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 园博园丰富的滨水植物群落
公园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市民游憩的重要空间,对景观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要求。目前国内建设实践的一个明显误区就是过于强调绿地对雨水的吸纳和调蓄,反而忽视了园林绿地原有的功能,造成绿地逐渐退化、植物品种单一、景观效果丧失。例如,目前国内某些城市在改造道路绿化带的过程中,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地引入一些国外的植被品种。这些植被品种耐旱耐涝,可能比较适合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要求,但植株稀疏、绿色体量低且持续时间短,完全达不到道路绿化带的城市景观功能要求。因此,海绵技术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只单纯关注展示海绵效果,忽略园林景观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而是要和园林技术结合,并通过园林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进一步丰富公园绿地的主体功能不受到破坏。
(1)绿色屋顶设计
绿色屋顶也被称为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通过在屋顶设置种植基质(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并在基质上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屋顶上的土壤混和物与植被可起到隔热作用,能减少建筑物的供热和制冷成本达20%以上,同时还能有效吸收水分、净化雨水等。
B馆位于中心湖体的东北侧,是游客从主入口进入园区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建筑,其体量较大、位置重要;因此,海绵技术的引入,要求不能对原有的景观特色造成冲击,同时还要增加新的景观效果。出于海绵技术与景观特色结合的角度,结合建筑自身特点,B馆采用组合式绿色屋顶技术:绿色屋顶设置在地下室的顶板上,最高处高出地面不到4m,绿色屋顶和室外庭院及草坪通过设置边坡在高程上无缝衔接,同时还设置了通过错落有致的植物配置和多种多样的造景形式,包括小品、挑台等,增强了建筑的景观效果;游人可以沿着边坡上设置的步道缓步走上屋顶从高处观赏中心湖面景色,或者直接从屋顶上绕至湖滨亲水空间,从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游憩氛围和景观效果。
绿色屋顶在通过先进防水卷材来防治屋面渗透的同时,还通过采用抗逆性强的草本植被平铺栽植于屋顶绿化结构层上,来加强对雨水的截留、过滤和收集作用。一方面,流过绿色屋顶的部分雨水被植被和土壤吸收,另一方面,其他经过绿色屋顶过滤的雨水通过管道收集进入调蓄水池,并通过雨水泵房进行回用灌溉。
另外,为充分发挥绿色屋顶的景观和海绵功能,根据气候特点和屋面形式,选择适合苏州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考虑太湖常年有六级以上大风,绿色屋顶没有种植大型乔木,主要是采用屋顶草坪和小型乔灌木;考虑到屋面的安全性,选择根系较浅的植物;为了尽量减少对植物的浇灌和维护管理,尽量选择抗旱能力强、不需经常修剪、抗性强的植物(图13)。
图13 B馆绿色屋顶效果图
(2)雨水花园设计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由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园博园中共设置三处雨水花园,总面积约为1200m2,其中一处设置在III区道路交叉口处,该处绿地面积约为540m2,其中约300m2规划为雨水花园。该处雨水花园的汇水范围包括周边的绿地和道路,总汇水面积约为700m2。考虑到汇水面积较小,同时考虑到由于一般溢流口顶部标高需要高于绿地50mm,可能会影响景观效果,因此通过改造下垫面来提供一定的调蓄容积,以达到不需要设置溢流口和排水管的目的。综合考虑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根据计算,下凹深度采用150—200mm,并在下垫面层设置300mm砂砾石时,发生20年一遇最大2小时降雨时所收集的雨水能全部蓄积在雨水花园中不外溢,且在36小时内可完全渗透至地面以下。
另外,考虑到该处雨水花园设置于重要的道路节点处,要表现出层次性的、新颖的景观特点,应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选择功能性植物;为提高对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需要选择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同时,考虑到不同种植区的水淹情况有所不同,将种植区分为蓄水区、缓冲区、边缘区三个分区,水淹状况依次递减,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耐水、耐旱特性(图14)。
图14 雨水花园效果图
(3)植被缓冲带设计
植被缓冲带是位于水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一般被描述为长的、线状的邻近溪流、河流、湖泊、水库等各种水体的植被带,具有保水固土、过滤径流、防浪护堤、改善水文状况、提供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等功能。河流两岸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带可以通过过滤、渗透、吸收、滞留、沉积等河岸带机械、化学和生物功能效应使进入地表和地下水的沉积物、氮、磷、杀虫剂和真菌等减少,同时还能够起到稳固河岸、调节流域微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在园博园的设计中,I区北侧设置了一处临时停车场,主要为开园期间的游客提供临时停车处;由于计划闭园后将其改造为城市建设用地,为避免重复投资,该临时停车场采用了不透水的混凝土地面。相关研究表明,停车场雨水径流中带有较多的污染物质,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油污等,如果直接进入水体,将对园博园内部的水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在I区临时停车场西侧的定向河河岸滨水区设计了约3800m2的植被缓冲带。通过在停车场设置地面排水沟等方式,将部分停车场的雨水引入植被缓冲带。该植被缓冲带的长度为153m,宽度为18—36m,坡度为4%—6%。为防止雨水冲刷植被层,进入缓冲带前,采用40cm宽的碎石消能渠整流消能。在碎石消能渠内满填碎石,粒径为30—40mm。另外,为进一步提高地表雨水径流的处理效果,在净化区靠近常水位处,设置生物滞留带,对入水前的雨水进行强化处理。停车场雨水经过植被缓冲带减量、降速、净化处理后,再排入园区水体。
植被缓冲带优先选择耐冲刷、耐浸渍的植被,同时合理搭配观赏性植物,以确保景观效果。例如,植被缓冲带中搭配耐水湿乔木、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等(图15)。
图15 植被缓冲带效果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