了适度控制规模,鼓励支持中小型原创项目导向的落实。为了提高立项质量和水平,基金资助工作与“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进行了很好的衔接。在2011年和2012年资助的390个项目中,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就有209项,占53.6%。
2.选题方向逐步清晰,载体形式趋向多样
从资助项目选题来看,国家出版基金坚持职能定位,突出国家意志,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文化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对外交流”七大重点资助方向,为更好地遴选精品、促进基金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从资助项目形式看,在重点支持纸质图书出版的同时,为鼓励出版题材、出版形式和传播载体等方面的创新,基金还资助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多媒体出版项目61个,占资助总数的6.7%。
3.区域覆盖面不断扩展,对西部地区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
从获得资助项目的分布情况看,中央各主管部门组织申报的共396项,占43.9%;地方主管部门组织申报的共507项,占56.1%,覆盖了全国30个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所属的近400家出版社。特别是西部地区有115个项目获得资助,占总数的12.7%,资助总额累计达到1.65亿元。
4.项目成果不断推出,基金社会效益日渐突显
从已经推出的400多个项目成果看,无论图书内容、体裁,还是装帧、印刷质量,总体可称优秀,相关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比如,《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首版销量突破20万册,并被翻译成英、法、德、韩、西等文字,受到国内外读者普遍欢迎;《星火燎原全集》、《费孝通全集》等十个项目,获得了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无障碍电影》、《托起明天的太阳·青少年素质教育译丛》等一批面向民族地区、基层农村及特殊群体的项目成果,通过单位免费赠送、全民阅读活动以及农家书屋等形式入校园、入社区、入农村、入牧区,充分体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公益性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