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受众负面心理的实验分析

受众负面心理的实验分析

时间:2023-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受众负面心理的实验分析(一)直接认知的改变实验显示受众接触食品安全报道的负面信息以后,心理会立即产生变化。表6-12 两类负性词组(组)分析表(四)持续刺激下被试态度的改变实验进行到第三周为止,被试已经先后观看过两期食品安全问题的节目。

四、受众负面心理的实验分析

(一)直接认知的改变

实验显示受众接触食品安全报道的负面信息以后,心理会立即产生变化。前测中显示26人中有21人愿意吃鸭蛋,5人从不吃鸭蛋;而在观看了第一期节目后,仅剩5人表示还会继续吃鸭蛋,12人表示会有选择地吃,9人坚持不吃,其中61.5%的人几乎是马上转变了既有态度。

(二)间接认知(泛化概念)的改变

心理学研究发现,外在刺激有时不仅仅会导致直接认知的相应改变,还会使原来相互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和显著影响的不同事物,变成相互影响、制约的一类事物,头脑认知会进一步将这些事物相提并论、整合在一起,将这些事物最终似是而非地合并为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这就是心理学上泛化统合的概念。食品安全报道当中的其他附加信息,作为信息刺激源,很容易引起受众相关联想,使得受众对原本不相干的食物同样引起抵触情绪,表6-10清楚展示了第一周后测得到的一些结论:

表6-10 第一周后测结论

img159

很显然,受众由于头脑中泛化统合的作用,新闻报道的负面信息除了引起受众的直接消极认知之外,还影响到受众头脑里认定为似是而非的相关概念,使受众对这些泛化的概念事物同样产生了消极的认知和情绪。

(三)第一次自我汇报的心理分析

第一次观看节目后,主试要求所有被试就节目进行心理联想,用3 ~10个词或者短语表达对于节目的感受。表6-11是经过事后汇总分析的结果,笔者从中发现汇报中具有明显负面含义的词语(组)有57 个,相对中性的词语(组)有41个。中性词语(组)中包含了节目当中几乎所有的基本信息要素,除此之外的中性描述只占到不到3成:

表6-11 第一次自我汇报的基本内容分析

img160

表6-12是对自我汇报中的负性词(组)的专门分析结果,这些负性词除了少量是对节目当中信息的直接转述之外,其他绝大部分是对被试自身情绪的表达以及一些夸张化的心理联想,两者占到了全部负性词(组)的84.2%:

这些词(组)明显反映了被试观看电视中的食品安全报道时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到被试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知过程,以及情绪情感过程,涵盖了心理过程的绝大部分。可以由此肯定的是,食品安全报道的负面信息可以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认知和情感过程,引起受众心理的负面情绪化。

表6-12 两类负性词组(组)分析表

img161

(四)持续刺激下被试态度的改变

实验进行到第三周为止,被试已经先后观看过两期食品安全问题的节目。两期节目内容全由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所提供,报道形式、结构类似,时间均为27分钟,内容都与蛋类食品安全相关,可以大致假定两期节目对被试而言是同质的。表6-13是对第二次自我汇报的统计结果,与表6-12对比可以考察两次自我报告之间的差异。

第一,第二次自我报告中的中性词(组)比例明显下降,只占到全部词(组)的9.5%。主要是因为在第一次报告中出现了30次对于新闻要素的中性细节描述,而在第二次报告中只剩下10个。

第二,负性词(组)有关情绪的词组:与第一次报告相比,第二次自我报告中震惊、愤怒类的词语比例都下降了一半以上,而忧虑、失落情绪的词语则比例上升趋势十分明显。

表6-13 第二次自我报告内容分析表

img162

被试第一次看节目时并不了解相关的食品安全信息,因此我们可以把首次观看食品安全节目看成是环境给予受众的新异刺激,而我们一般认为人类在面对初次刺激的时候往往会呈现惊讶的情绪,因此在第一次自我汇报中出现较多表达震惊的情绪词语就不足为怪了;而第二次节目同样是关于蛋类食品的安全报道,被试对于报道内容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预期,因此惊讶的情绪就会显著下降。愤怒情绪也往往是人类面对导致心理失调的负面消息的反应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承受能力会随之加强,因此爆发式的愤怒情绪会转而向相对理智的思考转化,这就导致愤怒情绪词语比例下降,而代表思考的忧虑和失落情绪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