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_
好山好水之中,政务清明,百姓拥戴,宾客盈门,士林爱重,尽管仍然与当政者相忤,人生路上仍然有许多矛盾与苦闷,也少不了牢骚和感叹,对于苏轼来说,徐州的生活还是比较顺心遂意的。元丰二年二月,同乡张师厚赴京赶考,路过徐州,其时庭中杏花盛开,月下置酒与客共饮,又有相从问学的两位州学生王适、王遹(yù)在花间吹箫助兴,苏轼倚声而歌: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www.guayunfan.com)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唯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落叶栖残红。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诗歌清新超逸,先写月下杏花,继写花间饮酒,最后四句词义凄婉,情调落寞,深恐洞箫声断,月落杯空,风恶花残,好景不长,正是当时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在诗人思想上的曲折反映。而这时天边的雷声已经隐隐响起,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临行的这一天,他骑马出城,发现城门内外,官道两旁,已经密密麻麻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父老乡亲。歌管凄咽,哀声一片。人们争相拦马拉缰,苦苦挽留这位贤良的知州不要离去。此情此景,令苏轼深深感动,其实,他又何尝不同样充满依恋。三年来,他与徐州人民一起斗洪水,筑长堤,建黄楼,抗春旱,又以自己的才气学问,结识了不少诗人名士,这片土地洒下了他的汗水,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欢歌!他喜欢这里的山水,喜欢这里淳朴的民风,多么希望能买田泗水,终老此地啊!然而,朝命难违,他不得不起程了。乡亲们含着眼泪,献上鲜花,洗盏呈酒,为苏轼请寿,以古老的仪式表达他们深深的眷恋和祝福。他们说:
“前年如果不是您的话,我们早已变成水里的鱼鳖。”
他们衷心感谢苏轼带领他们战胜洪水,保全了生命、子孙和家园。
父老何自来,花枝袅长红。
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
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
然而,苏轼却不肯居功,他答谢乡亲们:
举鞭谢父老,正坐使君穷。(坐,因为。)
穷人命份恶,所向招灾凶。
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之二
苏轼跃马前行,回首之际,徐州城已消失在漠漠春阴之中,他的心却依然弥漫着离愁别绪。立马道旁,他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奔腾的汴河水,诗潮汹涌:
古汴从西来,迎我向南京。
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
暂别复还见,依然有余情。
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
过我黄楼下,朱栏照飞甍(méng,栋梁,屋脊)。
可怜洪(百步洪)上石,谁听月中声。
——同上之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