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_
苏轼从常、润二州赈灾归来,已是熙宁七年的六月,知州陈襄(字述古)即将离任。几年来,他们两人不仅政见相同,处理州中大小事务配合默契,而且情趣相投,经常在湖光山色之中诗词吟唱,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友情,如今分别,依依难舍。在一连串告别与饯别的歌筵酒席上,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惜别的词作: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www.guayunfan.com)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凤凰山上的有美堂,他们曾在这里留下过多少美好的回忆,今天重来,滋味却已不同于往日。苏轼凭栏远眺,但见湖山绵延,千里不绝,美不胜收。他由衷地赞叹道:东南山水之美确实是首屈一指啊!良辰美景应该与知心的好友共赏,可是陈襄很快就要离去,难言的悲凄在苏轼心头涌起,他不禁连声追问:太守,您何时才能重回此地?然而,世事难料,身不由己,陈襄也难以作答,唯有默默无言,狂饮痛醉!留恋之情令他们久久不忍离去。白天过去,夜幕降临,附近繁华的沙河塘里华灯初上,别有一番动人的景致。歌台舞榭,管乐声声,夜风中是谁在演唱《水调歌头》?歌声悠扬而又哀婉,不由人不暗自垂泪。在伤感的对饮中时光悄然流逝,沙河塘的热闹渐渐地过去。夜已深,风已静,他们也将散席归去。此时万籁俱寂,钱塘江上,水月交辉,宛如一江碧色的琉璃,晶莹澄澈。人事代谢,稍纵即逝,只有自然长存,永恒不变。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
今日谩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
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菩萨蛮·西湖送述古》
美丽的西湖,是他们无数次携手畅游的地方,此时此刻,为什么显得如此凄凉?秋风萧瑟,秋雨淅沥。不过,这倒是挽留行人的最好理由。可是一想到今天的停留终究只是徒然,明天的离别依然不可避免,诗人就禁不住愁肠百结。送别的酒席上,歌女们婉转哀歌,泣不成声,颗颗泪珠洒入长河。多情的歌女啊,请不要再悲啼,城郊已挤满了扶老携幼、夹道相送的杭州百姓,他们为贤良的知州离去而洒的泪水,已经使河水溢出了堤岸。
所有的不舍,所有的依恋,所有惜别的泪水,都无法改变别离的事实。那个令人伤感的时刻终于来临!陈襄启程离杭,苏轼一直追送到杭州东北的临平,舟中相别,无限怅惘: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南乡子·送述古》
握别船头,诗人不禁回首远眺,他的目光越过纵横丛错的群山,凝视着远方隐约呈现的杭州城。陈襄走了,几年来甘苦与共的好友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在苏轼的心头涌起。在他寂寞的眼中,那座繁华热闹、曾带给他无限欢愉的美丽城市,此时此刻,显得无比凄凉、无比冷落。生而为人,有谁能超越情感的支配和折磨?有谁能像临平山上亭亭兀立的古塔,迎来送往,淡然俯视人间的离合与悲欢?词的下片,诗人设想离别之后,彼此孤单寂寞的情形,进一步表现依依惜别的深情:今夜我将独自归去,晚风凄清,新寒似水,难以成眠;而您,在相反的方向,在渐渐远去的另一条船上,也一定孤灯独对,离愁满怀,动情处,珠泪盈眶,晶莹闪亮。
这一系列送别陈襄的词作,写得情深意切,荡气回肠,语言明净,意境鲜明。尽管此时苏轼留意词的创作还不过两三年,但是,与传统不太相同的新倾向已经隐然可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