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移民地区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
除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新加坡这样以华语作为本地通用语言的华语媒体之外,在世界各地还分布着大大小小针对本地华人的广播电视媒体,这些媒体的传播对象主要是当地华人。这些华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言背景,移民地区当地的通行语言也不是中文。广播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不同,它是用声音进行传播,而媒体语言的声音会与来源地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语音,人们容易产生各种联想,这种联想有时是表面化和非真实的。媒体语言的发音有时会使人联想到它的属地背景,甚至政治取向,起到地域标签,甚至政治标签的作用,尤其是在节目内容不足以让人识别时,人们更容易依据自己的联想去进行判断。由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等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存在差别,甚至对立,因此选择何地发音标准看似简单,但对海外的广播电视媒体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海外广播电视媒体可供选择的华语发音标准,主要有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和介于两者之间,与新加坡华语较为接近,没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第三类华语。与此相对应,在词汇的使用上也要有选择考虑,不同地区词汇也有明显差别。
在语言的标签作用影响下,海外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的使用会考虑到自身背景、受众目标等各种因素。随着海峡两岸关系松动缓和,大陆移民的迅速增长,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总的发展趋势是:发音向大陆普通话靠拢,词汇逐渐混用,腔调逐渐本地化。
早期的海外媒体使用多是闽粤方言,因为移民的主体是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使用超方言通用语是在移民成分复杂,方言过多,需要相互沟通的时候。这种情况与新加坡类似,只不过新加坡是在国家范围通过行政干预完成,而海外移民社区是由听众需求驱动,由市场作用完成。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尚未形成自己的明显发音特征,双方都具有“新国语”的发音特点。那时,海外华语广播的语言,除了涉及词汇的地域特征,在发音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世界各地很少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世界各地的华语广播也并不多,华语广播使用的语言多是停留在四五十年代的“国语”,很少听到当代“北京音”的普通话。
进入80年代后,海峡两岸的政治状况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大陆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到海外留学和定居的人数迅速上升,世界各地开始大量出现使用普通话的华人。与此同时,台湾的政治环境也在蒋经国时代开始放松,海外移民数量开始增加。与之相呼应的还有面对香港回归产生的香港移民热。这股移民潮和出国热,使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华人数量明显增加。
移民数量的增加为开办华语广播电视积累了受众资源。在80年代,台湾和香港移民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高于中国大陆,台湾背景的华人社团影响较大,华语广播电视也多以台湾国语和粤语为主。
台湾在1987年取消了所谓“戒严令”,1988年开放大陆探亲旅游。随着两岸人民之间的接触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开始缓和。海外华人之间由于两岸对立产生的感情隔阂也开始化解。
进入90年代后,大陆移民数量逐渐超过台湾和香港。以美国为例,2004年大陆移民2.7万人,同期台湾移民仅7800多人。澳大利亚移民局2004年发表的10年移民数字表明,大陆移民人数增长迅速,台湾移民涨幅不大,香港移民呈明显下降趋势。大陆从1993年的2740人增至2004年的8784人,台湾从1993年的785人增至2001年的2599人,而后逐年下跌,2004年为881人。香港移民从1993年的3333人,下降至2004年的1125人,1997年之后大幅减少,1997年为3194人,1998年跌至1918人,2001年更跌至931人。在加拿大,从1998年起,中国大陆就是加拿大新移民的首要来源地区。
进入21世纪,大陆移民已逐渐成为海外华人的主力。两岸关系的缓和和中国大陆的经济崛起,也使大陆移民的地位得到提升。中国大陆的简化字和普通话逐渐被海外报刊和广播电视机构接纳。为了满足新移民的需求,广播电视使用大陆背景播音员和主持人越来越普遍。在大陆移民集中的美国、加拿大地区,与过去相比,华语媒体语言更接近普通话。当然,为了照顾到台湾移民,多数媒体尽量采取语言平衡方针,在人员的选择上,同时兼顾两岸背景;在发音上去除明显的地域特征;在词汇上尽量做到华人通用。在语言上走融合路线,是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媒体的主流。当然,一些主要针对特定听众和有特殊背景的广播电视媒介,也还可以听到以大陆普通话或者台湾国语为主调的播音,这些媒体有时是在刻意强调语言的政治或文化标签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