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卫军 王虹
摘 要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全新的理念,需要全新的工程思维和建设管理机制。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维持城市水文生态指标的自然特征。这需要研究城市的水文机制和生态环境,了解本底指标,采用适当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工程手段。各种不同尺度的雨洪基础设施将与其他市政设施同时存在甚至联合设计施工。海绵城市建设的宗旨不仅仅是满足简单的调蓄指标和绿色设施建设,还要保护其自然特征,充分体现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尊重,改变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在此过程中,“如何做”比“做什么”更加关键,根本在于由理念带动管理,以知识支撑决策,用规范引导技术。
关键词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管理职责;规划协调
作者简介
章卫军,宜水环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由高速发展城镇化带来的洪涝风险和水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政府和百姓日渐关注的问题。十八大以来,治水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家层面,继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提出之后,2015年初印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将水环境、水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目标与技术要求提出了挑战。面对当今中国资源、环境和发展的严峻形势,海绵城市建设已不仅仅是一个工程建设的范畴,也将体现政府管理转型的智慧。
基础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建设目标的明确将决定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的方向、途径和成果。海绵城市这一崭新理念提出之后,必将推动一系列的包括理念、技术和管理体系在内的相关转变。对此,需要了解问题的症结,探究成因和可能的后果,观察、研究和分析是工程规划决策的重要基础。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城市建设以推动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其中对自然水系和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相当复杂。这些问题的减缓或解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建设施工或综合协调问题,它首先依赖于我们对水体生态、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一系列次生影响的深刻认识、准确预测和正确管理。因此,这个过程的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应该侧重于如何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