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说片段朗诵的准备与应考
限于考试时间的要求,朗诵小说只能选择精彩的片段,时间掌握在3~4分钟以内。
现在,我们就以小说《红岩》的片段为例,来具体分析。
一阵狂风卷过,寒气阵阵袭来,矗立在签子门边的余新江浑身发冷,禁不住颤抖了一下。屋瓦上响起了“哗哗哗”的声响,击打在人的心上。“是暴雨?”这声音比暴雨更响,更加嘈杂,更加猛烈。“冰雹!”余新江听见有人悄声喊着,他也侧耳听那屋瓦上的响声。在沉静的寒气里,在劈打屋顶的冰雹急响中,忽然听出一种隆隆的轰鸣。这声音夹杂在冰雹之中,时大时小。余新江渐渐想起,刚才在冰雹之前的狂风呼啸中,似乎也曾听到这种响声,只是不如现在这样清晰,这样接近;因为他专注地观察敌人,所以未曾引起注意。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的雷声么?余新江暗自猜想着:在这隆冬季节,不该出现雷鸣啊!难道是敌人爆破工厂,毁灭山城么?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他的手里激动得冒出了汗水。他突然一转身,面对着全室的人,眼里不可抑制地涌出滚烫的泪水。
“听!炮声,解放军的炮声!”
1.通读全篇 整体把握
播讲小说首先要通读,读懂、读透,不仅要明白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更要从整体上把握情节与冲突的发展脉络、人物性格变化层次以及作者的创作主旨等。对于短篇小说或小小说来讲,这一点并不难,对于长篇小说也应努力做到。即使是播讲小说片段,也要尽可能通读全篇或至少弄清全篇的情节、人物、环境以及这段在全文中的位置、地位。
这个片段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的第二十九章。
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小说《红岩》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说明的是什么道理。那就是通过刻画许云峰、江姐、齐晓轩、华子良等一大批解放前夕重庆地下党人的光辉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集中营里展开的艰苦卓绝而又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讴歌了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勇敢无畏的品德以及高昂的革命斗志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揭露了敌人的残暴,深刻地揭示了正义事业必将最终获得胜利这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即使我们没有通读过全书,也应该通过电影《烈火中永生》以及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对此有所了解。
2.准确理解 确定基调
基调是播送这一篇稿件时所把握的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它既包含文学作品本身的感情色彩,也包含我们创作时的情感态度。它是全篇的感情基础。
通过对小说《红岩》的通读、理解分析,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部文学作品的风格应该是深沉、凝重、坚定有力的。我们在播讲它时,情感态度应该是深情缅怀、热情讴歌的。具体到这段应该是“凝重、深情地”。
只有把握好了基调,我们进行播讲时才“对味”。
3.理清关系 感受环境
我们在读懂全篇、找准基调的情况下,接下来就要真切地去感受在“本片段”这个具体的环境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这一段中,写的是革命者余新江在狱中听到解放军的炮声前后的心理过程。主要人物关系是余新江和同一牢房的难友,另外相关人物还有狱中别的牢房的同志,他们患难与共、团结战斗;牢房外面关押革命志士的敌人狱卒,他们是凶狠残暴、色厉内荏。环境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与具体的场所环境。这一段中,社会背景是解放前的重庆,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的炮声已隐约可闻。国民党反动统治大势已去,敌人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他们破坏重要部门,疯狂屠杀革命志士,山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自然环境是隆冬的雾都,雾霭阴沉、寒气袭人。
4.表现情态 展现过程
艺术创作的魅力来自形象地表现情态和生动地展现变化过程。小说播讲就要运用一切想象手段做到真实感受,逼真再现。
下面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片段中语言的不同情态和余新江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我们的感受。
(1)一阵狂风卷过,寒气阵阵袭来,矗立在签子门边的余新江浑身发冷,禁不住颤抖了一下。屋瓦上响起了“哗哗哗”的声响,击打在人的心上。
要真切地感到袭来的寒气和浑身发冷的感觉。“哗哗哗”的声音是在瓦上。不能太大,但却令人不安。
(2)“是暴雨?”这声音比暴雨更响,更加嘈杂,更加猛烈。
暗自思忖,但又否定。
(3)“冰雹!”余新江听见有人悄声喊着,他也侧耳听那屋瓦上的响声。
“冰雹”是远处的悄声喊,侧耳倾听的情态。
“隆隆”的轰鸣声要比“哗在沉静的寒气里,在劈打屋顶的冰雹急响中,忽然听出一种隆隆的轰鸣。这声音夹杂在冰雹之中,时大时小。
哗”声更大。
(4)余新江渐渐想起,刚才在冰雹之前的狂风呼啸中,似乎也曾听到这种响声,只是不如现在这样清晰,这样接近;因为他专注地观察敌人,所以未曾引起注意。
渐渐想起。
(5)“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的雷声么?”余新江暗自猜想着:“在这隆冬季节,不该出现雷鸣啊!”
暗自猜想,但又一次否定,不得其解。
(6)“难道是敌人爆破工厂,毁灭山城么?”
心里猛地一紧,担心。
(7)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他的手里激动得冒出了汗水。他突然一转身,面对着全室的人;眼里不可抑制地涌出滚烫的泪水。
猛地意识到,不可抑制地狂喜。
(8)“听!炮声,解放军的炮声!”
兴奋、激动,盼望已久。但是对着一屋的难友,距离近,要有所控制。
5.用声自如 富于变化
小说朗诵中,情态的表现与过程的展现,需要我们有自如的用声能力。声音的虚实、明暗、强弱、快慢变化与气息的控纵是重要的表达技巧。这些外在的表达与内心的感受相互和谐,才能真正感染听众。
这个片段的第(1)句是平实的讲述,同时作为起句,要注意发语式内在语的运用,可以加上一个“这时候”。让我们一张嘴不突兀,有味道。同时要注意基调的深沉、凝重。所以第(1)句声音较实,速度较缓。“浑身发冷”一句速度略快,声不能太大,同时令人不安。
第(2)句“是暴雨?”暗自思忖,疑问句,声稍虚,上扬,问出来。“冰雹”是有人悄声喊,所以用声较虚,声音低,但要喊出来。
第(3)句又转入平实的讲述,声转实,速度不能太快。从“突然”开始,速度稍快,“隆隆”一词要稍突出。
第(4)句仍是讲述,速度比“突然”一句较缓,用声偏实。
第(5)句表现的是心理转换过程。“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的雷声吗?”这一句是余新江暗自猜想,是自问。声较虚,语速稍快。“在这隆冬季节,不该出现雷鸣啊!”是自答,所以在“暗自猜想”后要略有停顿,展现猜想过程,同时这一句的语速比上一句自问要略慢些。
第(6)句是余新江猛地想到敌人在“毁灭山城”,心里猛地一紧,声音要急促,略虚,气息不能中断。
第(7)句是一个大转,声音由上一句的虚、急促一下子转实、转亮、转强,但速度要快,从“突然一转身”开始,一气呵成,表现不可抑制的冲动。
第(8)句是本文的高潮部分,声音实、响亮,但是气息要有控制,不能大喊大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