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_
友情在苏轼的生命中从来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新的朋友圈子一旦形成,再艰难的生活也有了光彩,更何况还有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令患难之中的苏轼倍感人间真情的温暖。
范缜、张方平、司马光、李常等,尽管都因与苏轼来往密切受到过罚铜处分,却依然关心着苏轼,时常书信通问,李常更是利用调任之便,四年之中,两次绕道前往黄州看望。
钱塘主簿陈师仲在“乌台诗案”中也曾因“偶有相关及者”而受到株连,但他丝毫“不以前事介意”,一再主动给苏轼写信,平时所作诗文,“十常四五”提及苏轼兄弟,苏轼油然感叹道:“何相爱之深也。”而且,他敢于“犯众人之所忌”(《答陈师仲主簿书》),热心地收集苏轼的诗文,并将密州、徐州时期的作品,分别编为《超然》、《黄楼》二集。
杭州故人王复、张弼、辨才、无择等,每每谈及苏轼总是饱含深情,面向黄州所在的西方怅然眺望,对曾经有过、可能还会有的政治迫害毫不畏惧。他们相约凑钱,雇请专人,一年两次前往黄州探望苏轼,给他捎去杭州特产,令苏轼十分感动。在《杭州故人信至齐安》一诗中,他写道:(www.guayunfan.com)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
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
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
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
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
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
相期结书社,未怕供诗帐。
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
(江涨,杭州桥名。)
黄庭坚、秦观等人也依然如故,“独喜见誉”(《答李端叔书》),逢人便要称说苏轼。在他们影响下,李之仪、李方叔等一批人,纷纷给苏轼写信,寄赠诗文,希望有幸列于门下。
因受苏轼牵连远谪广西宾州的王巩,虽然“流落荒服,亲爱阻隔”,却并不因此而与苏轼疏远,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一向生活奢华,骤然之间贬居穷乡僻壤,自然十分难受,但他“能以道自遣,无丝发蒂芥”,表现出十分可贵的品格。对于王巩的遭遇,苏轼深感歉疚,“每念至此,觉心肺间便有汤火芒刺”,因此也就对他分外关心,事无巨细,谆谆告诫。他一再提醒王巩,不可像寻常之人,于失意无聊中以声色自遣,一定要“深自爱重”,还将自己经过实践认为行之有效的养生术传授给王巩,帮助他面对因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所引起的种种不适应。他说:
如君美材多文,忠孝天禀,但不至死,必有用于时。
——《与王定国》
在这种艰难的时刻,能够顽强地活下去便是最大的胜利。鉴于王巩性喜奢华,他又劝诫道:
须少俭啬,勿轻用钱财。一是远地,恐万一阙乏不继。二是灾难中节用自贬,亦是消厄致福之一端。
——同上
可谓关怀备至。元丰六年,王巩遇赦北归,绕道来到黄州与苏轼相见。随行有一位侍妾名叫柔奴,眉目媚丽,歌喉美妙,从小生长在京师。王巩南迁,家属都留在南都岳父张方平家,柔奴毅然陪同前往。三年来与王巩同甘共苦,无怨无悔。来到黄州后,苏轼问她:
“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柔奴回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十分敬佩这位品格超凡的女子,感激她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密友王巩的照顾与慰藉,热情地写词歌颂: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还有一位二十年前结识的老友马正卿,也是个行事奇异的性情中人。他曾在太学为官,因为性情耿直,学生不喜,同事忌恨。一天,苏轼去他寓所拜访不遇,久等不至,百无聊赖之际,信手拿起笔来在墙壁上写下杜甫的《秋雨叹》,掷笔而去。诗歌吟咏在秋雨中与百草一同烂死的决明草,比喻功业难成的书生,寄慨遥深。苏轼写时无意,马正卿读时却有心,第二天便辞官告归,白首穷饿,终身不再出仕。听说苏轼遭祸贬居,千里迢迢赶到黄州与他同甘共苦。说起这位朋友,苏轼格外动情:
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
我今反累君,借耕辍兹田。
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东坡八首》其八
诗歌虽然语含戏谑,却是情深意长,这种不与世态炎凉同步,不随穷达贵贱变迁的真实的友情,恰似寒夜的灯火,暖人心怀。
此外,杨绘、王适、参寥等也先后来到黄州探望苏轼,参寥更是一住期年,给苏轼的贬居生活带来无限欢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