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食品安全报道的发展轨迹

食品安全报道的发展轨迹

时间:2023-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市食品安全办有关负责人称,近期,官方对北京水产批发市场内销售的多宝鱼进行了全面抽检,在样本中检出兽药残留、孔雀石绿等违禁致癌药物。

第一节 食品安全报道的发展轨迹

在研究了大量的食品安全报道之后,笔者发现,我们通常所指称的食品安全报道包含着非常广泛的报道内容,如果按照具体内容进行划分的话,广义的食品安全报道包括常规性的食品卫生监测报告和突发性的重大事件报道,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两类报道内容的区别,我们先来看一个典型的常规性检测报告: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一期节目中的片断:

……

主持人 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说我们中国人对假货像是一个久病的老人,一般的头疼脑热都不当回事了。真的宁愿相信这只不过是一个夸张的比喻而已,但实际上呢,面对假货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心有余力不足。好在我们身边这十几年来一直有一个质量参谋在帮助我们把质量关,那就是国家质检总局每年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接下来我们要发布2005年质量合格率排行榜,那我们用掌声有请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纪正昆,有请。

纪正昆 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一共对全国283类、13548家企业生产的17000多种产品进行抽查,产品的抽样平均合格率达到了79.9%。这也是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全年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比较高的一年。

三种合格率最低的产品中就有两种是食品。存在的共同问题是:食品菌落总数超标。其中非发酵类豆制品中,也就是在以大豆或者其他杂豆为原料制成的豆腐类制品中,个别产品的菌落总数超过国家规定上限标准300多倍。雪糕合格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小企业小作坊生产设备落后,卫生条件差,雪糕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被污染,一些低档食品包装不严密,也是菌落总数超标的重要原因,个别产品的菌落总数超出了国家标准的24倍。

在不合格食品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标签标志不规范、不完整。有的食品甚至连生产日期、是否添加防腐剂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基本信息都不标注,消费者很难做到明明白白消费。此外,超量和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也是不合格食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略)

……

2005年4月,浙江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的执法人员在一次抽检中发现,大名鼎鼎的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超标,并依据法律程序对外公布: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为不合格产品。雀巢公司多方争辩,但在事实面前,不得不道歉、退货。

2005年6月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穆立向广大消费者道歉。

2005年12月,时隔6个月之后,这些工商执法人员又一次与国际品牌不期而遇。他们在抽检中发现,名扬国际的索尼数码相机竟然出现了均匀度、白平衡、自动曝光等基本性能上的质量问题。(略)[1]

这期报道的核心问题主要是上面列出的各种食品质量监测报告,是一期典型的常规性食品安全报道。除了中央电视台,还有很多重要媒体也都在新闻评论节目中进行同类报道,有的媒体甚至建立了定期专栏来公布权威检测部门对不同种类食品的监测结果。此类新闻的报道对象即使是负面形象,例如雀巢奶粉不合格,报道内容也不会直接威胁到受众群体的生命安全,报道本身只是具有警示和告知功能,特点是危害性并不显著但是影响面较广。

我们再来看一篇来自于北京市地方报纸的典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报道:

北京大鸭梨多名食客食物中毒含牛肝菌菜品停售

(记者张晗等)从26日中午开始,先后有五拨顾客在大鸭梨烤鸭店马家堡店用餐后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北京博爱医院及307医院检查,初步诊断为食物中毒。患者们称,他们在该餐厅用餐时,都点了含有牛肝菌的菜。昨天(28日),大鸭梨烤鸭店马家堡店的牛肝菌原料已经全部封存,卫生部门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

顾客出现中毒症状

昨晚,记者在307医院消化科病房见到了正在输液的中毒者董先生。他说,26日下午,他和朋友熊先生等人在大鸭梨烤鸭店马家堡店吃饭。董先生说,吃饭过程中,熊先生就出现呕吐症状。“当时我们都没在意,以为他酒喝多了。”但是,当晚9点多,已经呕吐了数十次的熊先生开始出现神志不清、全身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董先生随即拨打120送其去医院。晚上12点左右,董先生也出现了头晕眼花、胸闷等症状。他在医院还发现了与自己同住一栋楼的郭大妈一家。

郭大妈一家来到医院也是因为在该餐厅吃过饭。董先生说:“其实他们家叫救护车时,我们刚好要下楼去吃饭,当时我还琢磨他们家谁生病了呢。如今楼上楼下的邻居,成了隔壁病友。”

307医院呼吸消化科医生说,郭大妈一家以及董先生等人确实是因食物中毒而住院。医生还说,如果最终确定是菌类中毒,将非常严重。“这不同于其他类食物中毒,菌类毒素直接侵害人体的肝脏,而且菌类中毒者会有‘假愈期’,表面上好像已经恢复正常了,几天后则会验出肝功能障碍,所以病人需要住院观察5到7天。”

据了解,26日,有10余名食物中毒的患者到博爱医院就诊,后有6名症状严重的患者转入307医院治疗。

含牛肝菌的菜已停售

昨天中午12点半左右,大鸭梨烤鸭店马家堡店正常营业。记者在店内的菜谱上看到,怀疑引起多名顾客食物中毒的“双椒牛肝菌”等原料中包含牛肝菌的菜都贴上了胶布,服务员表示,这些菜都已经暂时停售。大鸭梨烤鸭店马家堡店经理马女士表示,由于怀疑有顾客在店内食用牛肝菌后发生食物中毒,目前店里已经暂时撤销所有原料中含有牛肝菌的菜肴,并将剩余牛肝菌封存,等待卫生部门检验。(略)[2]

这类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包括急性食物中毒事件、饮用水污染等,具有突发性和严重危害性的特征,性质严重但是影响面相对狭窄,与前面提到的常规性报道有显著区别,这类报道是为了满足受众对于重要性信息的猎奇心理需要。当然并不是说常规性报道就一定是以检测报告的形式出现,有的时候两类报道会以混合的面目出现,我们看下面一篇通讯社的报道:

北京在多宝鱼中查出兽药残留物全市将停售

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吴庆才) 20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宣布,该市在多宝鱼中检出兽药残留、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官方已决定全市停售多宝鱼。这是继一周前北京在冀鄂两地红心鸭蛋中查出苏丹红之后又一食品安全风波。

北京市食品安全办有关负责人称,近期,官方对北京水产批发市场内销售的多宝鱼进行了全面抽检,在样本中检出兽药残留、孔雀石绿等违禁致癌药物。为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北京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停止销售多宝鱼。消费者如发现市场上有销售多宝鱼的,可拨打12315举报电话。

据了解,北京市场多宝鱼来源比较广泛,除了渤海湾地区外,还有来自东海和南海的沿海城市,北京水产市场及众多餐厅均有销售。记者在部分水产品市场了解到,因近期上海等地的多宝鱼风波,北京市场多宝鱼销量锐减,许多市场已停售。不过一些餐厅仍在卖多宝鱼,这些餐厅的老板获悉情况后表示,将考虑将多宝鱼暂时从菜单上撤销。

多宝鱼,学名大菱鲆,1992年从欧洲引进中国,是名贵的低温经济鱼类。目前,全国多宝鱼年产量在4万吨左右。由于味道鲜美,一直深受中国民众喜爱。但本月17日,上海官方抽查的30个多宝鱼样品全部被检出含有违禁药物,使得这种名贵的鱼类面临全国禁售的风波。(略)[3]

这篇报道看起来是由于一个突发事件所引出———“本月17日,上海官方抽查的30个多宝鱼样品全部被检出含有违禁药物”,但实际上内容主要依托于食品安检部门的相关检测数据和处理结果,因此实际上是以重大报道的面目出现的常规性报道,本质上还是属于常规性报道。因此我们在处理食品安全报道时,不能仅通过报道形式就妄下断言。

笔者对于两类报道的区分,并不是仅仅为了方便分析和处理,首要的原因是笔者通过对各类不同媒体的文本研究中发现,这两类食品安全报道出现的时间差异很大。第二类报道,即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因为属于传统的突发事件报道,因此很早就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了。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被收入中学语文的著名长篇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就是一篇发表于1960年2月28日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道,《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王石、房树民用激情的笔触和流程的语言完整地记录了这起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而第一类报道,即常规性食品安全报道,却是伴随着中国食品检验检疫事业的重建、发展、壮大而产生、发展的,因此是一种80年代后才出现的报道题材。虽然两类报道历史长短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在90年代以前极少在报纸电视上出现的,但是2000年前后突然引起国人和媒体的广泛重视,逐步演变成一种非常重要的报道题材。为了证明这一点,笔者选取了四大媒体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媒体、栏目,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研究,下面是对四种媒体上食品安全报道的分析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