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语篇结构的构成原则

电视新闻语篇结构的构成原则

时间:2023-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电视新闻语篇结构的构成原则构成电视新闻语篇的各个基本范畴是按照新闻事件的核心性和新近性原则组合在一起的,正因各范畴的有机组合决定了电视新闻话语结构上的断点性和组装性。(一)核心性原则核心性原则就是指生成电视新闻话语时,按照话题的重要程度来安排篇章结构,最核心的话题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预计大选将在1月16号或23号举行。

三、电视新闻语篇结构的构成原则

构成电视新闻语篇的各个基本范畴是按照新闻事件的核心性和新近性原则组合在一起的,正因各范畴的有机组合决定了电视新闻话语结构上的断点性和组装性。

(一)核心性原则

核心性原则就是指生成电视新闻话语时,按照话题的重要程度来安排篇章结构,最核心的话题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这一原则也可以称作重要性原则。

在新闻的基本范畴中,标题和导语是最核心范畴,其他范畴或许可以缺省,但是标题和导语却是必不可少的必有要素。标题和导语,是对新闻事件核心话语的概括和描述。甚至在特殊状况下,标题和导语合二为一,出现一句话式的简明新闻,在电视屏幕下方滚动播出。

有时新闻的核心性需要依靠其他非核心范畴的衬托才能显现出来。虽说标题和导语是新闻的核心要素,并不意味着其他范畴的无足轻重。在很多情况下,一条电视新闻的新闻价值往往要借助新闻主体部分的充分展开和背景、评论、反应/结果等的展现才能让受众充分认识到。

在2005年9月22日的CCTV—1《新闻30分》中播出了一条《美一空客A320客机成功迫降》的消息,全文如下:

北京时间今天上午9点15分左右,美国捷篮航空公司的292航班在洛杉矶附近的长滩机场成功迫降,机上145名乘客安全脱险。

在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中,针对同一事件进行了比《新闻30分》稍微详尽的常规报道:

美国捷篮航空公司的一架A320空中客车当地时间21号下午在洛杉矶国际机场成功迫降,机上145人安全脱险。

这架航班号为292次的空中客车是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机场飞往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起飞后不久,飞行员就发现前起落架出现问题,决定在洛杉矶国际机场迫降。

美国西部时间21号下午6点15分,北京时间今天上午9点15分左右,飞机开始实施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前起落架一度与地面摩擦起火,起火过程持续了大约40秒左右,但所幸有惊无险,飞机最终迫降成功。

——2005年9月22日《新闻30分》

《美国一空客A320客机成功迫降 机上145名乘客安全脱险》

如果新闻报道到此为止,或许很多受众只是把它作为一件普通的事件来看待,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和兴趣。就在当天的《晚间新闻》中,播发了题为《美国客机前起落架故障 成功迫降》的消息之后,又对当时客机上劫后余生的乘客们的反应进行了特写报道——《亲历迫降 机上乘客惊魂未定》,以及就此迫降事件而进行的专家评论。

1.新闻特写:《亲历迫降 机上乘客惊魂未定》

(导语)飞机安全着陆了,但乘客多少仍有些惊魂未定。大多数乘客都表示,当时通过飞机上的电视新闻直播看到自己乘坐的航班正在迫降的感觉很特别。

(同期声)

乘客:当时我们能通过(飞机上的)电视看到外面正在发生的一切感觉上有点难以置信。

记者:他们(机长)给你们看了?

乘客:是的,我们看到了,因为这架飞机上配备了小电视。

记者:你是说飞机上有直播报道?

乘客:是的,我们看到了直播。

记者:是全过程吗?

乘客:不,大约在我们降落前10分钟,他们(机长)就切断了电视而那时是恐怖的,因为我认为他们切断电视是为了隐瞒一些不想让我们知道的事。

记者:当时有没有乘客(从座位上)站起来或者哭泣、尖叫呢?

乘客:没有,但每个人都会有点紧张。我带着照相机,我向女朋友说如果飞机出事的话就永别了。我旁边的乘客也向他们的家人道别。

记者:你们有没有拿出手机给家人打电话?

乘客:没有人打手提电话,大家都非常遵守纪律。

(口播)一名怀孕已经6个半月的女乘客告诉记者,飞机上的乘务员对她很照顾。飞机安全着陆后,所有乘客都欣喜若狂。

(同期声):乘客:我们按照规定的姿势抱头,乘务员非常友善地给我一个小枕头让我能够保护腹中的婴儿……后来,我觉得很热,我想是不是起火了。但我对自己说,是我太紧张了。然后就闻到了橡胶燃烧的味道,直到最后终于安全着陆,所有的人都大声欢呼。这次迫降过程太精彩了!

2.专家评论:《专家谈迫降》

(导语)虽然飞机成功迫降,但回想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这次迫降行动的难度究竟有多大?请看专家的分析。

(同期声)专家谈迫降:……

在飞机迫降的最初报道中,只有核心话语,既没有新闻主体的充分展现,也没有相关的背景资料或评价,那么,此次飞机迫降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为一般人所了解。《晚间新闻》不仅对此次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而且通过惊魂未定的机上乘客们的真实反应以及专家对这次迫降难度的充分肯定,使这次事件的新闻价值层层剥笋般地显现了出来。

(二)新近性原则

新近性原则指的是按照新闻事件所反映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话语材料,最新近的时间最优先安排。

最优先安排的时间在导语的位置出现,交代核心话语所发生的时间,它引领的话语范围往往只限于导语。在新闻主体中围绕核心话语,常常会出现另外的时间词语所引领的细节话题或交代以往的新闻背景资料。比如:

28号下午,加拿大众议院以171票赞成、133票反对通过了反对党保守党提出的对政府不信任案,导致以马丁为总理的自由党政府垮台。

这项不信任案是议会第一大反对党保守党领袖哈帕于24号提出的,得到了另外两个反对党新民主党和魁北克集团的支持,这3个政党在议会拥有多数席位。哈帕的理由是,在联邦法官戈梅里11月初公布的“联邦赞助丑闻”报告认定自由党确实有滥用公款行为后,自由党已失去执政的道义基础。(围绕核心话语,介绍背景、原因)

按照惯例,马丁总理可能于29号上午请求总督米夏埃尔·让宣布解散本届议会,举行大选。竞选活动一般持续36天左右,但由于恰逢圣诞假日,可能会拖后几天。预计大选将在1月16号或23号举行。

——2005年11月29日《中国新闻》

《加拿大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

“28号下午”引领出最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是核心话语部分。在紧接着的新闻主体部分,由“24号”这一时间词语引出细节话题,解释说明这一议案的提出者以及提交议案的缘由;围绕核心话语,在第三自然段中,由“29号上午”引出另一分支话题,进一步预测、说明通过这项不信任案将会产生的结果。整个新闻是以最新时间发生的事件为核心,围绕该核心逐渐展开相关细节话题。

(三)断点性和组装性

叙述上的断点性在电视新闻语体中非常具有普遍意义。断点性是指对新闻事件的叙述不是必须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的,而是截取一个个有意义的、有代表性的时间点来完成新闻的构建。比如上面所举的《加拿大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基本上由三个时间点组成“28号下午,不信任案通过”——“24号,不信任案的提出”——“随后时间,可能进行的竞选活动”,以报道时的时间为基点,前后“闪回”或“闪进”,把相关的背景和预计出现的后续状况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组装性和断点性是紧密相关的,正是因为对新闻事件叙述上的不连续性,使得构成新闻的各范畴、各部分之间具有较大的可调整空间,结构安排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样还是上述新闻,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按照顺序:提出不信任案——通过不信任案——可能的竞选活动,还可以:将要举行竞选活动——通过不信任案——不信任案的提出等等,只不过经过重新组装的新闻,因报道的角度和切入点的不同,其核心话语也会随之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