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的魅力
■吴郁
“魅力”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简洁通俗——“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如果我们在“魅力”前冠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定语,可以推演出种种“吸引人的力量”,诸如外貌、声音、语言、气质、风度、性格、学识、能力、人格……把这些魅力因素“合并同类项”,可大致分为感性魅力和理性魅力,前者指观感直接知觉到的主持人具体的审美属性,后者指对于主持人内在品格的整体的审美评价。所谓感性魅力,其中既有先天赋予的(如音质、相貌),也有后天养成的(如体态、仪表、用声吐字以至表达习惯)。感性魅力与理性魅力诸因素中,既有可以独立存在的(如外貌、声音),也有交织在一起的(如语言、气质、风度),而且理性魅力往往是透过感性因素才能让人感知的(如学识、能力、人格,需经由言语内容、方式及行为方式展现)。此外,感性魅力与理性魅力的匹配,也许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却也可能某方面不能尽如人意,甚至“南辕北辙”。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能同时具有感性魅力和理性魅力当然再好不过了。不过,成熟起来的观众对于不同类型的节目主持人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接受心理,像《实话实说》这样的节目,观众不要求主持人赏心悦目,但是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过人的机敏和能力,观众是不会买账的。其貌不扬的崔永元显然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感性魅力的优势,然而喜欢他的观众队伍愈加壮大,观众喜欢他的程度愈加“升值”,那么,崔永元的魅力何在呢?
一、平民化的形象定位
研究说服理论的学者卡尔·霍夫兰的传播实验证明:“假如传播对象喜欢传播者,就可能被说服。如果接受者认为信息的来源是来自一个与他自己或她自己相似的人,即具有同一性,就更是如此。”《实话实说》一直在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积极参与、畅所欲言的谈话氛围。从观众主动打电话提供话题,从观众毛遂自荐参加节目,从现场观众和嘉宾“掏心窝子”的肺腑之言,不难看出这种目的达到了,这与节目的选题有关,更与崔永元“平民化”的主持人形象定位有关。
1.主持心态的“平民化”
它源于崔永元对《实话实说》节目宗旨、特点和风格的深刻认识。《实话实说》是个有观众参与的言论节目,此类节目对主持人要求之高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其新颖的“群言式”评论的特色,决定了《实话实说》不是板起面孔做报告的讲坛,不是洗耳聆听的课堂,也不是单位里一本正经的学习讨论会,更不是唇枪舌剑的辩论场;因此,其主持人不该是居高临下的报告人,不是耳提面命的教师爷,也不是掌握讨论会的领导者,更不是冷眼观战评论胜负的裁判长。节目的本意不是要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受众,而是要激活参与者的思维,广开言路,以期碰撞出真理的火花,所以,最忌讳主持人摆出一副“先知先觉”的架势,以智者自居,盛气凌人,指手画脚。崔永元是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牌栏目《午间半小时》的优秀记者,有很强的新闻素质和深厚的生活底子,被称为思维敏捷,聪明过人。不过,在面对谈话现场的嘉宾和观众时,崔永元认为最重要的是真诚,是坦率,是善良,是诚恳,要让观众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人,是一个乐于与之对话的人。他希望观众把他看成“邻居大妈的儿子”。
例如在《捐款节余怎么办?》节目中,有一位观众发言时提了四点建议,崔永元很自然地指着观众手里的本子说:“请你把这个本子借我用一下,在结尾的时候我要重复你这几句话。”果然他在小结时引用了其中的观点,这一做法十分有效地拉近了与参与者的心理距离,同时他的真诚坦荡、谦虚灵活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他又以反躬自嘲的现身说法来构成轻松真诚的谈话语境,比如一次嘉宾中的下岗女工谈到自己曾在家具城打工却分不清家具的材质,崔永元插话说:“是挺不好分的,一次我爱人让我买家具,我在店里问好了,是全木的。拉回家我爱人一看,说‘你是全木的’。”立时全场哄堂大笑,参与者早已忘了这里是电视台的演播室,摄像机正对着他们拍节目,全然进入了与小崔拉家常的氛围中。
2.谈话方式的“平民化”
不言而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形象主要通过其言语方式确立。当初准备主持《实话实说》时,对于主持人的形象崔永元做了许多设想,曾以为应表现出高深的学问,“一张嘴十句话起码有三句是警句、格言什么的”,但是他很快悟出,老百姓的话里有时蕴藏着很深的哲理,如果净说名人名言,嘉宾和观众都不会示弱,哪还谈得到“实话实说”呢?在吸引众人参与的谈话节目里,主持人“玩深沉”就会成为“孤家寡人”,讨论成了“一言堂”也就没人看了。于是他下决心就“用老百姓的话说出并不简单的道理”。崔永元在节目中的一些插话乍听好像只是随声附和,但你立刻就能咂摸出话语深层的味道。比如《父女之间》中女儿谈到自己故意跟爸爸拧着劲,崔永元插话说:“哦,没事找事。”听者都会心一笑,女儿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想来她心里的疙瘩也在慢慢化解。《现代人文景观》的讨论中,一位女士就人造景点的浪费和文物保护经费不足发表了较为激烈的意见,崔永元接茬说:“与其拿那么多钱搞人造景点,还不如给兵马俑修修腿脚呢!”闻者都忍俊不禁。同样的观点有这一庄一谐的表述,不必特别着力就加深了人们的印象。这些寻常百姓的大实话,崔永元似信手拈来,用得是地方,用得合分寸,听着亲切平易,却又意味深长。
3.行为方式的“平民化”
崔永元相貌平平,与人们司空见惯的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男主持人形象根本不着边,没成想这种“另类”,不仅让观众觉着新鲜,感到好奇,更让他们生出“自己人”效应的几分亲切,减少了许多“距离感、隔膜感”。
崔永元的着装,介于正装与休闲之间,既不整齐得让你无可挑剔,又非随随便便不修边幅,更不是“领导世界新潮流”,恰恰把握在“有意无意”之间,很是得体。着装是一种文化品味,表明人的审美取向,同时暗含着对场合环境的判断与适应,因而可以说,着装是主持人不出声的语言,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还是对节目气氛的一种昭示。崔永元的着装符合《实话实说》那种既让人感到随意平常,又让人精神、兴奋的谈话氛围。
崔永元的节目中的走位、手势、体态、眼神、表情,谦和而不失自信,礼貌而不失真情,充分表现出对每一个参与者的尊重。请现场观众讲话时,崔永元总是走到离这个人最近的地方,自己侧过身把镜头让给说话人;他不会因上下台阶麻烦,冷落坐在高处或角落的观众;遇到上年纪的观众他会伸手扶一把。一次有个小女孩发言忘了“要站起来”的要求,崔永元和蔼地提醒她:“你站起来说,屏幕上你会显得高一些。”这种体贴、鼓励的方式帮小女孩增强了说话的勇气。他请人发言从不用手直接指过去,而是以手心向上的“请”的姿态。发言者会得到他眼神的鼓励,哪怕讲得不恰当,他也会报以善意的哪怕有点“狡猾”的微笑,而不是讪笑或流露鄙夷不屑之色。崔永元善解人意,从心里尊重、体恤观众。在录制《走近体育明星》的现场,主持人的结束语已经说完,人们正准备起身离开,这时,坐在高处的一个小男孩突然说:“我想问小双叔叔一个问题!”只见崔永元寻声望去,快步走上台阶抱起孩子说:“咱们到小双叔叔跟前去问。”在李小双的坐椅前,崔永元蹲下身来鼓励孩子,那男孩问:“小双叔叔,你的伤好了吗?”崔永元的举动和孩子的童心,让在场的观众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嘉宾席上。这节目之外的一幕,不是刻意的雕饰,来得突然,做得自然,崔永元节目内外一致的对观众的真诚和尊重,使在场的人对他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有崔永元主持《父女之间》节目时那掩饰不住的哽咽和拭泪动作,观众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真情的流露,因而也更加接纳和喜欢这位“平民化”的主持人。
二、驾驭话题、组织讨论的能力
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组织驾驭能力涉及到许多方面,主要有:严谨灵活的思维能力——深刻的思辨力、敏锐的判断力、准确的理解力、概括归纳能力及机敏的应变能力等;会听能说的言语能力——对说话人观点的判断、理解和预测能力,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明确有效和清晰生动的语言能力;组织调度能力——开场前的“热身”、谈话氛围的营造、话题走向和层次的把握、引发的“开流”、控制的“截流”、准确的小结、适时的转承、冷场时的“升温”、跑题时的逆转和最后精当的总结;此外还需要清醒冷静、沉稳机警的心理能力,能妥善分配注意力,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善解人意、宽宏大度、热情谦和,等等。主持谈话节目需要全神贯注,思维高度集中,是全身心的、紧张的精神“运动”,对主持人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及各方面的素质是一个严峻的综合的考验。很明显,如果崔永元只有平民化的形象定位,而缺乏把握话题驾驭谈话的能力,其“魅力”将失去根基。
崔永元在组织讨论驾驭话题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1.做谈话的轴心,不做观点的轴心
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水平绝不是要把“闪光点”集中到自己身上,而恰恰在于自己不做观点的轴心,而是成为谈话的轴心,把最精彩的话留给客人说。梁实秋在其散文《谈话的艺术》一文中说:“谈话不是演说,更不是训话,所以一个人不可霸占所有的时间,不可以长篇大论地絮聒不休,旁若无人。”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对此应深明就里。崔永元在节目中能够清醒地把握着话题的方向,心中有明确的逻辑指向,同时又能灵活地驾驭着讨论的进程,一层接一层,一环扣一环,不露痕迹地组织参与者围绕谈话的轴心转起来。他为了让说话人谈出心里话,常用很具体的不断推进的小问题发问,比如《同在蓝天下》,他问:“上大学的第一天是什么样的情况?”又问:“大学生活开始了以后,和你的想象有什么差异?”再问:“后来你们就联合起来,并且把这种合作称为‘联合舰队’?”……随着两位残疾女大学生的回答,人们迅速了解了她们不同于健全人的种种感受以及她们自强不息的内心世界。
2.沟通参与者,构成讨论语境
崔永元组织讨论善于观察,注意力分配得当,不仅注意话题内容的关联,还顾及到参与者之间的关联和沟通,能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各抒己见,同时也拓宽了话题讨论的思路。如《不文明的背后》的讨论中有一个片断,我们能够看到崔永元是如何组织现场观众、嘉宾谈话的:
女观众:社会文明并没有失范,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文明素质可能不如文化低的农民……
崔永元:今天来了几位农民工朋友,听听他们的意见(走过去)……
嘉宾杨:我在想,今天我们为什么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物质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我们有条件来谈了……
崔永元:您是说现在进步了,人们把文明放在心上了。刚才您说的时候,两位老先生在交谈,听听他们说些什么。(边说边走到老人身旁,伸过话筒)
老年观众:哪一方面抓不到也不行……
崔永元:嗯,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嘉宾李:现在大家也注重教育,但重点在数理化上,从小文明习惯差……
崔永元:李先生说应有文明行为规范。讲大道理不如有人具体示范,听一些具体的例子,也许其中有解决的办法。(转向观众征询发言人)
3.语言简练明确,善于为现众着想
话题节目的驾驭还有一个难题,即参与者非常广泛,他们的认识水平不在一个层面上。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有关情况的了解程度不同,占有信息的多少不同,理解能力也有差别。而节目是办给大众看的,因此,主持人无论提问也好,启发引导也好,强调观点也好,语言表述都要求通俗、简洁、具有条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面的参与者和观众能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沟通,使讨论顺畅地进行。为使话题讨论有序,环节清晰,观点突出,主持人必须善于“换个说法”。崔永元在讨论中常以插话、接应等方式把参与者的观点提炼出来。对于偏于感性的叙述性发言给予“提纯”,他采取“概括地说”、“归纳起来说”的方式,强调其观点;对于偏于理性的结论式发言,则采用重复的方式,比较抽象的就加以“稀释”,采用“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说”的方式使其变得通俗易懂。
4.灵活巧妙的控制,不动声色的驾驭
崔永元引领话题深入时,一般不采用直白地罗列小题目的做法,而是巧妙地衔接转换、承上启下。为了讨论的深入,也为了激活讨论的气氛,空气太“温”时,崔永元就把有不同观点的人捉起“对子”,点起“火”来,但是又注意把握平等、轻松、和谐的气氛;争论激烈时,则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为他们“熄火”。有时参与者一时性起谈得跑了题,崔永元则不动声色,不让人难堪地把话题拉回来,纳入轨道,避免散乱失控。在《老房子,新房子》的讨论中,一位德国女士非常认真地用尚能听懂的汉语表述自己的感受,语速快但比较啰嗦,崔永元刚要“截流”,她立刻固执地说:“不,这很重要”,可是接下来还是重复刚才的观点,此时崔永元换了方式,侧转身面向嘉宾冯骥才说:“冯先生,您看到了,德国人说起老房子比咱们中国人还激动呢!?”观众边笑边鼓掌,那位女士也就坐下了。
三、幽默机敏的风格
崔永元的幽默机敏,是人们公认的个性风格,也是吸引人们参与讨论、关注《实话实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幽默,从来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缓冲剂、黏合剂,它像一座桥梁,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使陌生的心灵变得亲近,以最敏捷的方式沟通感情,融洽气氛,以轻松的形式化解矛盾和尴尬。同时幽默还表现了一种诙谐,一种才华,一种智慧,使人们能置身于轻松有趣,又能领悟哲理的环境当中。因此,对于“群言式”谈话节目来说,幽默必然成为大家共同追求和倡导的一种品种。老舍先生认为,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是一种领悟和灵性,能敏锐发现生活中的趣事,既能看到可笑的一面,又能看到可爱的一面。崔永元对人生有积极乐观的思考,善于在联想中领悟蕴含的哲理。在《实话实说》节目里,他运用幽默发挥多种作用,并注意运用的分寸,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消除紧张,活跃气氛
在每次节目实录之前,崔永元从交代话题和注意事项始便以“幽默”来“热场”,几条干巴巴的技术性规定竟把刚进入演播室还有点摸不着门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一种温暖放松的氛围出现了,参加讨论的兴味也调动起来了。接下来的介绍嘉宾,崔永元常适时开个玩笑,让大家分享快乐。如《老房子,新房子》里介绍作家冯骥才时,说起年轻时做篮球运动员受伤的往事,崔永元插话说:“大家知道拼搏精神,是从中国女排开始的,实际上从冯先生就开始了!”(笑声)在讨论中为防止对具体事过于“较真”,他以无伤大雅的“俏皮话”来冲淡或转移。那次讨论《夫妻是否需要一米线》,一个女嘉宾谈了发现丈夫的女学生常在她不在家时登门拜访及她处理的办法,崔永元似很认真地问:“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你想得不周到,把一次很好的学术交流给搅黄了?”(笑声、掌声)
2.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倾向
在《鸟与我们》中,嘉宾谭宗尧提出“谁有能力谁养”,崔永元问:“我们怎样来考察他有没有能力?”谭说:“考试呀!……”他的话音刚落,崔永元一本正经地宣布:“待会儿讨论结束,大家不要马上走,我要对大家进行考试,由谭先生出试卷,考考你们谁有养鸟能力,谁没有养鸟能力。”(笑声)这里先是设下圈套,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说走了嘴,然后故意用夸大谬误的方法,以充分表达言外之意,构成浓郁的幽默气氛。
3.用幽默来缓解矛盾,冲淡尴尬
在《父女之间》中,父亲谈到看不惯女儿的毛边牛仔裤,很生气,崔永元转而问母亲:“做母亲的觉得那条裤子美不美?”母亲说:“不美。”崔永元又问:“父亲打女儿的行为美不美?”母亲说:“更不美。”为了不激化矛盾,崔永元开了个玩笑:“还不如裤子呢!”(笑声)在《谁来保护消费者》的讨论中,王海在说明观点时引用了一句马克思的话,观众报以掌声,谁料嘉宾肖灼基教授随即指出王海引言出处的错误,刚才鼓掌的观众未免有些尴尬,此时,崔永元巧妙地接上一句:“感谢肖教授适时地为我们开设了第二课堂!’场内响起一片掌声和笑声,几乎凝住的空气顿时和缓下来。
4.以幽默方式礼貌地“打断”、“截流”
为了让参与者有较多的发言机会,也为了把握话题的方向、层次,对于嘉宾和观众较长的发言需要及时打断,但方法十分重要,不能让人下不来台,不能扫了别人谈话的兴致,还得让对方理解主持人的意图。崔永元掌握在发言人基本把观点说清时“截流”,如在《广告知多少》中,介绍嘉宾李盾时,问他广告多了还是少了?李盾一口罗列了广告无处不在的许多现象,崔永元抓个时机友好地打断他说:“李先生的诉苦大会如果我要不及时打断,今天大家就要在这里久坐了。”(笑声)李先生立时明白了主持人的意图,以简短的话语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广告给我们带来的苦处太多了,恐怕再加上多长时间,也没办法说完。”(掌声)
5.用机智的联想和语言的移植改造,带出深刻隽永、韵味无穷的幽默
《同在蓝天下》中,一观众问两位残疾女大学生结婚后两个人关系会怎样?她们回答后崔永元十分理解又很机智地补充说:“只不过多俩水手罢了。”(笑声、掌声)在《鸟与我们》中,观众热烈表示要“爱护鸟类,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的朋友”,崔永元机敏而又不无风趣地借用现场有人说过的话强调:“把朋友关在笼里不算爱。”这些富有灵性的话语虽然简短,却给人很深的印象。有时他重复改造观众的话,显示出敏锐巧妙的概括能力,如《远亲不如近邻》中,观众摆出住楼房和住平房各自的利弊,崔永元小结说:“看来住平房没暖气,可住楼房有时候会生气!”(笑声)
幽默不是耍贫嘴的同义词,不是尖刻、嘲弄,不是讥讽、挖苦。幽默是善意的,幽默的笑带着同情,带着爱;幽默是一种智慧,需要对生活的爱,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哲理的睿智。因此,在运用幽默时把握分寸是很要紧的。把握幽默的“度”,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与人为善的态度,不损人,不拿别人弱点、缺陷开玩笑,不拿别人的真诚开玩笑;二是把握受话者对幽默的理解力和承受力,使用幽默必须看对象;三是幽默的内容应与谈话内容紧密关联,不可为笑而笑,不是“抖机灵”,不能把幽默变为廉价的油滑。
崔永元对于幽默的把握也是有个过程的,他在生活中就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尤其与熟人开玩笑,常会挤兑得对方满屋子追他。进入《实话实说》节目之初,他没有意识到对象的变化,有些无所顾忌,比如有次节目里他问一个小女孩见过什么鸟?那女孩很紧张,一直低着头,用手捻衣角,一言不发,崔永元解嘲说:“她连见这么多人都是第一次。”这样说,倒是不会冷场,但却因为其中含有“没见过世面”的贬义,可能会伤害小女孩及其家长的心。这也正是崔永元初上节目时曾给人油滑、尖刻的印象的重要原因。但是,崔永元很快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在节目中调整自己,以“善意”为第一要义。注意开玩笑的对象,并观察开玩笑后的反应,若引起对方不快,他一定想方设法挽回别人的面子。
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赞扬,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总结和借鉴,然而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他也有不足。比如,已经有的好做法在各个节目的动态变化中不一定总能保持好的状态。在节目中,主持人的心态,对嘉宾、对观众的态度,对话题的理解和驾驭,对幽默分寸的把握,什么时候都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尤其面对难以简单分是非、论对错的不同观点,甚或嘉宾对主持人不满,出现“顶牛”情绪时,主持人应迅速调整心态,保持大度平和,不应纠缠于具体细节的是非判断,不要指向个人,不去追究责任,而是引导大家共同挖掘探究问题的实质及产生根源,使双方拉开距离,这样才能不失理智,不乱方寸,不失风度,不伤感情。比如《为师之道》节目的讨论中,面对不同观点“较了真”,双方均有些失态的阵势,崔永元也很激动,不够理智和冷静,结果讨论气氛让人感到不舒服,道理也没有说透。总之,《实话实说》大家愿意看,但办节目的难度也大,话题的选择,嘉宾的配合,观众的成熟,尤其是真正做到“实话实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