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说与读的融合
十几年前,中国的广播电视界曾有过一场播音主持之争。那时,对于刚刚兴起的节目主持人,业内人士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双方是完全对立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者。十多年过去了,播音员和主持人之间并没有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双方却跨越界限,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倾向。今天的播音员除了文稿播读,也需要即兴表达能力。而以说见长的节目主持人,很多情况下也需要文稿的支持。读与说成了双方都要具有的专业能力。
在长时间的磨合中,播音员和主持人的界限逐渐模糊,文稿播读和即兴表达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倾向。其表现特征是文稿播读逐渐带有说的味道,即兴表达也出现了富有文采、出口成章的类型。
在说与读的融合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文稿播读。在最近十几年中,文稿播读一直在探索与听众更为接近的播讲方式,最明显的变化趋势是向说的方式靠拢,即播读口语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对“文革”的清算,作为那一时代广播电视语言特征的“高、空、喊”的播音模式也被人们所厌恶,播音开始降调,向“说”靠拢。与一切事物一样,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产生了新旧观念的冲撞。一些播音员甚至质疑这种“说”的方式是否值得采用。最初采用新播法的播音员也经受着巨大压力。不过,时间证明了这种变革体现了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的多元化方向。由于听众更乐于接受“说”的平和语气,一段时间内发生了“说”进“播”退的变化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文稿播读在风格上已经与“文化大革命”时代的播音拉开了距离。
新的播讲形式在获得巨大发展后,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一些人产生了错觉,似乎“说”可以完全取代“播”,最终用“说”的形式彻底取代传统的文稿播读。于是他们向文稿播读的最牢固阵地“新闻播报”发起攻击。一时间,“说”新闻的鼓吹甚嚣尘上。不过,这种以“说”代“播”的尝试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成功。广播电视语言的发展规律是向着多样化的目标前进,并不是以一种交流方式代替另一种交流方式。实践表明,只要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使用文稿,传统的播讲方式就会存在。播讲的口气向“说”靠拢是一回事,取消文稿播读是另一回事,文稿播读与“说”的融合,并不表明它将会被“说”所取代。传统播音所使用的文稿播读方式和语言风格,主要是由于文稿的介入所造成。只要文稿存在,这种播讲方式就不会有根本的变化。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似乎还没有取消文稿的可能。
在一般人的视野中,似乎传统播讲方式受到的冲击较强,语言风格改变较大。但如果仔细观察一些节目主持人的即兴口语表达,你会发现,现在有些节目主持人开始追求出口成章,走语言的“高端”路线。他们不再满足于啰嗦的重复和“哼哼哈哈”的口语形式,力图在表达中使用规范的发音,简练和富于文采的词句。这样的口语显然受到了传统播音的影响,当然,这些主持人的节目对象往往是那些文化水平较高的受众。节目的多样化使主持人的说话风格也在发生变化,一些“说”也具有了“播”的因素。
在“播”与“说”的竞争,播音与主持的争论中,“说”和“播”都在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划定自己的范围。几十年的发展证明,“播”与“说”并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双方在各自的发展中也存在着相互融合的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