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初入庐山

苏轼:初入庐山

时间:2023-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初入庐山,苏轼便与参寥约定,此行决不作诗。不过既已破戒,也就不必守约,面对这奇诡变幻的美景,苏轼又脱口吟道: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走在幽峭的山林间,欣赏着奇丽多变的景色,苏轼心中蓄满了惊叹与喜悦。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其时已近黄昏,落日斜射,水雾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苏轼不禁对造化的神奇发出阵阵惊叹。

初入庐山,走在幽峭的山林间,欣赏着奇丽多变的景色,苏轼心中蓄满了惊叹与喜悦_

九江别过陈慥,又有老友刘恕的弟弟刘格前来迎接,陪同苏轼、参寥往游庐山。

庐山位于浔阳县东三十二里处,层峦耸秀,高入云霄,缕缕白云缠绕在山腰,恍如仙境一般飘渺。而它之所以饮誉古今,令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不仅由于秀丽的自然景色,更由于它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古刹林立,先贤遗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数不胜数,仅是庐山的得名,便充满了传奇色彩。庐山原名鄣山,传说殷周时代,匡裕“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托室崖岫,即岩成馆”(东晋·慧远《庐山记略》),在这里隐居修炼,羽化成仙,只留下空空如也的草庐。此后,人们便将此山称为庐山,又名匡庐。宋初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又改称康山。唐代诗人钱起在游过庐山之后,深有感触地写道: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www.guayunfan.com)写尽了庐山的高峻与神秘。

四月二十四日一早,苏轼一行即由南麓正面上山,但见奇峰异石,山谷秀美。幽静翠绿的山径中,凉爽的山风划过树丛,清晨的阳光从绿叶交错的缝隙洒落,在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留下一个个斑驳的光点。周围一片静谧,只偶尔传来一两声鸟鸣,更显出山中的幽静,蜿蜒的涧水随山势曲折,潺潺的水声随处可闻。山中的景色奇幻而富于变化:时而是苍翠深谷,时而是峭壁陡崖,时而是缓坡绿地……景随形换,不可胜记,令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如此胜境,确实是造物主的名篇杰作,绝非人类的语言所能描述。因此,初入庐山,苏轼便与参寥约定,此行决不作诗。

奇怪的是,不知何时,苏轼到来的消息早已传遍庐山上下,所到之处,山中僧俗纷纷奔走相告,兴奋地传说:“苏子瞻来了!苏子瞻来了!”此情此景,令苏轼既高兴又诧异,不觉吟成一绝: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初入庐山三首》之一

诗刚出口,忽然想起与参寥的约定,又不免一番自嘲。不过既已破戒,也就不必守约,面对这奇诡变幻的美景,苏轼又脱口吟道: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初入庐山三首》之一

神奇美丽的庐山兀然耸立在云雾之中,瞬息万变,飘渺难测,就像一位高傲的丽人,初次见面,决不肯与人随意亲近,若想认识她的本来面貌,恐怕必须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诗歌强调亲身的实践与反复的接触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了苏轼在认识论上的见解。

走在幽峭的山林间,欣赏着奇丽多变的景色,苏轼心中蓄满了惊叹与喜悦。多少年的向往,多少次的神游,他简直不敢相信这云霞,这雾霭,这满眼的层峦叠嶂,竟已如此真实地出现在他的周围,不再是虚幻的梦想: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初入庐山三首》之一

这天刚好有朋友给他寄来亡友陈舜俞所作的《庐山记》,该书“考据精核”,“泓泉块石,具载不遗”(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提要·庐山记》)。苏轼兴致勃勃,边走边读。其中谈到前人题咏庐山瀑布的诗篇,李白那首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自然是雄视千古的佳构: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俊逸飞扬,气象宏阔,以出人意表的夸张与想象生动地再现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观,带给人力与美的双重享受。然而,中唐徐凝的《庐山瀑布》一诗则较为平常: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认为,这首诗歌既无气魄,又无想象,将飞崖直下,势不可挡的瀑流写得轻飘无力,毫无生气,读罢全诗不由笑出声来。平心而论,苏轼这番评价近于偏激,徐凝的诗虽不能与李白相比,但也算不得“恶诗”,“白练”“青山”色泽明艳,“界破”一词也颇有力度,《全唐诗话》曾记载,白居易激赏此诗。出于自身的偏见,苏轼认为白居易绝不至于如此缺乏眼光,这段记载十有八九是伪造的。想到这里,苏轼不由加快了脚步,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观赏这神往已久的庐山瀑布。

几个人穿云度雾,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开先寺,寺中住持早已闻讯,带着大小僧众在寺前迎候,当下请入寺中喝茶休息。

开先寺位于五老峰下,原为南唐中主李璟年少时的读书堂,在他即位之后,下诏改建为寺庙。因为历史悠久,寺内古木参天,楼台掩映,著名的庐山瀑布水即在寺外不远处,坐在寺中,就能听到飞瀑直泻的轰鸣。苏轼等人在寺中稍坐片刻,便在住持和尚的陪同下前往观赏。

迤逦前行,水流的声音越来越响,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至,山路也为之震动。转过一个山坡,清凉的水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陡然清晰,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飞腾跳跃的白龙,真似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珠飞玉溅,撞击在嵯峨的岩石上,飞出一片片蒙蒙的水雾,声势夺人。其时已近黄昏,落日斜射,水雾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苏轼不禁对造化的神奇发出阵阵惊叹。这飞悬三百余丈的瀑流,下注深谷,汇成大龙潭,潭水深碧,天光云影缓缓地摇荡,构成极其迷幻的图景,苏轼油然想起了传说中那位可以自由地往来于水中的仙人琴高,多么希望能手持白莲,跟随在他身后,骑一尾金色的鲤鱼,没入这幽深碧绿的潭水之中,到龙王的水晶宝殿去遨游。

天色渐晚,苏轼一行告别开先寺继续前行,住持和尚请求留诗,苏轼想起白天读到的徐凝的诗歌,再与刚才所见的实景比照,更觉俗不可耐,诙谐幽默的诗人随即口占一绝: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他们乘着月色匆匆赶路,来到甘泉口西面的圆通山,山南有一座圆通禅院,是父亲苏洵的旧游之地。父亲当年游历庐山,曾在这里住过一些日子,与当时的住持居讷长老结识。居讷长老是皇祐年间有名的高僧,京城新建净因禅院,屡次请他前往主持寺务,但长老以目疾坚辞,终老此地。苏轼小时候,父亲每每提起这次庐山旧游,必定谈到居讷长老,对长老的修为极口称赞。这天晚上,苏轼一行人便住在圆通禅院,现任住持可仙禅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院中还有一位名叫宣逮的川籍老僧,与苏洵熟识,当年苏洵与居讷长老清谈游赏时,宣逮一直侍奉在侧。夜间闲坐谈天,听宣逮老和尚娓娓叙说先父遗事,苏轼心中百感交集。适逢父亲去世十八周年忌日,苏轼斋戒沐浴,手书《宝积菩萨献盖颂佛偈》一则,并彩幡一对捐给禅院,为父亲祈求冥福。

第二天,苏轼又马不停蹄地游赏了几处名胜,因为急着去筠州探望苏辙,便匆匆下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