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_中国儒学导论
《仪礼》十七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古代祭祀和日常生活中区别尊卑上下从而维护宗法—社会秩序的仪节制度记载。
现存《士冠礼第一》,为男子二十岁举行成年礼时的仪式、致辞等。
《士婚礼第二》,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整个婚姻过程的礼节仪式。如“纳采,用雁。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使者玄端至。摈者出请事,入告。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纳徵,玄束帛,俪皮,如纳吉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徵礼。”“期,初昏,陈三鼎于寝门外东方,北面,北上。”
《仪礼》中“仪”(形式)重于“礼”(内容),这似乎是虚伪的。但人类生活的某些阶段,却需要一种人为的“时空分隔”以完成绝对必要的“社会心理调适”。(www.guayunfan.com)当婴儿呱呱坠地,就进入了社会的大环境中,成为社会的人,被文化和习俗支配着,每个民族对孩子初生都有约定的礼仪。新寨哈尼族婴儿出生后为了祛邪免灾,健康成长,都要在村中认一个较能干、强壮的干爹作为“保护神”,一般来说,第一个来看望新生儿的成年男子就被认为干爹。另一种认干爹是孩子多病,由孩子的亲属在村中小沟上搭一座小桥,意为让婴儿平安少病,同时也象征着孩子将来能少走一些坎坷,多一些坦途。
沐邑村的白族婴儿出生都要在家门上挂上一醒目标志,告诉村中人家中有喜事来临,已添丁口。
兴蒙乡的蒙古族则是等到孩子满百日或周岁时过“百日关”,百日关较为复杂,不懂事的孩子在长辈们的折腾下往往会表现出不耐烦的对抗情绪,总要哭闹一阵才罢休。
成丁礼(成年礼)也是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中必须履行的人生礼仪,水槽村的瑶族称成年礼为“度戒”,仪式较为复杂,还要布置专门的道具和布景。普米族的成丁礼较为热闹和隆重,以穿衣仪式为主,穿上成年人服装的少年转成了“大人”的样子。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大人们会通过一些仪式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如狩猎、把犁等。
婚礼是人生最重要的仪礼之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婚礼五光十色,充满情趣。在人类社会进入世纪之交的时刻,云南少数民族婚礼在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同时,或多或少融入了现代文化的成分。透过云南少数民族婚礼那一幕幕隆重热闹的场面,我们可以窥见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
少数民族青年或多或少受城市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服装热爱程度似乎没有对变化无穷的汉装那样备受青睐,大多数少数民族结婚不愿意穿本民族服装却穿上了现代的时装;有的少数民族仍恪守传统,穿上色彩鲜艳的本民族服装,增加喜庆的气氛。
纳家营的大多数回族认为,结婚是真主的旨意,是夫妻双方自己的事情,只要夫妻感情成熟,就可以结婚,而婚礼必须由阿訇主持才被人们认可,结婚证只是一张纸,没有伊斯兰教的仪式庄严、神圣。在纳家营回族村中,伊斯兰教法的约束和影响力从某些方面超过了《婚姻法》的力量。但是从择偶到结婚整个复杂的过程,又承袭了汉族传统婚姻的方式,其中,包括说亲、认亲、看亲、定亲等程序,缺一不可,尤其是说亲这一环节,更是不可少的,没有明媒说亲,婚姻就不体面,既使婚礼举行得再豪华都不能弥补这一缺憾。纳家营的回族婚礼请客一般不发请柬,只是口头通知几个热心的婆姨,她们便会挨家挨户、尽心尽职地义务完成好通信任务。如遇家中无人,他们就用粉笔在大门上写上:某某家的老几哪天结婚。该户人家到时一定会带上礼金准时赴宴。
纳家营的婚宴是流水席。一般是吃上下午两顿,少则四五百桌,多则上千桌,每一巡客人落座后,十多二十分钟就解决饭局,只有特殊客人到时新人才来到桌前以茶代酒敬一下,普通亲友就由一少女站在桌前专门负责盛饭、分菜、加汤,吃不完的、无汤水的荤菜则按人头分装在小塑料袋中,一人一份让各自带走。如果一个陌生人来到这里,肯定会以为村子在吃会议伙食而不是举行婚宴,没有杯盘狼藉、脸红筋胀的场面。客人都是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吃饭,静悄悄地离去。
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双江镇高平村彝族结婚,除新娘的母亲仍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外,新人都穿汉装,但在拜堂时仍披红挂绿,喜气洋洋。在接亲过程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由新郎给新娘母亲、伴娘及新娘各一份礼钱,数额为几十至几百元不等。如果给得太少,新娘就接不走。给钱时双方可以讨价还价。收了钱后,新娘则由新郎的亲表兄弟或伴郎背进村。婚宴后,参加婚礼的年轻人都拥进新房唱卡拉OK,老人们在院子里跳大三弦,这时,新郎新娘好像被大家遗忘掉,无事可做,自己在一旁反而成了观众。最奇特的是,夜深后新娘的女伴们仍不离去,而是几个女孩挤在新床上蒙头大睡,新郎只有到弟兄们的房间去过夜,三天后,新郎新娘才能同房。高平村的彝族没有“入洞房”的概念和仪式。
剑川县下沐邑村白族的婚礼相比起来就较为规范,在婚礼的第一项议程中就是向双方家族的长者三鞠躬敬拜老人,婚宴开始时也是首先由新娘向“老人客”一一敬酒,尊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在这个白族村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这个白族村的经济水平较高,所以,嫁妆也较为丰厚,除了家具、床上用品外,各种家用电器也是应有尽有。同时,还有一份特殊的嫁妆——一个火盆、一把松明、两块栗炭,外加一双铜筷,意为香火不断,日子红红火火,不用为吃而发愁。
都章村的水族结婚成了村中的节庆,年轻人都跟着新郎去接亲,老人、孩子都打扮一新,早早在村口等着看新娘。新郎把新娘接在新郎家的门口后不能马上进家,必须在门外等到晚上9点才可以进新房。这一习俗村中无人说得清是为什么,但是大家都心悦诚服地遵循着这一风俗。
茶腊社怒族的婚礼可谓“中西合璧”。大多数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人,婚礼先在教堂举行,然后再回到村中按传统仪式完婚。这里的男青年已不再穿本民族的服装,非常喜欢军用迷彩服,结婚时穿上一件迷彩服可神气了。婚宴后,村中男女老少围在新郎家门前跳起传统的结婚舞。
纳西族的女孩是个宝,纳西族有重女轻男的倾向,所以,女孩结婚,娘家非常重视,不仅要备足备够嫁妆,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和婚宴。搬运嫁妆的队伍往往有数十人之多。纳西族结婚要有两个小纱童相伴,新娘到新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两个可爱的小纱童发红包。纱童往往要找健康漂亮的小孩,新人的父母希望他们以后生的小孩也和小纱童一样可爱。
南段老寨拉祜族的经济水平较低,结婚仪式较隆重,但婚宴和嫁妆却非常简单,在其他民族看来较为简单的几样菜,对于南段老寨的拉祜族来说已经是上等佳肴了。从他们新房的一角可以看出他们生活水平的情况,除了有一套质量不高的被盖和一床腈纶毯子外,几乎没有更多的家什。随着公路的修通、经济的发展,过不了几年,南段老寨的婚礼形式也将会向城市靠拢。
坐落在落水村的普米族,婚姻形式仍部分保存着走婚制,但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人崇尚一夫一妻制,他们的婚礼很隆重,婚礼服饰也相当考究,新娘新郎的服装加上各种饰品价值分别都上千元,有的更昂贵,能达到上万元。普米族的婚宴也是流水席,但因喝酒和敬酒,时间相对长了许多。
水槽村的瑶族非常喜欢自己手工染织的服装,新郎新娘都穿着本民族的服装,婚宴开始后,新郎及男伴、新娘及女伴分别站在屋内外对歌,对歌仪式把婚礼推向高潮,对输者罚酒三杯。瑶族婚宴至今仍遵循“长桌席”的传统,全村人都来祝贺和参与,婚宴用的小桌子和凳子都是村民们从家中拿来的。
倮别新寨的哈尼族新郎新娘,结婚仪式上还保持着一个古老的传统——向村中长老跪拜,老人对年轻人进行道德说教并送礼金给新人。倮别新寨还有一个传统,每年大年初二,新寨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带着礼物回娘家省亲。这天,村里非常热闹,许多人会站在村口寨头看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妇们归来,并比较着谁带回娘家的礼物又多又好。
户撒乡的阿昌族、水沟洼村的满族、勐丹村的德昂族、百花岭村的傈僳族等调查点的婚礼都保存着较传统的仪式,但是从嫁妆到婚礼服饰都有了一些现代化的色彩。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少数民族婚礼中越来越明显。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大。先进的方面总会对落后的方面起到同化作用,服装亦然,婚嫁亦然。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照高档的婚纱照,旅游结婚也将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所接受。[1]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_中国儒学导论
《仪礼》十七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古代祭祀和日常生活中区别尊卑上下从而维护宗法—社会秩序的仪节制度记载。
现存《士冠礼第一》,为男子二十岁举行成年礼时的仪式、致辞等。
《士婚礼第二》,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整个婚姻过程的礼节仪式。如“纳采,用雁。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使者玄端至。摈者出请事,入告。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纳徵,玄束帛,俪皮,如纳吉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徵礼。”“期,初昏,陈三鼎于寝门外东方,北面,北上。”
《仪礼》中“仪”(形式)重于“礼”(内容),这似乎是虚伪的。但人类生活的某些阶段,却需要一种人为的“时空分隔”以完成绝对必要的“社会心理调适”。(www.guayunfan.com)当婴儿呱呱坠地,就进入了社会的大环境中,成为社会的人,被文化和习俗支配着,每个民族对孩子初生都有约定的礼仪。新寨哈尼族婴儿出生后为了祛邪免灾,健康成长,都要在村中认一个较能干、强壮的干爹作为“保护神”,一般来说,第一个来看望新生儿的成年男子就被认为干爹。另一种认干爹是孩子多病,由孩子的亲属在村中小沟上搭一座小桥,意为让婴儿平安少病,同时也象征着孩子将来能少走一些坎坷,多一些坦途。
沐邑村的白族婴儿出生都要在家门上挂上一醒目标志,告诉村中人家中有喜事来临,已添丁口。
兴蒙乡的蒙古族则是等到孩子满百日或周岁时过“百日关”,百日关较为复杂,不懂事的孩子在长辈们的折腾下往往会表现出不耐烦的对抗情绪,总要哭闹一阵才罢休。
成丁礼(成年礼)也是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中必须履行的人生礼仪,水槽村的瑶族称成年礼为“度戒”,仪式较为复杂,还要布置专门的道具和布景。普米族的成丁礼较为热闹和隆重,以穿衣仪式为主,穿上成年人服装的少年转成了“大人”的样子。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大人们会通过一些仪式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如狩猎、把犁等。
婚礼是人生最重要的仪礼之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婚礼五光十色,充满情趣。在人类社会进入世纪之交的时刻,云南少数民族婚礼在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同时,或多或少融入了现代文化的成分。透过云南少数民族婚礼那一幕幕隆重热闹的场面,我们可以窥见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
少数民族青年或多或少受城市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服装热爱程度似乎没有对变化无穷的汉装那样备受青睐,大多数少数民族结婚不愿意穿本民族服装却穿上了现代的时装;有的少数民族仍恪守传统,穿上色彩鲜艳的本民族服装,增加喜庆的气氛。
纳家营的大多数回族认为,结婚是真主的旨意,是夫妻双方自己的事情,只要夫妻感情成熟,就可以结婚,而婚礼必须由阿訇主持才被人们认可,结婚证只是一张纸,没有伊斯兰教的仪式庄严、神圣。在纳家营回族村中,伊斯兰教法的约束和影响力从某些方面超过了《婚姻法》的力量。但是从择偶到结婚整个复杂的过程,又承袭了汉族传统婚姻的方式,其中,包括说亲、认亲、看亲、定亲等程序,缺一不可,尤其是说亲这一环节,更是不可少的,没有明媒说亲,婚姻就不体面,既使婚礼举行得再豪华都不能弥补这一缺憾。纳家营的回族婚礼请客一般不发请柬,只是口头通知几个热心的婆姨,她们便会挨家挨户、尽心尽职地义务完成好通信任务。如遇家中无人,他们就用粉笔在大门上写上:某某家的老几哪天结婚。该户人家到时一定会带上礼金准时赴宴。
纳家营的婚宴是流水席。一般是吃上下午两顿,少则四五百桌,多则上千桌,每一巡客人落座后,十多二十分钟就解决饭局,只有特殊客人到时新人才来到桌前以茶代酒敬一下,普通亲友就由一少女站在桌前专门负责盛饭、分菜、加汤,吃不完的、无汤水的荤菜则按人头分装在小塑料袋中,一人一份让各自带走。如果一个陌生人来到这里,肯定会以为村子在吃会议伙食而不是举行婚宴,没有杯盘狼藉、脸红筋胀的场面。客人都是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吃饭,静悄悄地离去。
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双江镇高平村彝族结婚,除新娘的母亲仍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外,新人都穿汉装,但在拜堂时仍披红挂绿,喜气洋洋。在接亲过程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由新郎给新娘母亲、伴娘及新娘各一份礼钱,数额为几十至几百元不等。如果给得太少,新娘就接不走。给钱时双方可以讨价还价。收了钱后,新娘则由新郎的亲表兄弟或伴郎背进村。婚宴后,参加婚礼的年轻人都拥进新房唱卡拉OK,老人们在院子里跳大三弦,这时,新郎新娘好像被大家遗忘掉,无事可做,自己在一旁反而成了观众。最奇特的是,夜深后新娘的女伴们仍不离去,而是几个女孩挤在新床上蒙头大睡,新郎只有到弟兄们的房间去过夜,三天后,新郎新娘才能同房。高平村的彝族没有“入洞房”的概念和仪式。
剑川县下沐邑村白族的婚礼相比起来就较为规范,在婚礼的第一项议程中就是向双方家族的长者三鞠躬敬拜老人,婚宴开始时也是首先由新娘向“老人客”一一敬酒,尊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在这个白族村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这个白族村的经济水平较高,所以,嫁妆也较为丰厚,除了家具、床上用品外,各种家用电器也是应有尽有。同时,还有一份特殊的嫁妆——一个火盆、一把松明、两块栗炭,外加一双铜筷,意为香火不断,日子红红火火,不用为吃而发愁。
都章村的水族结婚成了村中的节庆,年轻人都跟着新郎去接亲,老人、孩子都打扮一新,早早在村口等着看新娘。新郎把新娘接在新郎家的门口后不能马上进家,必须在门外等到晚上9点才可以进新房。这一习俗村中无人说得清是为什么,但是大家都心悦诚服地遵循着这一风俗。
茶腊社怒族的婚礼可谓“中西合璧”。大多数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人,婚礼先在教堂举行,然后再回到村中按传统仪式完婚。这里的男青年已不再穿本民族的服装,非常喜欢军用迷彩服,结婚时穿上一件迷彩服可神气了。婚宴后,村中男女老少围在新郎家门前跳起传统的结婚舞。
纳西族的女孩是个宝,纳西族有重女轻男的倾向,所以,女孩结婚,娘家非常重视,不仅要备足备够嫁妆,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和婚宴。搬运嫁妆的队伍往往有数十人之多。纳西族结婚要有两个小纱童相伴,新娘到新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两个可爱的小纱童发红包。纱童往往要找健康漂亮的小孩,新人的父母希望他们以后生的小孩也和小纱童一样可爱。
南段老寨拉祜族的经济水平较低,结婚仪式较隆重,但婚宴和嫁妆却非常简单,在其他民族看来较为简单的几样菜,对于南段老寨的拉祜族来说已经是上等佳肴了。从他们新房的一角可以看出他们生活水平的情况,除了有一套质量不高的被盖和一床腈纶毯子外,几乎没有更多的家什。随着公路的修通、经济的发展,过不了几年,南段老寨的婚礼形式也将会向城市靠拢。
坐落在落水村的普米族,婚姻形式仍部分保存着走婚制,但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人崇尚一夫一妻制,他们的婚礼很隆重,婚礼服饰也相当考究,新娘新郎的服装加上各种饰品价值分别都上千元,有的更昂贵,能达到上万元。普米族的婚宴也是流水席,但因喝酒和敬酒,时间相对长了许多。
水槽村的瑶族非常喜欢自己手工染织的服装,新郎新娘都穿着本民族的服装,婚宴开始后,新郎及男伴、新娘及女伴分别站在屋内外对歌,对歌仪式把婚礼推向高潮,对输者罚酒三杯。瑶族婚宴至今仍遵循“长桌席”的传统,全村人都来祝贺和参与,婚宴用的小桌子和凳子都是村民们从家中拿来的。
倮别新寨的哈尼族新郎新娘,结婚仪式上还保持着一个古老的传统——向村中长老跪拜,老人对年轻人进行道德说教并送礼金给新人。倮别新寨还有一个传统,每年大年初二,新寨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带着礼物回娘家省亲。这天,村里非常热闹,许多人会站在村口寨头看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妇们归来,并比较着谁带回娘家的礼物又多又好。
户撒乡的阿昌族、水沟洼村的满族、勐丹村的德昂族、百花岭村的傈僳族等调查点的婚礼都保存着较传统的仪式,但是从嫁妆到婚礼服饰都有了一些现代化的色彩。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少数民族婚礼中越来越明显。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大。先进的方面总会对落后的方面起到同化作用,服装亦然,婚嫁亦然。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照高档的婚纱照,旅游结婚也将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所接受。[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