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实类电视节目发展状况分析
李文欢
若开门见山提出“纪实”这个辞藻,也许我国多数电视观众会觉得似曾相识而并非印象深刻。事实上纪实手法已经在一定范围应用于我国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只不过由于节目制作方对于“纪实”的理解和使用程度不同,以及影视剧、新闻和综艺娱乐等节目占据主要收视市场,目前纪实类节目才会呈现出“相对琐碎”的直观感觉。当然,纪实手法渗透的节目类型并非罕见,例如一些纪实栏目、纪录片等已在观众心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究竟纪实类节目是如何界定的?在我国发展状况如何?面临和存在哪些实际问题?在此,笔者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关于“纪实手法”内涵的探讨
1.“纪实手法”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发生
对于“纪实”手法,的确存在着众多不完全一致的理解。有人认为纪实是事实被某些拍摄手法处理后的情景再现;有人认为纪实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反映,并不掺杂任何导演手法;也有人认为纪实只是“讲故事”方式中的一种手法,与其他手法的区别只在于对事实片段的真实性反映程度,等等。笔者认为,纪实手法最“纯朴”的定义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还原或即时纪录事实发生的过程,以未经设计的、最简洁的叙述方式将事实呈现给观众的节目制作手法。之所以认为纪实手法是最大限度地还原或即时纪录事实的发生,是因为电视节目也许可以重现或记录事件发生的全景,但是并不一定能够揭示事件的真实本质,也就是并非一定能够将事件最真实的内涵挖掘出来进而传达给观众。因此,电视观众只是看到了事实的片段或者事件发生在导演逻辑中的某种呈现。
2.纪实类节目不是纯粹的真实
显然,纪实与真实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就区别而言,首先,所谓的纪实类节目很少只采用纪实的手法,通常都被导演或多或少地人为主观化了,也就是无论如何客观地反映真实事件,其中也都掺杂着制作者的主观逻辑以及其他表现手法,因此纪实类节目只是在一定程度对真实的反映;其次,事件或对象的纯粹真实是一种对事物认知的极度理性抽象,这种看来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和夸张成分的绝对真实,也许并不能够积极调动观众的收视热情,即使将之完全表达给观众,仍可能无法在观众脑海中投射出“趣味”的感受,因而若把纪实定义为真实显然有些冷酷的绝对理性化。不过,纪实与真实都是对事件或对象原始状态的刻画,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紧密联系。纪实是一种对事件本质某种程度的真实记录或再现,这种手法最根本的目的是要用事件的真实性来引发观众的收视兴趣,因此纪实是在不同程度上对真实的描述和反映。也可以说,纪实是在特定真实性上的艺术加工,一种艺术化了的真实,而非完全真实。
二、我国电视纪实类节目的分类
纵览目前的电视节目,发现其内容都是在虚构与真实间不同表现手法的组合。有的节目偏向基于某些现实片段而进行的高度虚构,例如电影、电视剧等,它们更倾向于以超现实的手法将观众带入一种高于生活的氛围,让观众在虚幻中享受“完美的童话”。当然,有些影视作品是以更为接近事件实际状态的加工,相对而言更显得真实,例如一些基于真人真事素材的影视剧。有的节目则凸显真实性,例如新闻节目,这类节目讲求的就是信息的真实与及时性,不能带有丝毫的虚构成分,这类节目吸引观众的核心就在于以最真实的事实让观众回归现实。
影视剧和新闻节目是对内容真实性要求的两个反向极端,高度的虚构和逼真的事实同样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目前我国电视市场纪实类节目而言,根据其内容和表现手法“距离真实的远近”,可以分为纪实栏目和纪录片两个大类,整体来看纪实栏目只是接近真实,而纪录片则更为真实。这两大类纪实节目,都以纪实手法为主要表现方式,又可以根据纪实手法不同的应用程度进一步细分。
通常,纪实栏目是对某一个特定事件的“近真实性描述”,或采用“真实再现”的方式通过演员的表演将已经发生的事件再次展现,或将事件已记录的片段用特定的逻辑顺序和叙事方式串联起来的“片段拼接”,还有一些纪实栏目采用“跟拍”的方式将正在发生的事件全程记录下来。以上三种纪实栏目距离“真实”的程度是递进的,“跟拍”的方式显然更为真实,然而前面两类纪实栏目则可能更具生动性,在其他表现手法的辅助下也同样引人入胜。因此,如果以吸引观众为主要目的而非追求事件的绝对真实,那么真实加生动将是有益的结合。目前的纪实栏目主要以“故事性”为主,例如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和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这两档节目都是通过主持人的穿针引线,将已记录的事实片段或当事人回忆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些纪实栏目是真实再现事件脉络的,每期节目一个或多个故事,完全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解说词进行叙述,姑且可以称做该类节目为“纪实栏目剧”。另外,有些纪实栏目用“跟拍”的手法纪录事件全过程,但该事件的发展轨迹是通过设计编排的,纪实手法只是其中一种服务于整个栏目主旨的表现方式,例如湖南卫视的娱乐栏目《勇往直前》就是以明星在设计情节中的“实时表演”来吸引观众的。
相对纪实栏目而言,纪录片则严肃得多。对于纪录片,有以下一些认知:①纪录片关注事实而不是虚构;②纪录片建构有关真实(历史)世界的观点,而不是置于想象世界中的故事;③纪录片关注信息而不是娱乐;④纪录片拍摄存在之物,它并非建构自己的(虚构)的世界;⑤关注纪录片内容远甚于技巧。然而,虽然纪录片也采用了纪实手法,但是它更强调真实性,对于纪录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传达真实。但是,事实经常会发生变化,并不总是能够体现出真实来。所以可以由制作者来判断是否需要在经过前期调查、在事实的基础上使用导演手段将真实加以传播。目前我国电视市场的纪录片,可以按照拍摄手法大致分为“真实再现”、“片段拼接”和“实时跟拍”三类;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历史类、军事类、科教类、文学类、音乐类、动物类和自然地理类,等等。纪录片的真实再现与纪实栏目是有差别的,纪实栏目的真实再现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像纪录片这样要求严格,而纪录片真实再现的主要原因是即时资料的缺失所致。
总之,若从一个更为宽泛的角度来看,凡使用了纪实手法的节目都可以称其为纪实类节目,例如新闻节目在不考虑时效性的前提下也可称做纪实新闻;若从节目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较低时效性来看,只有纪实栏目和纪录片可以称做典型的纪实类节目。
三、我国纪实类节目的发展瓶颈
目前我国电视节目市场被影视剧、新闻和综艺娱乐节目“三驾马车”所引领,相对而言,纪实类节目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处于弱势地位,该类节目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是其面临问题的真实反映。
1.专业化纪实频道较少
我国电视媒体市场早已不再匮乏平台渠道,放眼望去有几千个频道生存在这个大的电视生态圈当中,然而,细数专业化的纪实频道,其数目却寥若晨星。除却新近登台亮相的几个数字纪实、纪录片频道外,这些年来只有中央台十套、上海纪实频道和金鹰纪实频道三个专业化纪实频道。随着数字化的深入推广,出现了世界地理频道、国防军事频道、全纪实频道和老故事频道等若干纪实、纪录片频道。因此,数千频道中的专业化纪实频道不过十数,足可表明纪实类节目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2.纪实类栏目分散,纪录片资源匮乏
还是从广义的纪实类节目出发,即凡是使用纪实手法的节目都可算做纪实类节目,那么纪实类节目的数量也并不在少数。问题在于这些纪实类节目的播出平台太过分散,即使多个频道都有播出,但每个频道只有一两档纪实类节目,而且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因此很难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专业化纪实类频道较少,说明播出平台规模效应欠缺;节目播出平台分散,表明类型节目规模效应同样欠缺。另外,就专业化纪实频道而言,目前主要倚重的是纪实栏目而非纪录片。纪实栏目的制作具有连贯性好、易形成品牌效应和成本相比纪录片更低的特点,其整体运作要比纪录片更加便捷节约,而且收视效果更容易体现,也可说是比较容易“套现利益”的节目形式。而专业化纪录片频道则只播出纪录片,这对纪录片资源要求很高,目前的专业化纪录片频道还都是数字频道,其盈利和发展模式还需要在未来几年中才能成形。因此,在没有足够资金支撑的前提下,专业化纪录片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存在多次重播的状况,显然,这无法让观众始终保持强烈的新鲜感。纪录片资源的相对匮乏,一方面体现在节目高频率重播,另一方面体现在纪录片本身的表现手法上。纪录片应是纪实类节目中最讲求真实性的节目,从这种意义上说,应尽量避免使用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很多纪录片都采取了真实再现的方式,这对纪录片带给观众的真实性来说有所折损。故而,目前纪实栏目缺乏规模效应与纪录片资源匮乏都是纪实类节目发展的瓶颈。
3.纪实节目质量良莠不齐
“同质化竞争”在我国电视节目市场中绝对不是一个新生的现象,每当有一档特色节目取得一定认可,模仿和克隆而生的同质节目就“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当然,纪实类节目也无可避免,观众常看的几十个频道中总会出现众多“某某访谈”、“某某故事”和“某某探秘”等纪实类栏目。从长期来看,同质化竞争利弊参半,一方面表明我国电视媒体间经验流通学习的速度加快了,这是节目市场化运作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同质化竞争却会快速将一种节目创意的新鲜感耗尽,而且不利于各频道间的歧化竞争。
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在纪实类节目同质化竞争无可避免的状况下,节目品质的把关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模仿或克隆的不到位,致使纪实栏目的质量良莠不齐,反而降低了整个节目类型的竞争力。纪实节目之所以称为纪实,其出发点是对事实的反映或描述,而有些频道为了“增加节目吸引力”竟然臆造虚构故事,用貌似纪实的手法呈现出未曾发生的事件,这从根本上是违背纪实节目初衷的。
4.纪录片的模式化观众定位相对狭隘
纪录片是做给谁看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在很多人脑海中形成了一种模式,那就是非高收入、高学历人士不看,这种想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么任何一个国家之中的高收入、高学历观众都是相对少数,因此,这个逻辑直接的效果就是将纪录片挤兑到一个狭小的空间之中。当然,这个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通过对一些纪录片的观众结构分析,高收入、高学历观众确实对其更为关注,但这并不能表明纪录片的制作只是为了吸引该类观众的眼球而生。以《再说长江》的观众结构为例,虽然大学以上观众的集中度最高达到了127%,但是该类观众只占24%,还有76%的中低学历观众有待挖掘,这个群体更为庞大。另外,个人月收入超过3500元的观众不仅比例小,而且集中度都没有超过100%(表1)。所以说,那种凭感觉认定高收入、高学历观众是纪录片准确目标观众的想法并不是完全准确的。
表1 《再说长江》观众构成和集中度(35中心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客观角度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目前屏幕里的纪录片内容主要涉及历史、军事、自然地理、未知探索和文化审美,该类内容对相对高收入、高学历观众的吸引力确实更大;另一方面,其表述手法一般遵循传统纪录片相对刻板的模式,如果我们承认纪录片并不是对事件绝对真实的呈现,那么何不在遵循事实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更为生动的表述方式呢?这样反倒会吸引更多层次、更多观众的注意力。
因此,纪录片制作之初的观众定位并不能先入为主地模式化处理,应该根据不同的题材采取不同的制作策略,以求博得更广泛的关注。
四、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潜力
固然,纪实类节目的发展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笔者认为我国电视市场蕴含着对纪录片的广阔需求。随着电视数字化的深入以及观众审美水平及求知欲的不断提升,纪录片节目的前景已初现曙光。
1.纪录片曾是纪实节目的代名词
谈到纪录片,大多数观众脑海中会闪现出《话说长江》《望长城》《大国崛起》和《再说长江》等经典主旋律纪录片。25集的《话说长江》可以说是央视上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体现了中国纪录片的最高水准。《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是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拍摄的史诗巨作,凝结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如果说《话说长江》是用人们的记忆连缀成一条鲜活的长江,20年弹指一挥间,那么《再说长江》就是20年中国发展的见证。人们对于纪实类节目的记忆,也许就开始于《话说长江》的播出,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纪录片业已成为纪实节目的代名词。随着时间推移及电视媒体对观众需求的挖掘,近些年出现了更多采用纪实手法的节目,然而这些节目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替代经典纪录片在观众内心的位置。因此,纪录片的发展在我国还是具有相当观众基础的。
2.纪录片是一种难得的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
在目前中国电视市场,电视纪录片与其他一些节目相比,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唯美并且更具知识性。我国是个电视剧大国,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精品剧太少。很多电视剧的选材都过于流俗化,演员的表演肤浅而做作,导演对于情节的设计略显固步自封。因此,多数电视剧只是观众娱乐休闲的消费品,若说能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引发观众深入思考,则太过牵强。就新闻类节目而言,该类节目传达的是事件发生的准确真实,是最为严肃、非艺术加工的节目类型。所以,新闻类节目一般满足的是观众对真实信息的需求,在趣味性上有所欠缺。综艺娱乐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让观众享受艺术的快乐,以欢笑和愉悦放松心情。
与以上三类主要节目类型对比,目前播出的纪录片涉及历史、军事、自然地理、未知探索和文化审美等内容,表现手法上纪实与其他艺术手法相结合。纪录片从内容上相对电视剧和综艺娱乐节目要更真实严肃也更具知识性,从表现手法上要比新闻类节目更加生动唯美。因此,纪录片是不同于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和新闻节目的独特的节目形式,它在体现真实的主线中散发出更多的艺术气息,在提供信息的同时给人以更多的思考。所以说,纪录片是一种难得的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看好其前景也是事出有因的。
3.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纪录片素材
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生存沉淀的写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资料,这为我国电视工作者拍摄历史和文化题材的纪录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素材。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只有这个民族的传承者才能够真正体会其精微奥妙之处,以炎黄子孙的眼光看待中华文明,必将以独特的视角和理解制作出一流的电视纪录片。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度,自然风光秀丽无方、物产丰富已极、并且动植物种类多样化,这也为拍摄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纪录片提供了天然的资料库。另外,我国近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抵御外族入侵、民族解放的战争,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令世人赞叹,这同样可以作为军事题材纪录片的绝佳素材。
从上述几个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纪录片在我国电视市场的发展还是深具潜力的,希望在未来的五至十年将会出现纪录片市场蓬勃发展的局面。
五、结语
中国目前处于一个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时期,电视观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也在快速提高,他们对电视节目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今节目收视市场的“三驾马车”已在减缓前行的速度,观众更高的需求促使纪实节目等“新生力量”觅得生机。尽管纪实节目的发展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其独特的真实性与艺术手法结合的表现形式已让观众耳目一新。相信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纪实类节目特别是纪录片终将获取一片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