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文本对有声语言表达的制约与影响

电视新闻文本对有声语言表达的制约与影响

时间:2023-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电视新闻文本对有声语言表达的制约与影响电视新闻的有声语言表达是以文本为依托的。文本进入到有声语言表达阶段,情况却发生了一些变化。有声语言表达必须与电视新闻语体的总体基调协调一致,但协调一致并不意味着被其紧紧束缚、禁锢而不能有所作为。

二、电视新闻文本对有声语言表达的制约与影响

电视新闻的有声语言表达是以文本为依托的。传播什么样的信息,怎样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受文本的制约和影响。

(一)电视新闻文本的结构和话语特点影响着有声语言表达

在第四章,我们对电视新闻文本的篇章结构进行了分析。构成电视新闻语篇的各范畴中,标题(也称内容提要)和导语是新闻的核心范畴,新闻主体部分是核心话语的延展与深入,是电视新闻的主要构成部分。

文本进入到有声语言表达阶段,情况却发生了一些变化。

电视新闻的标题并不需要有声语言将之传递出来,它只是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下方。对有声语言表达来说,标题虽然不需要念出来,但却是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留在内心的主线与提示,是对篇章的总体印象和把握。

导语容纳了新闻的核心信息,也是有声语言表达的重点部分。表现在有声语言上,导语部分往往语速较慢,语势的起伏度相对较大。

新闻主体部分是核心话语的扩充,会根据时间因果关系或者逻辑层级关系逐步推进展开,使整个新闻报道血肉丰满。在有声语言表达上,内在感受比较丰富,注重整体的流畅与清晰。相对于导语部分而言,语速稍快,因而语势的起伏度相对较小。

从微观的词语、句式上看,电视新闻语体中常见的长单句以及时常出现的新词新语现象等也都是有声语言再加工时需要留意、关注的。长单句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简短、随意的原生态谈话方式,是经过精心加工、整理的思路清晰、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然而又符合受众接受习惯的精粹口语。而不断出现的新词新语现象反映了电视新闻与时代共振的特性,说明电视新闻是不断反映新事物、新现象、新思维、新观点的有效平台。反映在有声语言表达上,有声语言表达整体上比较规整、凝练,同时透过声音传递出一种时代感、新鲜感。

可见,不管是宏观结构还是微观分析,电视新闻语体始终是沿着自身特有的轨迹运行着。有声语言表达应该积极适应电视新闻文本结构模式和话语特点。

(二)电视新闻文本的总体基调决定着有声语言表达的整体基调

不管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电视新闻语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这些宏观表现结构和微观表现手法都是为了电视新闻客观、真实、新鲜、准确的叙事而服务的。明确了这一本质要求,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就应自觉地调整传播心态,体现并满足电视新闻传播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积极平和、新鲜明快的总体基调。

基调,是指文本转化为有声语言时所要把握的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基调,一方面是指稿件本身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上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应融入播音员在播讲目的指导下产生的具体态度,以及有关的政策对播讲态度的制约”。[1]

电视新闻(消息)的客观性要求其语言表达应尽量中立,因而所蕴含的感情色彩比较浅淡。相比而言,通讯对人物、事件的描写详细具体、形象生动,善于以情动人;评论重在说理,是对某种现象、某个人物的评价、议论,或褒扬、或贬抑,观点十分鲜明,因而二者的感情色彩都比较浓烈。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新闻(消息)、通讯和评论的感情表现的话,新闻(消息)是“实”,通讯是“情”,评论是“理”。

故此,在进行有声语言表达时所产生的具体态度和声音色彩也是有所区别的。通讯要求创作主体把自己的真切感受融入事中、景中,与播读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高低、强弱、虚实、明暗、快慢的丰富变化,表现文本中丰富细腻的情感,塑造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评论则是要有感而发,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讲究以理服人、寓情于理,声音坚定有力、真挚中肯。与它们不同,消息播报要求播音员主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为主,情绪多平静和缓,声音扎实饱满,色彩新鲜明快,语气真切自然。

电视新闻总体基调的确立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在有声表达和听感接受上可以明确感知到的独具特色的整体感觉与印象,体现了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和语言特点,这一基调也是在和其他语体类型的对比中不断彰显出来的。

有声语言表达必须与电视新闻语体的总体基调协调一致,但协调一致并不意味着被其紧紧束缚、禁锢而不能有所作为。基调也是由一个个实在、可感的基本语用单位所形成的整体,它具体化为生动的内在感受、具体的语气把握、推进的声音节奏。

对电视新闻语体总体基调的适应、把握,是进行有声语言表达的前提条件之一,为准确、高效地实现电视新闻传播铺平了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