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
1988年后,广播界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探索道路上更深入地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一阶段的戏曲广播剧目选择观念的变化更好地体现了广播特性。这不仅表现在剧目素材源大大拓宽,而且剧目选择的角度也越来越新颖和灵活。
这一阶段,电台加大力度开播库存剧目,采取各种新颖的措施广开剧目源,同时,剧目选择的角度更加灵活,视野更为开阔,戏曲剧目同戏曲的各种相关知识、新闻、逸闻趣事以及其他和戏曲相关的人物和事件相结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戏曲广播节目。
面临着新型媒体的挑战,中国的广播工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中,如何使自身更加发展壮大,生机勃勃。在经历了几年摸索之后,他们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节目改革才能使广播永葆生机和活力。这种改革,主要指的是广播节目制作思路的改变,它不仅包括剧目素材选择观念的变化,也包括剧目形式的创新。1988年以后,戏曲编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开播库存剧目,把某些以前被禁播的剧目(曲目)重新评审,对于那些感觉还不应该立刻下定论的剧目(曲目),经过研究后又陆续播出,如京剧《四郎探母》、《乌盆计》等等。另外,电台还通过组织和参加有关的戏曲活动、戏曲大奖赛、戏曲联欢会等来及时了解戏曲界的信息,录制新剧目。例如,中央台就参与了第一、二、三届中国艺术节,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调演,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全国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调演,梅兰芳金奖大赛,北京国际电视票友大赛,等等;参与了对港、澳、台京剧界的宣传报道,对京剧爱好者演唱会的宣传报道,对“东方茶楼”京剧演出活动的录音报道,等等。1989年,中央台与河南台、河南省梨园煤矿共同举办了“全国豫剧广播大赛”,和山西省临汾蒲剧院共同举办了“庆中秋蒲剧演唱会”。1992年和1993年,为了庆祝《空中大舞台》开播一周年和二周年,中央台先后在人民剧场和康乐宫举办两次大型的文艺演出活动。另外,中央台还和石家庄电台、吉林电台联合举办了特别节目,充分借助和发挥地方电台的优势来丰富中央台的戏曲剧目源。
除了拓宽戏曲剧目(曲目)的节目源外,这一阶段的戏曲剧目选择观念又有了大拓展。过去,编辑们选择戏曲剧目时的注意力一般放在了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各自的播出比例问题上,而此阶段,编辑们更加注重根据戏曲广播节目自身的内容特点来选择剧目。他们把大量和戏曲有关的事物和人物,与相关的戏曲剧目相结合,制作成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新闻性、娱乐性的节目。例如,讲解为演唱戏曲伴奏的乐器知识,介绍戏曲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成长历程、逸闻趣事,邀请票友现场演唱戏曲唱段,对我国戏曲在台、港、澳地区和国外的演出盛况进行及时报道,等等。这种剧目选择观念上的新变化,是戏曲广播在新的竞争形式下为了把更多的听众吸引到收音机前所采取的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在这段时期,一批戏曲名牌栏目得到很多听众的喜爱,一直拥有大量稳定的、热情的听众群。
其实,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戏曲广播节目就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欣赏类节目,其他类型的节目(如知识型的节目)已经存在,比如戏曲知识讲座。但笔者之所以强调在这一时期戏曲编辑们剧目选择的角度更加灵活,视野更为开阔,是因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戏曲广播节目从这一阶段开始有意识地力图用新颖的节目形式巩固老听众,争取新听众,从而谋求自身更大的生存空间。其主要的注意力已从单纯按照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比例分配原则鉴别剧目,向首先考虑戏曲广播节目内容的特点,再选择相应的戏曲剧目与之相适应转变。这是一次戏曲广播剧目选择观念中发生的比较显著的变化与拓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