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节目所采取的方式

节目所采取的方式

时间:2023-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节目所采取的方式关于韩礼德所说的语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电视新闻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的。电视新闻采用独白方式进行话语表达。在独白方式的作用下,电视新闻是通过播音员向虚拟存在的受众进行单向的有声语言信息传递。电视新闻的这一话语表达方式是由电视媒体的工具特点所决定的。声画结合的传播方式也是电视新闻语体的独特之处。

三、节目所采取的方式

关于韩礼德所说的语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张德禄认为指的是“语言在情境中所起的作用,语篇的符号组织方式及其在情境中的地位和功能,包括渠道和修辞方式,如劝告、说明、论理、叙述等”,[18]索振羽认为语式指的是“言语活动的媒介,如口头方式、书面方式”,[19]有学者说得更加简单、笼统,认为指的是“表达的形式”。[20]纵观各家所说,语式的核心主要由“凭借何种媒介(渠道)”、“采用何种形式进行表达”两方面构成。

语言传播的媒介有两种:口头方式和书面方式。

Michael Gregory将话语传播的媒介做了详细的划分,见下图:

img3

电视新闻主要是以口头的形式来进行话语传播的。电视新闻播音员面对摄像机镜头,把写好的新闻稿件(书面形式)转化为有声语言(口头形式),“当做没有写好”来播讲。由于电视新闻最终要以有声语言的形式来进行传播,所以,这一表现形式反过来制约电视新闻文本的写作,电视新闻文本要适合于有声表达,要考虑受众的听觉。

电视新闻虽然是以口头形式进行的话语传播,但是由于有新闻文本的背后支撑,电视新闻的有声语言和日常原生态的人际新闻传播时的有声语言区别开来。电视新闻的有声语言表达条理清晰、用语规整、简洁明了。也正是由于电视新闻最终要以有声语言为表达载体,所以少了许多书面表达中常有的晦涩与艰深。

电视新闻主要采用书面体的方式、独白的方式、声画结合的方式进行话语表达。

人类语言产生之后,首先是采用口头方式实现彼此间的交流,随着文字的出现,才有了书面形式的交流与表达。口头表达方式和书面语表达方式按照各自的发展轨迹,经过反复使用与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与之相应的口语体与书面语体。这两种语体类型形成之后,就不再受话语的媒介(渠道)的制约,反过来,书面体既可以用口头形式表达,也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进行表达。口语体亦是如此。见下图:[21]

img4

电视新闻是用口头形式表达出来的书面体。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电视新闻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的。在本研究中,对电视新闻的词语运用、句式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发现电视新闻从总体上来说具有词汇密度较大的特点,平均词汇密度在74%左右。词汇密度是区别口语体与书面体的重要指标之一,词汇密度越大,说明书面体的特征越明显。

电视新闻主要采用书面体的方式进行话语表达还表现在句子的运用上。在电视新闻中,虽然以单句为主,但是在这些单句中,大量形体较长、字数较多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长单句)占了很大的比例。句子的长短、复杂程度也是衡量口语体与书面体的一个重要指标。

电视新闻采用独白方式进行话语表达。话语既可以采用独白方式,也可以采用对话方式,还可以通过众人交谈方式实现传播、交流的目的。电视新闻一般是“一事一报”,一般比较短小精悍,采用独白方式适合电视新闻创作主体快速、迅捷地传播,同时也适于接受主体高质量、大密度地接收信息。在独白方式的作用下,电视新闻是通过播音员向虚拟存在的受众进行单向的有声语言信息传递。

电视新闻采用有声语言表达为主、画面等其他多种符号系统为辅的声画结合(视听结合)方式进行话语表达。电视新闻的这一话语表达方式是由电视媒体的工具特点所决定的。声画结合的传播方式也是电视新闻语体的独特之处。声画结合的传播方式改变着电视新闻话语的衔接连贯方式与话语语言材料的选取。

社会语境、媒体语境、节目语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互相独立、彼此割裂的,而是互有关联、层层包孕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img5

虽然电视新闻语体和大、中、小语境都发生着关系,但毕竟亲疏有别。相对来说,电视新闻语体和社会语境(大语境)的关系最远,对它的反作用也最弱,但正是复杂多变的社会语境构成了新闻传播主体言语活动的基本场域和基本背景,为主体的言语活动给出了特定的规范。主体的言语活动必须和大的社会语境之间有内在的协调性,否则,主体的言语活动就会失去其外在价值。和媒体语境(中语境)的关系次之,媒体语境为电视新闻语体做出了行业领域内的内在规定性,社会语境是每个言语行为主体都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而媒体语境则更多地为媒体从业人员所凭借。节目语境(小语境)与电视新闻语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对电视新闻话语的影响、制约是直接、现实的,呈显性状态,而社会语境和媒体语境对话语的影响和制约则是间接、抽象的,呈隐性状态。

【注释】

[1]该文章发表在《修辞学习》1995年第3期上。林兴仁认为,电视主持人的三语境是:第一语境,主持人本身的语境,即电视主持人(或播音员)之间交谈或单独向观众谈话的语境。第二语境,电视主持人与现场参与的群众(或嘉宾)之间的交谈。第三语境,第一、二语境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

[2]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3]戴昭明:《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4]体距语是交际者通过空间距离传递的信息,即所谓人际空间或人际距离行为。该领域的研究以美国人爱德华·T.霍尔为代表,他将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5]〔美〕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施家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页。

[6]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7]〔荷〕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 2003年版,第77页。

[8]〔荷〕冯·戴伊克:《话语心理社会》,施旭等译,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71页。

[9]同②,第249页。

[10]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1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12]〔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转引自展江、李勇、余敬中《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新闻理念》,见《中国传播论坛2001》,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1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页。

[14]Halliday,M.A.K. Learning How to Mean,London,Edward Arnold, 1975,p126.

[15]程雨民:《英语语体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16]〔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林珊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4年版,第48页。

[17]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18]张德禄:《功能文体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19]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20]程雨民:《英语语体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21]语言表达方式与体式之间的关系,依据中国传媒大学侯敏老师讲课整理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