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喜阅指数”透视香港的阅读习惯和风气
2012年6月,一家机构进行了名为“喜阅指数”的阅读调查,可视作为最近香港的阅读面貌做点脚注,反映了在现阶段,功能性和实用性的阅读仍然是香港的阅读主流,但同时,阅读也正在蜕变中。这项调查将阅读定义为:任何报章和杂志以外,并且和学业考试无关的书本。任何从头阅读到尾、或最少阅读十页的书本。“有阅读习惯”与“没有阅读习惯”的定义分别为:在“进行调查前的半年内曾经阅读”、“在进行调查前的半年内完全没有阅读、或表示没有阅读习惯”。调查重点包括: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喜阅指数”(受访者个人对阅读的喜爱程度),以及香港阅读风气指数(受访者对香港整体阅读风气的评价)等。
7月,调查结杲公布。数据显示:香港有阅读习惯的受访者约占60%,而没有阅读习惯的受访者约占40%。“我的喜阅指数”平均数值为4.81,香港阅读风气指数则为4.77。全香港市民平均每周阅读的时间为1.8小时、平均每半年阅读1.9本书。有阅读习惯的香港人,则平均每周阅读3.9小时、平均每人每半年阅读4本书。虽然受访者中认同“看书可以提升自信”和“看书可以提升个人气质”排名靠前,但受访者同时表示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娱乐消闲”。虽然有超过一半受访者认同“看书有助职场发展”,但“增加晋升机会”及“提升社会地位”却是受访者阅读较为次要的原因。由此可见,受访者对读书的看法和读书的原因并不一致。印刷(纸质)书依然是受访者较倾向选择的阅读模式,但同时不能忽视的,是较年轻的受访者对阅读电子书的兴趣。有阅读习惯的年龄层集中在15~44岁。主流阅读口味,例如小说、散文、生活百科、心理、健康、保健、旅游等类图书仍然根深蒂固。调查同时显示,读者阅读层面愈来愈广,而且转变得很快。此外,美学意识逐渐抬头,以视觉元素为主打的生活品味、文化艺术类图书,阅读群体逐渐扩大。[2]
(二)从2012年畅销书榜看阅读实况
上述调查是一些受访香港读者的自我描述及表态,是否能反映整体实情,可进一步以2012年香港主要书店的畅销书榜,用实质的数据相互引证。根据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属下书店(包括三联、中华和商务)的图书零售数据(畅销书榜前20位), 2012年的香港阅读有以下一些特征。
1.2012年缺乏重点或话题书,也没有超级畅销书
在中文前20位排名的图书中,不乏是上一年出版的畅销书,或旧有题目的更新,包括严浩的《严浩特选秘方集》4本;旅游系列更新版3本、《苏民峰2013蛇年运程》、《酸痛拉筋解剖书》、《超值靓汤王》、《正义——一场思辨之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
2.功能性或实用性阅读仍占主流
从畅销书的分类看,医疗、旅游、命理、生活类占有一定的数量,前20位中有12种。其中关于健康类的图书,最受港人喜爱。由内到外,包括食疗偏方、 自然养生法、酸痛拉筋等内容,反映出在大城市生活的现代人的期望和压力。难怪2013年港人对新年来临的第一大愿望是身体健康。无论如何,香港人阅读重视实用,仍是一个主要特征。
3.网络小说或作品令人瞩目
此类作品中较令人瞩目的,如网络作家向西村上春树(笔名)的《一路向西》、《杂文·西》上榜。他的作品在网络广泛流传,后集结出版并改编成电影,带动了图书销售。相比之前香港的网络作品很少能转到正式的商业出版,这已是一次突破,但说是趋势也言之过早,还要看日后能否持续。
4.名家作品较受追捧
李怡出版的几本感悟人生的小品,都有很不错的销路,反映出名家的作品,特别是久未出书的,容易受香港人欢迎。
5. “奇怪地”能上榜的图书
实事求是地说,2012年香港的大部分畅销书,除了《秦始皇最恐怖的遗言》和《正义——一场思辨之旅》几种外,都没有什么惊喜,更可以说是年年大致如此。前者与当年一些事件有关,如香港举行大型的秦始皇展览,带动了阅读的兴趣。《正义——一场思辨之旅》一书,应与口碑相传有关。此书连续两年在香港销得不错(英文版也如此),但作者迈可·桑德尔的新作《钱买不到的东西》却未获同样的垂青。
在畅销书榜中,年年相同的反映着趋势,不同的则显示了个性或特殊性。曾有香港资深出版人以历年书店的销售数字为依据,形容香港的阅读是呈葫芦形:底层最大,属学习、消闲、实用或生活类的阅读;中层较小,是中阶(中端)的文化阅读;上层又变大,是一群高水平高学历者对高阶(高端)、前缘(前沿)图书的追求,包括中文及英文书。这不啻(无疑)是香港的另一阅读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