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莫扎特音乐遗产传承与维护的历史道路简述
一、莫扎特音乐的特点
每当莫扎特的音乐响起,我们都会被其中蕴含的精神所鼓舞,并且永远不会感到过时,这便是莫扎特音乐被称为“经典”的原因所在。莫扎特的音乐在什么意义上、从哪种角度触及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到他在直接与我们对话?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莫扎特音乐的第一个特点:人文性。或者说,我们应该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审视莫扎特,了解莫扎特的音乐如何提供了对人性的特殊洞察和独特发现。
英国音乐家戴里克·柯克(Deryck Cooke)在他的重要著作《音乐语言》(The language of music)中,勇敢地坦承自己误解莫扎特音乐的经验——孩童时代,仅仅感到莫扎特音乐动听悦耳。到青春时期,开始听出莫扎特优美而典雅,但并不怎么深刻;直至成年,方才醒悟莫扎特的音乐不仅仅是优雅瑰丽,而且其中贯穿深刻而扣人心弦的内涵。柯克作为一个深谙音乐理路的“圈内人”,他这番有关聆听莫扎特三层境界的坦白确实耐人寻味。[1]
“莫扎特年”活动中宣传画上的莫扎特半身像
莫扎特音乐中的性格复杂性和情感包容性,使莫扎特与每个时代都会发生关联,因为每个时代都能在莫扎特身上找到所需要的元素。而且,莫扎特音乐中那种对人性弱点的透视和理解,以及对人生命题略带悲观的疑虑眼光,似乎特别能够唤起每一个时代的人的共鸣。于是,每一个时代的人和莫扎特之间,达成了某种特别的默契。另一方面,莫扎特即便是对生活产生严重的怀疑,他也从来不会放弃憧憬,不会陷入绝望,不会走向暴怒。因为他毕竟是生长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背景中。故此,莫扎特的音乐具有奇异的多维时间性。他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是18世纪的精粹结晶,但他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出来的心灵感受和人生态度,却不仅具有特别的现代感,而且还超越古今,直接指向了永恒。莫扎特音乐的人文价值是它得以传承的前提条件。
莫扎特音乐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革命性。德国著名作家沃尔夫冈·希尔德斯海默(Wolfgang Hildesheimer)曾说过:“莫扎特从未评说过法国大革命。就我们所能够证实而言,现实从未触及到他意识的层面。”[2]他的说法有失偏颇。莫扎特是一位积极参与政治的人并将其政治观点反映在音乐作品之中。他本人曾长期受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压制,直到愤然辞职,因而对封建制度怀有强烈的不满。《蔡德》(Zaide)是莫扎特23岁时创作的一出德国两幕小歌剧。这出歌剧堪称莫扎特反对奴隶制的标志,表现对奴隶制的抗拒思想。莫扎特作品的革命性没有贝多芬的强烈、鲜明,但却同样深刻。由于具有革命性,莫扎特的音乐才能够跟随着200多年来各种风起云涌的浪潮席卷欧洲,影响世界。
莫扎特音乐的第三个特点是国际性。莫扎特的一生就是一部欧洲游历的历史。他从6岁开始走出奥地利,游历欧洲,足迹遍及慕尼黑、巴黎、伦敦、罗马、布拉格等欧洲艺术中心。据统计,莫扎特一生访问、居住过的欧洲城市超过了200座。这一点仅从他创作音乐的标题上就可窥见一斑:第36交响乐《林茨》(Sinfonie Nr.36 Linz)是在访问林茨时受杜恩伯爵之托所做;第38交响乐《布拉格》(Sinfonie Nr.38 Prag)因莫扎特1787年将其带至布拉格演奏而得名。莫扎特的国际性并不仅仅表现在他的生命历程方面,还表现在他的创作风格方面:“融合拉丁精神与日尔曼精神,吸收最优秀的外国传统而加以丰富与提高,为民族艺术形式开创新路而树立几座光辉的纪念碑,在这些方面,莫扎特又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对于世界性艺术的领会,在莫扎特心中同时并存,互相攻错,互相丰富,他才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以现代辞藻来说,在音乐领域之内,莫扎特早就结合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虽是不自觉的结合,但确是最和谐最美妙的结合。”[3]
以上所述的莫扎特音乐的特点并不是从传统的音乐风格、结构、表现力等角度出发,而是从其精神内涵、传承价值的侧面切入,找到其更深层面的特征,以便在后文中更好地支撑本书的论点。
二、莫扎特音乐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道路
对莫扎特音乐的纪念、保护、传承、延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音乐、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由于本书篇幅所限,以下仅从几个方面做一简要论述。
第一,莫扎特音乐风格的传承。自莫扎特之后,在那些风格倾向于保守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中一般还可以发现有莫扎特古典主义精神的痕迹,尤其他的学生约翰·内波穆克·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和路易斯·斯波尔(Louis Spohr)更是明显。罗西尼(G.Rossini)的歌剧也深受莫扎特影响,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塞维利亚理发师》(Barbiere di Siviglia)中,聆听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费加罗婚礼》的影子。最后,门德尔松(F.Mendelssohn Bartholdy)、肖邦、勃拉姆斯以及布索尼(Busoni)都在作品中大量地延续了莫扎特的风格,受重视的程度和巴赫的作品几乎相同。[4]莫扎特不仅在音乐风格上影响了他之后的大多数作曲家,他的乐观、向上、进步的精神也为后人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正面的典范,在浪漫主义时期颓废风格盛行的时代为欧洲音乐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以莫扎特名字命名的、专门演奏莫扎特作品的大量乐团的成立。这些乐团的成立无疑是莫扎特音乐遗产传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乐团的名字提高了莫扎特的名气,演奏的作品强化了人们对莫扎特作品的认识,而这些乐团遍布各地的特点也是莫扎特音乐实现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原因。这些乐团主要有:
英国伦敦莫扎特交响乐团:1956年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00周年而成立的著名交响乐团。
德国莫扎特交响乐团:常年演出地点在多特蒙德爱乐新音乐厅。
维也纳莫扎特独奏乐团:成立于1951年,由8位活跃于维也纳乐坛的知名独奏演奏家组成,他们完全继承和发扬了音乐大师莫扎特当年在皇家宫廷演奏的传统,全部团员身穿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华丽古装,头戴以莫扎特装饰为典型代表的假发头套,整齐、华丽亮人的宫廷古装装饰将把观众在瞬间迅速带回到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宫廷音乐会的高雅时代。
维也纳莫扎特爱乐乐团:由40多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组成的宫廷室内乐团。他们身着18世纪奥地利宫廷服装、头戴假发,用一种最复古的音乐表演形式诠释莫扎特以及施特劳斯家族的经典乐曲,给予观众听觉上的享受和视觉上的震撼,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回到18世纪的维也纳,聆听莫扎特的演奏。
萨尔茨堡莫扎特管弦乐团:享有“奥地利音乐大使”美誉的萨尔茨堡莫扎特交响乐团是奥地利最出色的乐团之一,以出神入化地演绎维也纳古典音乐精品而闻名于世。该团于1841年莫扎特逝世50周年之际创立,这支诞生于莫扎特故乡的乐团以得天独厚的优势继承和发展了最为纯正的维也纳古典音乐的精髓。[5]
奥地利维也纳莫扎特三重奏乐团:以莫扎特命名的三重奏乐团致力于欧洲音乐文化发展,他们演奏的古典时期作品,保持着维也纳音乐传统风格,对18世纪至20世纪经典作品的解释有着独到之处。
第三,各种以莫扎特命名的声乐比赛的出现。这些比赛为人们提供了诠释莫扎特音乐的舞台,挖掘出许多可以继续传承莫扎特音乐风格的音乐天才。重要的比赛有萨尔茨堡莫扎特国际声乐比赛、莫扎特国际音乐神童比赛、莫扎特国际小提琴比赛、维也纳莫扎特国际歌唱比赛等。
第四,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的贡献。萨尔茨堡莫扎特故居,即莫扎特一家居住的三楼屋子,成为奥地利最多游人拜访的景点之一。故居(1747—1773年间,莫扎特一家住在此)博物馆收藏有家庭成员的肖像,莫扎特儿时使用的小提琴,音乐会专用小提琴,他的两架钢琴,和大量的信件,个人物品,乐谱等。
1773年,莫扎特一家迁至位于盐河对岸的另一更大的住处,莫扎特广场8号。迁去维也纳之前在萨尔茨堡生活的最后几年,莫扎特在这所房子里创作了150多部作品。1996年1月,莫扎特故居经重新修葺后向公众正式开放。一楼的博物馆记录了这幢建筑的历史和莫扎特一家的生活。在这里,人们还有机会欣赏到内波穆克·德拉·克罗塞(Nepomuk Della Croce)绘于1780—1781年的名画《钢琴旁的莫扎特一家》。展览侧重于反映莫扎特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是他的巡回演出,及他的姐姐南妮尔(Nannerl)[6]。馆内的莫扎特音像集专门收藏所有莫扎特作品及关于其生平的音像产品。
1783年10月26日,莫扎特在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亲自指挥了他的C大调弥撒曲的首演。作为萨尔茨堡大主教的管弦乐队的乐师,莫扎特必须在萨尔茨堡大教堂(Salzburg Dom)弹奏管风琴和为这座本城最重要的宗教殿堂创作许多节日弥撒曲(Mass)。临近大教堂,在莫扎特广场的中心,音乐爱好者们可以瞻仰比真人要大许多的铜塑像(建于1842年),这也是人们对莫扎特作为“音乐的英雄”的赞美。
莫扎特音乐学院萨尔茨堡国际基金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交流和传播莫扎特音乐遗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流的莫扎特图书馆和莫扎特档案库,里面有许多与其作品相关的无价的档案文件。
另外,莫扎特的祖国奥地利也从未停止过传承莫扎特音乐遗产的努力。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活动是1991年,莫扎特逝世200周年,在奥地利,政府为纪念作曲家逝世200周年,决定拨出巨款安排两三百场音乐会、舞会、歌剧演出和展览等,让人们了解他生活的时代和他的传世作品。从莫扎特逝世到现在,维也纳还定期举行莫扎特音乐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