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知心理语境
认知心理语境与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以及知识背景相关,它依赖于人们平时所储存、积淀的各种知识、能力,并且通过这种知识背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认知(cognition)“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以特定的目标为方向处理信息的过程”。[6]美国心理学家霍斯顿认为:“认知是信息加工,是心理上的符号运算,是一组相关的活动,如知觉、记忆、思维、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学习、想象、语言使用等。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理智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事件及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可见,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认知心理背景对大脑神经网络起着调节、控制的作用,即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认知心理背景为言语的表达和理解提供解释的可能。
在新闻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三种认知心理背景:传播主体所持有的认知心理背景、传播客体所持有的认知心理背景以及主客双方共有的认知心理背景。总的来说,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所持有的认知心理背景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主客体所持有的共同认知心理背景越多,即共享知识结构越多,相互之间的理解能力与沟通程度就越高,因而传播效果就会越好。反之,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于失败。
电视新闻是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在进行传播时,就不能不充分考虑广大受众的认知心理结构,尽量符合大多数受众的认知心理结构、习惯,尽量避免出现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之间认知心理的疏离。因而新闻传播“必须事先假定相当数量的知识、信念、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是他的读者对象共同分享的。离开这样想当然的信息,新闻就无法理解”。[7]
电视新闻传播受社会认知心理制约的同时,也在反作用于社会认知。因为新闻传播是“大众知识、信念、态度、规约、价值观、伦理、意识形态的生产者”,[8]“在许多方面新闻话语恰恰界定了解释和评价世界事件的大众舆论。另言之,我们可以说,新闻话语的影响是‘结构’性的:除了影响知识和态度的重要内容外,新闻话语还特别控制社会认知的总体结构、相关性等级、评价程序以及基于这些认知的公众议论和讨论的条件”。[9]
电视新闻传播受社会认知心理制约并反作用社会认知心理的过程,也就意味着电视新闻肩负了特殊的话语权力与责任,“什么应该说而什么不应该说,什么能够说而什么不能够说,什么值得说而什么不值得说”[10]——言语禁忌、理性原则,都应在其考虑范畴之内,将一个社会的共同认知引向何方,更是电视新闻传播者须认真思考、审慎对待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