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料来源及语料处理
语料的选取尽量兼顾到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新闻报道。
1.电视新闻语料主要来源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新闻联播》、《新闻30分》、《晚间新闻》;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频道)《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中央电视台四套(国际频道)《中国新闻》;中央电视台五套(体育频道)《体坛快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时讯》、《新闻社区》;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特别关注》、《第7日》;上海东方卫视《东视新闻》的新闻消息报道。电视语料数量共约24万字。
在研究过程中采取随机抽取电视新闻样本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抽取的原则是当天的新闻中没有特殊事件的大密度报道。
2.报纸新闻选取在北京地区发行量较大的《光明日报》、《新京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为主要语料来源。共约10万字。
3. 1991~2004年各年度获奖电视新闻作品。
本研究语料处理系统采用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应用语言学系开发的语料加工系统和传媒语言语料库检索系统,针对需要说明的问题在语料中进行检索统计,从得到的客观数据中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形成结论。虽然该分词标注系统正确率达不到100%,但错误率基本控制在2%左右,因此,对统计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其结果切实有效。
【注释】
[1]〔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2版),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9页。
[3]王德春:《语体略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4]胡裕树、宗廷虎:《修辞学与语体学》,见中国华东修辞学会、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语体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5]李嘉耀、李熙宗:《实用语法修辞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
[6]丁金国:《语体风格问题的思考》,见《烟台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7]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商务印书馆,2005版,第3页。
[8]郭镇之:《电视传播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页。
[9]据统计,1978年,全国有32家电视台,304万台电视机;到了1985年,全国共有202家电视台,6965万台电视机;到1992年,电视台增加到586 家,22643万台电视机。在技术上,1980年以后,ENG(电子采访技术)逐渐普及,为大幅度提高新闻时效性,加大新闻节目信息量提供了保障。
[10]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11页。
[11]1992年10月1日,第四套国际频道开播;1995年1月1日,第五套体育频道开播;1995年11月30日,第三套文艺频道、第六套电影频道和第七套少儿·军事·科技·农业频道开播。
[12]王兰柱:《2004中国电视收视年鉴》,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13]〔荷〕冯·戴伊克:《社会心理话语》,施旭等译,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0页。
[14]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5]程世寿:《现代新闻写作学》,转引自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43页。
[16]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0页。
[17]〔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8]Firth,J. R.(1957)Paper in Linguistics 1934~1951.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8a:143.
[19]〔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