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像生产关系的新变局

影像生产关系的新变局

时间:2023-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影像生产关系的新变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三种影像生产力的汇合,使当下中国的影像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提升。影像生产力的提高势必将带来影像生产关系的变革。按照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目前的影像生产关系已经具有国有独资、民营股份制、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

一、影像生产关系的新变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对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解释曾引发过旷日持久的争论。马克思认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3]关于生产力,斯大林在1938年所写的《列宁主义问题》中将其表述为:“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用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4]在这个定义基础上,目前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5]从物的因素来看,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DV摄像机、摄像手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影像生产工具在技术上不断改进、价格下移,影像生产资料的数量与质量比过去有较大提升;从人的因素看,随着摄像机的不断家庭化、大众化,随着大众影像素养的不断启蒙,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影像生产的能力。两个因素的结合,标志着目前国内的影像生产力已经形成了三股力量,即体制内的电影厂、电视台,商业化运作的民营影视公司,以及民间的大众影像生产。三种影像生产力的汇合,使当下中国的影像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提升。影像生产力的提高势必将带来影像生产关系的变革。

关于生产关系,普遍表述为经济关系。其中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在一定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生产关系,有主导生产关系,有从属生产关系。其中,必有一种占统治地位,并决定其他生产关系的地位和影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按照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目前的影像生产关系已经具有国有独资、民营股份制、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国有电影厂、电视台决定了我国的影视产业的公有制性质。但是,“经济基础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6]以个体形式存在的大众影像生产力也必然形成其生产关系,并对体制内的生产关系产生影响(相对而言,对电视事业的影响更为直接)。

中国的电视事业由电视台、电视传输覆盖网、站以及节目的生产制作和经营单位等构成。目前国内占统治地位的影像生产关系,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一整套影像生产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节目生产、销售和播出的节目运作机制以及生产机构之间基于生产要素连接的相互关系。影像生产关系是整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由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同时也受其赖以运作的物质基础和产业属性的影响。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从世界范围看,广播电视体制多种多样:商业电视体制、公共电视体制、政府体制、宗教体制等。在众多体制当中,我国的媒介具有“三合一”的特点,即兼有政府的广播电视事业、商业广播电视事业、公共广播电视事业的多重特征,兼有意识形态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和产业特征三重属性。由于其发展缺乏一个可以模仿和复制的既定模式,中国电视事业在从单纯舆论宣传工具向兼具产业属性的转型中一直在摸索前进。改革开放以来,从1979年开始经营广告到四级办电视,中国电视业一直在发展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和制度设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体制内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制片人制,对代表着原有生产关系的电视台节目生产的行政科层管理的旧体制形成极大冲击。

90年代末,随着“入世”的临近和传媒产业化功能属性的日益明晰,现存的电视节目生产经营方式与电视传媒产业化运作的要求已经不相适应。学者喻国明提出了“拐点论”,即“中国的传媒业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拐点’上”。“面对‘拐点’,也同时要求我们的媒介操作者在传播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运营价值链的建构、市场机会点的把握方面有一个全新的整合与操作”。[7]具体到电视业,在这个历史的“拐点”上,从原来的局部调整、小打小闹到转换电视节目的生产机制、经营机制及其管理机制,真正实现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社会化分工,已迫在眉睫。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宏观体制方面,在节目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运营价值链的建构等方面也确实开始了一个较大的调整。

目前电视事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环节,其中,重点在生产和交换环节。一时间,制播分离、媒介集团化、网台分离、有线无线合并、媒介资本运作、媒介产业化等种种话题炙手可热,“让人感觉到一个媒介大变动的时代即将到来”。[8]而在这场整合浪潮中最为热门、影响最大的不能不说是制播分离。可以说,近十年来中国电视台在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在内部管理体制上的突破就是制片人制度,在节目运行机制上就是制播分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