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前与幕后
每一个社会人在不同的生存空间内充当不同的角色,在场景与场景之间进行着台前与幕后的角色转换。
“台前”、“幕后”这一对名词术语借自于戏剧表演。在舞台上进行表演、被受众关注到的人物角色以及人物行为,处于台前;相反,不在舞台上表演,但进行着与表演相关的准备活动、保障工作的人,居于幕后。
在戏剧表演中,一张大幕隔开了前台与后台。而在电视媒介中,摄像机的镜头分隔开了台前与幕后。面对镜头而进行的有声语言表达处于台前的中心位置,而有声语言表达所依托的文本则处于后台的位置。
台前与幕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离。镜头前,流畅、完美的有声语言表达,取决于镜头无法触及的幕后的存在。在幕后,有声语言创作主体熟悉、理解、感受稿件,与同事讨论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着有助于有声语言表达的文化储备和生活积淀。台前的成功来源于幕后文本的支撑,来源于有声语言表达者和文本创作者长时间的准备与积淀。可以说,隐匿的幕后是台前完美表现的基础和保障,台前是幕后的延伸与体现。
幕后规定、制约着台前。新闻文本在构建过程中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包括传播信息所要达到的目的性、针对性、方向性,传播信息内容的取舍以及结构上的安排),规定和制约着台前有声语言表达的表现样式与整体格调。《新闻联播》中的文本以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为主,结构严谨、叙事简练,内在地规定了其有声语言表达庄重、严肃、大气的播报方式。《新闻社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特别关注》、《第7日》(北京电视台)等有对不良现象的曝光,有对新人、新事、新气象的赞赏,也有轻松娱乐的趣闻,结构相对松散,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叙事详尽,因而,在有声语言表达上采用轻松、活泼、通俗、跳脱的表达样式与格调。
幕后对台前的规定、制约作用还表现在,有声语言表达者的准备、积淀以及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与整体把握,直接决定了前台的方向和具体表现。有声语言表达在台前对文本方向的体现无外乎三种情况:正确体现文本的精髓;与文本存在着一定偏差;与文本完全背离。与之相对的具体表现有:如鱼得水、胜任愉快;差强人意,基本胜任;勉力支撑、难以胜任。幕后的付出与台前的表现基本上是成正比的。
当然,充足的幕后准备只是为台前的完美表现提供了可能性,却并不具有必然性。有声语言表达者在台前良好的镜头前状态、积极强烈的播讲愿望和流畅、到位的有声语言表达会使幕后的期待、目的得以实现。没有好的新闻文本,播音员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播音创作,即使再优秀的新闻文本也只能是“明珠暗投”。因此,台前与幕后二者皆不可偏废,也没有必要分出个孰轻孰重,而是要齐头并进,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