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画扇的感受

苏轼画扇的感受

时间:2023-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总是极为慎重地处理民间诉讼,尽可能做到国法与人情两相兼顾_除了解决救灾驱疫这类迫在眉睫的问题,除了主持治水浚河这类轰轰烈烈的大事,作为一州之守,苏轼每天还需处理诸如征税判案等日常事务。苏轼总是极为慎重地处理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民间诉讼,怀着一颗充满仁爱与慈悲的心,他希望尽可能做到国法与人情两相兼顾。苏轼忙命手下吏卒将被告传入公堂,当庭对证。苏轼听罢,不禁心生怜悯。

苏轼总是极为慎重地处理民间诉讼,尽可能做到国法与人情两相兼顾_

除了解决救灾驱疫这类迫在眉睫的问题,除了主持治水浚河这类轰轰烈烈的大事,作为一州之守,苏轼每天还需处理诸如征税判案等日常事务。这些事务虽说十分琐细繁杂,可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来说,一旦问簿公堂,则犹如站在了人生的三岔路口,升沉起落,何去何从,全在执法者的一念之间。因此,就像当年送长子苏迈的《迈砚铭》中所说:“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轼总是极为慎重地处理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民间诉讼,怀着一颗充满仁爱与慈悲的心,他希望尽可能做到国法与人情两相兼顾。

一天,苏轼刚从筑堤工地回到衙门,便遇上一件债务纠纷案。被告是个专以制扇为业的小商人,年前曾向一位绸缎商赊去一批绫绢,价值二万贯钱,原来说好三个月内一定还清,可是眼看一年过去,仍是分文未偿。绸缎商愤愤不平地说:

“小人只是小本生意,一分一厘挣来也很不容易,加上水旱相继,生意更不好作,现在小店连周转都有了问题,指望收了这两万银钱养家糊口。恳请知府老爷一定要为小民做主。”

苏轼忙命手下吏卒将被告传入公堂,当庭对证。这被告原是个奉法守纪的老实人,第一次惹了官司,吓得脸色发白,浑身抖个不停,跪在堂前一个劲地磕头,没有一丝抵赖,完全承认原告所说都是事实,他战战兢兢地说:(www.guayunfan.com)“小人并非想要赖账,实在是家门不幸。年初父亲染病亡故,求医问药,治丧埋葬,欠下一身债务,不想自春入夏以来,又一直久雨不晴,天气阴冷,全家人起早贪黑辛苦劳作,制出的扇子却一把也卖不出去,以此无力还债。”

苏轼听罢,不禁心生怜悯。虽说此案情节简单,一问就明,如何处置却令他大费踌躇。对于这样一个被天灾人祸逼入绝境的穷苦百姓,怎么忍心再以公正的名义,轻易地判他个限期还债?或者更有甚者,以打板子、投监牢、拆屋卖女来处罚他呢?然而,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地事情,何况二万银钱也是绸缎商一家的活命钱啊。苏轼紧锁眉头,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对被告说:

“你去取二十把上好的团扇来,我替你还债。”

制扇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想:时已深秋,莫非知府老爷还有心要买我的扇子?再说,二十把扇子能值几个钱?但他不敢发问,连忙躬身弯腰退出衙门,一路小跑取回二十把团扇。

苏轼随手拿起一把,反复观赏,发现这扇子选料上乘,做工精细,堪称佳品,即命左右递上文房四宝。只见他信笔挥洒,时而画一丛竹石,时而画几株枯木,还不忘用蝇头小楷题一两行诗,署上自己的字号,不一会儿,二十把团扇变成了二十幅东坡字画。堂下的原告和被告都看得呆了。

只见苏轼把笔一搁,对制扇商说:

“此扇一千钱一把,拿去还债吧。”

一个小时之前还愁苦不堪的被告,被这突如其来降临的幸运弄得有些发晕,他像梦游人一般抱着扇子走出衙门,才想起还没有向苏大人磕头致谢呢。

苏轼画扇的消息早已传遍了街市,那些爱好字画的人纷纷赶来,聚在衙门口,制扇商一出门,大家你争我夺,几分钟就抢购一空,来迟一步的人都遗憾得不得了。那绸缎商见此情形,也急忙抢了一把在手中,一边说:

“你还我一万九千钱好了。”

事隔不久,苏轼又遇到一桩涉嫌欺诈、偷税的案子。那天,已是薄暮时分,苏轼正准备退衙回府,忽见负责税务的官吏押进一个人来。那人年近六旬,须发花白,穿着虽算整齐却透着几分寒酸,随身带着两个巨大的包裹,上面赫然写着:

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封寄京师苏侍郎收

税务官禀报说:“小人业已查过,包裹里尽是些上好的麻纱,显然是盗用大人名号以便一路偷税,去京师做生意。”

苏轼见此情形,不由心头震怒,他一拍堂木,沉下脸来问道:

“大胆刁民,你是何人?为何冒用本官的名义干这不法的勾当?”

那人跪在堂下,听到苏轼发问,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堂上高官正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连忙磕头认罪。原来此人名叫吴味道,是南剑州(今福建南平)的乡贡举人,进京参加来年的礼部进士考试,因家中贫困,没有川资路费,临行前,乡邻亲友东拼西凑,好容易凑来一百千钱,有那精明的人替他合计,购置两百匹本地名产建阳纱,带到京城变卖用作盘缠,所谓物以稀为贵,只要出了南剑州,便能卖个好价钱。这个主意确实不错,可是两百匹麻纱从福建带到汴京,沿途抽税,等到了京师恐怕一半也剩不了。吴味道久闻苏轼兄弟的大名,也了解官场风气,于是决定盗用他们的名衔以便逃税。他想:

“二苏素有乐于奖掖后进,提携寒士之名,我这点小花招纵然败露,想来他们也不会见怪。”

迤逦上路,果然畅通无阻,没人抽税。但他来自偏远,又只顾赶路,信息不灵,不知道苏轼已于前一年任职杭州,所以来到江浙一带,仍像在别处一样,不遮不掩,招摇过市,被税务官当场抓获。

听完吴味道的陈述,苏轼心头怒气早已消散,他十分同情这位白首科场、蹭蹬不遇的穷书生。没有再多说什么,便命人揭去包裹上的旧封,亲笔写道:

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州府苏某封寄京师竹竿巷苏学士(此时苏辙已迁为翰林学士。)

他笑着对吴味道说:“前辈,这回你就是带到皇帝面前也没有关系。”

随后又写了一封短信,叫吴味道带给苏辙,让苏辙予以关照。

吴味道喜出望外,千恩万谢地辞别苏轼进京应试。第二年终于一举中第,揭榜后,他专程到杭州向苏轼道谢,苏轼十分高兴,还邀请他到家里小住了几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