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剧的播出与收视情况
(一)电视剧的播出比例、收视比例和资源使用率
1.电视剧播出的部数
2006年,根据对40个城市近200个频道的监播,在17∶00—24∶00之间,播出的电视剧为2130部(见表4-7),平均收视率为2.07%,较2005年平均2.33%的收视率有所下降。晚间,电视剧平均收视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电视剧集数量持续放大,各类节目形式不断翻新,德国世界杯、多哈亚运会等体育赛事以及“梦想中国”、“超级女声”等大型选秀节目的夹击等。
表4-7 电视剧播出量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6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状况分析》,载《收视中国》,2007年第2期
2.电视剧播出比重、收视比重和资源使用率
电视剧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在所有电视节目类型中是最高的。从资源使用指数看,仅次于新闻节目,但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见表4-8。
表4-8 电视剧的播出比重、收视比重和资源使用率
资料来源:根据央视—索福瑞资料整理
电视剧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但是电视剧投资规模大,风险高。电视剧的生产是最社会化的一种节目形态,同时,电视剧进入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的时间最长,交易规模最大[5],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商业模式、价格层次和供需关系。
(二)电视剧在不同地区的播出和收视状况
播出电视剧最多的是华东地区,最少的是东北地区。七大区域中,电视剧播出总量不尽相同,华东地区最多,东北、华南比较少。见图4-3。
图4-3 七大区域电视剧播出总量[6]
2005年,华东地区共播出电视剧46120集,西北22207集,华北21134集,西南20690集,华中19425集,华南15711集,东北13869集。
从人均收视时间看,华北地区最高。见图4-4。
图4-4 全国七大区域电视剧人均收视时间[7]
从供求关系看,电视剧在各大区域的播出比重都小于收视比重,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西北地区差异最小。见图4-5。
图4-5 电视剧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分地区)[8]
(三)电视剧在不同月份的播出和收视状况
电视剧在12个月中的播出量差异不大(见图4-6和图4-7)。在收视率方面,节假日(元旦、春节、寒假、暑假)的带动作用显著,季节(冬季)对电视剧的收视也有促进作用。同时,重大事件、重大体育赛事以及大型活动对电视剧收视率有明显的影响。例如:2002年6月,世界杯期间,电视剧收视率只有2.8%,低于2002年全年电视剧平均为3.57%的收视率。再例如:2006年6月的世界杯,8—9月份的《梦想中国》、《超级女声》总决赛,以及暑假档的各类选秀节目,都影响了电视剧的收视率。
图4-6 2005年电视剧播出集数与收视率各月表现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6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状况分析》,载《收视中国》,2007年第2期
图4-7 2006年电视剧播出集数与收视率各月表现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6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状况分析》,载《收视中国》,2007年第2期
(四)电视剧在不同周天的播出和收视状况
相对于平时,周末的节目供给类型更加丰富,使得电视剧播出比重下降。图4-8显示,在2006年周一到周四晚间时段,电视剧的播出量持平,从周五开始,电视剧播出量出现下降。从收视率看,周五、周六的收视率较前四天减少,但在周日又出现了反弹。
图4-8 2006年电视剧播出集数与收视率在一周内的表现[9]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6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情况》,载《收视中国》,2007年第2期
从播出比重与收视比重的关系看,电视剧在各周天的播出比重都小于收视比重,且差异程度在工作日高于周末。见图4-9。
图4-9 电视剧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分周天)[10]
资料来源:央视—索福瑞《2003—2004年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内部报告,2004年
(五)电视剧在不同时段的播出和收视状况
作为最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剧的播出和收视集中在晚间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从资源使用指数看,黄金时段电视剧供求已呈现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如果再加大电视剧供给量,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近年来电视剧供给量的放大向次黄金时间段、非黄金时间段转移。
图4-10显示了2002—2004年三年间,电视剧播出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19∶00到21∶00的黄金时段,但从播出比重与收视比重的关系看(见图4-11),节目在上午、下午和深夜供不应求的情况明显。
图4-10 不同时间段电视剧的播出数量[11]
图4-11 电视剧在所有节目类型中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分时段)[12]
从2005、2006年的情况看(见图4-12),19∶00—21∶00电视剧播出量基本持平,而在18∶00—19∶00、21∶00—22∶00增幅明显,同时,在黄金时段收视率的下降与其他时段相比,也更突出。这些都体现了在节目供给和观众消费方面“时段扁平化”的趋势,迎合了非典型观众的分众化的消费需要。
(六)电视剧在不同频道的播出和收视状况
从绝对播出数量看,市级电视台频道电视剧播出量最大,其次是省级非上星频道。这与不同级别电视台频道总量有关。见表4-9。
图4-12 电视剧播出集数与各时段收视率比较[13]
表4-9 各频道组各类电视剧播出数量和百分比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3—2004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总量盘点》,载《收视中国》,2004年第2期
从电视剧播出比例看,省级卫视最高,中央电视台最少。但近年来,在保持节目多样性的前提下,中央电视台也加大了电视剧的播出比例,以缩小在这个最重要的节目类型上,与省级台在收视份额上的差距。从收视比重看,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所有节目中所占收视比例与其他类型频道相比依然最少。省级上星频道依赖电视剧所获得的比例达到近50%(2003—2005年),是中央电视台的两倍以上。但从资源使用指数看,中央电视台为全国之最,而省级卫视最少,这说明了省级卫视在节目购买力上无法与中央电视台抗衡,这直接影响了其播出的电视剧的质量和影响力。如表4-10所示。
表4-10 各级频道电视剧的播出份额、收视份额及资源使用率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5年中国电视剧收视市场盘点》,载《收视中国》,2006年第4期
(七)电视剧的播出频次
从电视剧的播出频次看,大多数电视剧播出频次数偏低。如图4-13所示。2004年全国33个城市156个频道17∶00—24∶00时段,有12部电视剧在30个以上(含)的频道播出,42部电视剧在20—30个频道播出,200部电视剧在10—20个频道播出,在一个频道播出的电视剧为617部。从2002—2006年,播出频次最高的电视剧均为内地制作的电视剧。
图4-13 2004年电视剧播出的频次情况[14]
(八)内地不同类别电视剧的市场表现
不同地区,对于电视剧的题材关注也不同,这与当地文化偏好、当地频道竞争情况、节目编排有关。例如2002年,情景喜剧在北京、上海等地颇受欢迎,在安徽号召力就比较低;时代变迁剧在北京受欢迎,在上海、安徽反应平平等。以具体节目为例,2002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创安徽省单集最高收视率,而该剧在北京的收视率位于第4位,上海位于第8位。又如《铁齿铜牙纪晓岚续集》创北京市单集最高收视率,而该剧在安徽、上海都未进入前15名[15]。
从全国的总体情况看,2003年,以时期划分,现代剧播出量约占60%,古装剧约占30%,民国剧约占10%。古装剧的收视比重大于播出比重,民国剧持平,现代剧的收视比重比播出比重略低。以题材划分,涉案剧的播出和收视比重最高,都市生活、传奇、武打其次。见表4-11。
表4-11 2003年不同类别电视剧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
资料来源:央视—索福瑞《2003—2004年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第60页,内部报告,2004年
2004年,广电总局《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16],涉案剧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大幅下降,有影响力的电视剧类型呈现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7]。
1.现实题材占主导,古装剧比例下降
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加强了对古装剧的调控力度。曾经挤满银屏的古装剧相对减少。从制作单位看,“大制作+大投入=大回报”成为古装剧的基本创作思路,古装剧制作风险高,投入更加谨慎。在古装剧题材方面,相对而言,古装轻喜剧、古装探案剧更受欢迎。如《刁蛮公主》、《天外飞仙》、《少年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等收视成绩不错。(见表4-12)
表4-12 2006年电视台部分古装轻喜剧、探案剧的收视情况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6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状况分析》,载《收视中国》,2007年第2期
2.情感戏大放光彩
描写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婆媳关系、都市恋情等情感戏都成了热门题材。如《香樟树》、《牵手》、《半路夫妻》、《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收视表现不俗。还有不少打“苦情”牌,如《哑巴新娘》《悠悠寸草心》等,苦情剧凭借贴切、细腻的情感描绘,赢得了观众的关注。见表4-13。
表4-13 2006年电视台部分苦情剧播出和收视情况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6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状况分析》,载《收视中国》,2007年第2期
3.革命战争题材、军旅题材电视剧走俏
2005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掀起战争题材电视剧热潮。由于体裁的特殊性和制作规模,在收视率排名前10位的战争题材电视剧中,央视一套占5部,央视八套占5部。《亮剑》成为其中最耀眼的一笔,成为2005年央视电视剧收视冠军。2006上半年,全国省台播出的革命战争题材剧达到505部,为“红色经典热”加温。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林海雪原》、《小兵张嘎》、《沙家浜》等。海润公司2006年的革命战争题材剧占到投拍总数的一半,包括《白求恩》、《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暗算》陆续在54个频道播出,成为当年频道播出频次之最。《垂直打击》、《石破天惊》等一批军旅题材剧也广受好评。见表4-14。
表4-14 2005年电视台部分战争题材电视剧的播出和收视情况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5年中国电视剧收视市场盘点》,载《收视中国》,2006年第4期
4.商贾剧目表现提升
2006年,《乔家大院》、《红顶商人胡雪岩》、《玉碎》、《关东金王》等商贾剧大获成功。
5.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受到欢迎
2006年央视收视率排名前三中,除了《乔家大院》以外,《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乡村爱情》都是农村题材电视剧,收视率分别为7%和6%。但需要关注的是,农村题材电视剧会体现出明显的收视地域性。如《马大帅》在东北地区的收视率超过20%,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6.文学名著改编成为热潮
借助文学名著的影响力,拍摄有市场号召力的电视剧,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改编对象主要包括武侠小说、当代和现代小说、红色经典。
表4-15总结了部分武侠小说的改编情况。
表4-15 2004年电视台部分武侠电视剧的播出与收视情况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4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点评》,载《收视中国》,2005年第8期
当代作家中,女作家的作品格外受到青睐。她们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常常既叫好也叫座。
表4-16 电视台部分当代女作家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的播出和收视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4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点评》,载《收视中国》,2005年第8期
现代文学名家改编的电视剧也因作品的知名度和其为剧本打下的坚实基础,而受到制作者的追捧。见表4-17。
表4-17 2004年电视台部分改编现代文学名著的电视剧的播出和收视情况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4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点评》,载《收视中国》,2005年第8期
7.续集时髦,打造系列
收视表现良好的电视剧纷纷拍摄续集,一方面可以延续对原剧集的关注热情,另一方面也减少了选择新题材的风险。如秘史系列,康熙微服私访系列,纪晓岚系列,还珠格格系列,也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表4-18说明了2004年部分电视剧续集的成功的市场表现。
表4-18 2004年电视台部分电视剧续集的播出与收视情况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4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点评》,载《收视中国》,2005年第8期
8.翻拍经典剧也有一定市场
《上海滩》、《白蛇传》、《聊斋》、《昨夜星辰》等经典老剧被翻拍,收视成绩不俗。
9.经典老片热播
连续几年以来,电视台都在晚间时段推出了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经典电视剧。除四大名著外,《济公》、《聊斋》、《封神榜》、《宰相刘罗锅》、《牵手》、《大明宫词》等活跃于银屏,以延续当年的深刻影响,降低购买新剧的风险。2006年4月,湖南卫视拿出老剧《乌龙山剿匪记》和其他频道的新剧打拼,结果收视率曾一度跃至省级卫视的冠军,之后湖南卫视陆续播出了琼瑶的《三朵花》、《梅花烙》、《婉君》和日本电视剧《阿信》等老剧。中央电视台也同样钟情此道。四大名著成为暑期档的必备片,2006年,重播的老剧还包括《新白娘子传》、《京城四少》、《唐明皇》、《小李飞刀》等。见表4-19。
表4-19 2006年电视台部分经典电视剧的播出与收视状况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6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状况分析》,载《收视中国》,2007年第2期
10.明星、名导加盟的电视剧热播
明星、名导加盟是降低电视剧投入风险的重要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电视剧的成功。以“铁三角”张国立、张铁林、王刚为例,除了在“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中的出色表现外,他们联手主演的《布衣天子》、《五月槐花香》、《倚天屠龙记》等,都受到了电视台和观众两方面的认可。见表4-20。
表4-20 张国立、张铁林、王刚主演的部分电视剧的播出和收视情况
资料来源:毕江燕《2004年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点评》,载《收视中国》,2005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